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建筑是灵动的历史,也是可触摸的记忆。如果说哪一幢建筑可以同时代表北大的传统精神和时代风貌,连结北大的悠远记忆和美好愿景,那么,在我的北大心忆中,则非百周年纪念讲堂莫属。
百周年纪念讲堂坐落在北大校园中心,连结教学与生活两区,是为校园通达畅行的必经衢廊,与北大文脉燕南园、学堂精魂图书馆、校园体魄五四操场相毗邻,与富含多种时空意味的“三角地”相对望,构成师生活动的多维空间。学校重大的会议典礼屡屡庄严举行于内,学生洋溢青春的活动频繁荟萃于外,而宇内海外不同主题的诸子学术昭告亦在此怒放争奇,该讲堂实为北大百年学术祚脉绵延之胜景。
百周年纪念讲堂是1998年为了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而建造的,不过,北大这一中心区域携带的时代风云、文化气息和青春梦想,却可回溯于新中国建政之始。据考,1952年北京大学方从沙滩红楼迁至燕园绿茵,就在此地建起了由东西与南北相互套嵌的“大饭厅”。由此,大饭厅就占据了校园这一要津,成为燕园师生从学术圣殿心像到现实尘世炭火的交互转换,智能与体能守恒的彼此验证。大饭厅南边涵育的如火柿林,则承载着北大人生生不熄的理想火焰和春华秋实的内心深沉。老校长、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曾于此地发表那篇著名演讲,提出“新人口论”创见,主张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更多关注人口质量,一石千漪的演讲及其论点引起的学术与政治复杂互动,成为中国百年“何以为好的学术,何以为好的政治”争论的强烈延续。
狂澜既消,高考恢复,搭乘高考末班车的我,1978 年幸运考入北京大学。时值“文革”动乱刚刚结束,大饭厅又破又烂,地上残留玻璃散碎,隐约映现着“文革”武斗的剧烈。知识饥渴极度的学子,排队打饭时也都埋头外语单词本孜孜以求,构成了失而复得的一代学子的校园与时代的特色烙印。
大饭厅并无桌椅设施,学生要么七八个人席地围坐而食,要么端饭外蹲柿林,辩论学术、争论时政。记得当时还是计划供应,凭票买饭,每人饭票月供七斤大米、十二斤玉米,余皆面粉,着实困顿了不习面食的南方同学。早晚饭时,食堂师傅把免费的咸菜装盆放在地上,大家随意自取,倒也自在自得。这时的大饭厅同时也是学校礼堂兼影舞厅,也许大讲堂作为北大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此时已然确立。记得当时电影票价低至五分,入场时,每个学生须自带学校发放的方凳,工作人员在大饭厅门口拉一条绳索,众多学子高举方凳、井然排队,构成了北大文化生活的古怪景致,而晚餐洒落大饭厅的玉米粥汤尚未清除干净,偶尔就会看见学生连人带凳滑倒,引发一众哄然。虽然正值国家开放伊始,但是,大饭厅放映的影片已经相当丰富和前卫,从名作经典、卖座热片到先锋作品,争相呈现。而八十年代初兴的舞会,混合着奔放热情与羞涩暮春,更是特殊历史与时代的校园文化缩影。
八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多元开放,各种新旧观念激荡冲撞。农村常有那种被称为饭场的地方,也许是某个老乡家里,也许是村口的小卖店,到吃饭时,大家都端着碗在这儿吃饭、闲聊和嬉戏,这是农村的“公共场域”。“场域”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它会对人的身份角色进行暗示或阐释,比如当我走进北大,会油然地生出对知识的敬仰;但置身酒吧,又会潜地里意识到自己像是一名休闲者;步入商场,则会暗中自我定义为消费者等等。为了便于在密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调节自我心态,人们产生了场域意识,同一场域下的人尽管素不相识,却可以在某些行为举止上达成默契。场域会因其功效和价值取向而对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各种界定,它时刻提醒着人们的认同和归属意识。记忆中,八十年代的大讲堂,就是北大的“公共场域”,年轻学子们在这里畅舒家国情怀,将自己视为国家精英、时代先锋,燃烧甚至透支着人生几十年的青春激情。八十年代学生的业余活动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文学诗歌恰好填补了心灵的空白,当时的校园里诗才辈出,大大小小的诗歌社团和活动遍布校园,自1981年起,每年一届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最初就在大饭厅举行,朗诵时,大饭厅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同时,年轻学子常常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在这里争相展出,接受品评。大饭厅由此俨然又成为艺术的殿堂。
流年逝水,1983年,学校决定把大饭厅易名为“大讲堂”,由此实现“身心合一、形神同体”。1984年5月4日,近2000名校友返校在大讲堂汇聚,校长宣布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大讲堂由此成为北大校友会的圣地。1988年,北京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在此举行,即是“大讲堂”化为“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前奏序曲。
1996年5月3日,首都高校纪念五四青年节报告会在大讲堂举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作主题报告 《祖国的未来和当代青年的历史重任》,期间大讲堂顶棚土片索然飘落,岚清同志当即郑重地说,“这个礼堂也该修一修了”,即刻引发雷鸣般的掌声。
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1997 年 5 月 4 日,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倒计时钟揭幕仪式和百周年纪念讲堂奠基仪式。6月,在大饭厅旧址,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动工,为了契合旧有尺度,建筑体量逐层递减,形成一个45度的倾斜视角,遥望东南方向的北大红楼。此后,大饭厅和柿子林退出了北大校园。而“百周年纪念讲堂”由百年校庆而得名,大饭厅之北大物华,至此演化为燕园天宝,俨然成为北大百年的精神象征,北大永恒的不灭精魂。北京大学的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行为,快捷进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道路。
1999 年 5 月 3 日,李岚清、丁石孙、成思危等领导同志与2000多名北大师生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暨建校101周年音乐会,欣赏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这是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第一次大型活动。随后,大型校园活动几几在此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学院院庆乃至北大的校庆。
于我而言,至为铭心感刻的是,百周年纪念讲堂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诞生地。2001年岁末,时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12月21日,经过多方面筹备,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政府管理学院成立典礼在大讲堂隆重举行。罗豪才、赵宝煦、厉以宁、王惠岩、徐大同等学界泰斗光荣出席,千人簇拥、盛况空前,融通北京大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学院十年一剑,是日出鞘,适如中国政治学泰斗、我的博士导师宝煦先生所述,“学院成立,恰逢其时”!作为学院主持人,典礼前夜百忙之余与弟子邓湘树对话豪言,我们在创造历史,大讲堂在见证我们!转瞬近20年逝去,斯言确否?
新时期以来,学人常常讨论“转型”,转型往往意味着传统渐次消失、现代逐渐占据主位,又意味着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专业化要求,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如果说大饭厅是结构功能高度混同的一个公共场所,同时承载着文化与生命意义上的薪火相传的多重功能,那么,新建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功能则相对明确,重大典礼和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讲座和演出,成为其脉动的主题。2008 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迎大运助申奥——心中圣火”大型公益晚会等,成为北大与国家共进、与世纪同行的标识和缩影。
从大饭厅的凌乱破败到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庄严焕然,是北大历经坎坷、常常为新的历史发展见证,是北大学人学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魅力见证,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的北京大学的责任使命见证!从大饭厅到百周年纪念讲堂,一以贯之、恒久不易的,则是北大人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博大心胸,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不懈追求,以天下为己任,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坚持守正。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浦劬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487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