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国历来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强调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应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当前,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疏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让金融真正发挥好“血脉”作用,以金融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未来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应持续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贷款的结构,促使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并从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三个方面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从价格信号的作用来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并轨,疏通利率政策从货币市场到贷款市场的传导,使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应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的发展力度,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并着重通过建立差异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创新业务模式,将资金更多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引导民营金融资本参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建立银行间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的竞争合作和优势互补。
三是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应坚定不移地推动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加强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防止杠杆的过度使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和套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加强对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的引导,防止中小银行因扩张速度太快或者采取激进的经营策略所带来的风险积累,提高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审批效率,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维护中小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进而促进银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
四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和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高端装备、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畅通资金的退出渠道和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应持续推进服务于科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科创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银行体系,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进一步合作以实现风险的分担,从多个层面发力完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宋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