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旗煌:聚焦科教兴国使命 践行高校时代担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91 次 更新时间:2022-12-21 20:28

进入专题: 科教兴国  

龚旗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专门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阐述和系统部署,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定位,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深远战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科技创新本质上靠人才驱动,高水平人才培养依靠高质量教育,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建设又对科技和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主动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战略先锋力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人生的黄金时期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时代新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者。高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学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立德为本,夯实育人根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立德为本,夯实育人根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引导学生以理想信念铸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做有大德大爱大情怀大志向的时代新人。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思政育人,铸就新人之魂。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工作,牢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进一步巩固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持续提升和改善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将理想信念融入担当时代使命的实践之中。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优化培养体系,创新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人才培养体系与育人成效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练就的本领。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布局,深化科教产教融合,以数智化教学体系支撑卓越人才培养,不拘一格探索超常规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基础研究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高水平人才的本土化成长路径,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大师。

全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引领时代进步的前沿科技

近年来,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不负时代使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

创造引领时代进步的前沿科技,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贡献已成为国际共识。同时,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越来越难以独自解决某一问题,这使得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成为必然。21世纪以来,重大科技突破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有近2/3的奖项是跨学科成果,既是基础的也是“跨界”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以不断优化的学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当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创造引领时代进步的前沿科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史,科技自立自强是其成为科技强国的基础,而开展有组织科研则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加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从松散的基于兴趣的自发性“小科学”研究模式,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系统性的“大科学”研究模式转变,助力国家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在持续开展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同时,高校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攻关任务加强定向培育布局,通过加强创新链布局、整合科研力量、拓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由内到外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创造引领时代进步的前沿科技,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增强“揭榜挂帅”能力。当前,我国在科技攻关方面还有不少尚未攻克的壁垒,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正孕育着新的变革;另一方面,我国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的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推进重大科研任务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和联合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更好地将科技势能转变为发展动能。

全速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近现代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发生过五次转移,这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是一致的、同步的,其中有深刻规律。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大学越是人才荟萃,国家就越能成为世界人才中心。我国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学就必须肩负起时代重任。

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经验。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焦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队伍等群体,全面筑牢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坚持实践标准。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是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领路人”。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就更加凸显。高校要聚焦“高精尖缺”,创造有利平台和条件,在重大攻关任务实战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锻炼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格局,让顶尖学者在科研攻关布局、凝练重大科研方向、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持续引进和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队伍,坚持破除“五唯”。教育评价在促进高校建设高质量师资人才队伍方面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全面构建与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相适配的、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高校评估体系是当前紧迫和必要的重点任务。高校应坚决“破五唯”,加快建立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学术生态。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探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成汇聚前沿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持续构建优良的发展生态、人才生态,汇聚天下英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新征程上,我国高校应深刻把握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系北京大学校长)



    进入专题: 科教兴国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38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