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包含不同程度的文化意蕴,但不是每一部作品,甚至也不是每一部名著都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在我国,《红楼梦》就属于可以独立提出“红楼文化”这一概念的少数作品之一。
这里有必要首先指出的一点是:所谓“红楼文化”云云,它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言,而是指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前者是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这样随便提的,而后者则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够成立。
那么,“红楼文化”是否能够成立?能独立提出“××文化”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个人以为,这主要看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必须具备丰富深刻的文化意蕴,经得起人们反复地咀嚼和推究;二是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并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
前一个前提条件,关键是在“丰富深刻”四字。因为每一部(篇)文学作品都会包含程度不同的文化意蕴,我们可以就此写出一篇篇专论乃至专著,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给每一部(篇)作品都提出一个“××文化”的概念。例如,我们也许可以提“诗经文化”“楚辞文化”,但不能提“关雎文化”“九歌文化”,因为作为一个时代之文学的《诗经》《楚辞》确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其文化意蕴相当丰富深刻,而《诗经》《楚辞》中的某一篇或某几篇具体作品则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同理,在古典小说中,我们也很难提出诸如“女仙外史文化”“东周列国志文化”“平妖传文化”“好逑传文化”等等,因为这些小说并不具备第一个必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那些内容博大精深的名著或名著的汇集才有可能单独提出“××文化”的概念,而非名著和内容比较单薄的名篇则难以提出此一概念。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能单独提出一个“××文化”的概念呢?也不是。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即作品必须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一般来说,名著都曾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广泛影响,否则名著就不成其为名著;但这里不仅有个影响面深广的问题,还有个作品传播本身是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问题。就是说,这部作品的传播本身必须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涵盖广义的文化观念的诸多方面,自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从大的方面讲,它曾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道德心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小的方面讲,则在服饰、饮食、陈设、器用、风俗、游艺、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有过广泛的影响。一部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名著,只有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形成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观象时,它才够得上提“××文化”的资格。
根据上述标准来衡量,我国古代够得上提“××文化”的作品并不太多。仅以小说为例,汉魏六朝时期也许只有一部《世说新语》够得上提“世说文化”。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生动地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行为方式、思想人格和精神风貌。所谓“魏晋风度”,所谓“名士风流”,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唐宋两代小说作品数量很多,艺术也日趋成熟,但似乎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单独提出“××文化”的概念,无论是传奇还是话本,虽然它们总体上的成就都很高,但很难推出某一部具体作品作为该时代文化的代表。明代小说以“四大奇书”为代表,但符合上述标准的,似只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西游记》无论是其本身的文化内涵,还是传播过程中的实际影响,似都要稍逊一筹;《金瓶梅》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但其内涵和影响在我国已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足以提出“金瓶文化”的概念。清代小说数量浩瀚且不乏名著,但只有一部《红楼梦》,够得上提“红楼文化”的条件,其他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似都未足以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
综观我国古代小说和小说传播史,只有很少几部作品可以提出“××文化”的概念。虽然这其间入选的作品在数量上可能会有些上下(也许应放宽一些面,入选的作品再多一些),但总的不会超过十部。而在这些作品中,“红楼文化”堪称是我国小说文化史上最具典型的个案和代表。
二
“红楼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了《红楼梦》本身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意蕴,又包括了小说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既有深层次的学术层面,又有雅俗共赏的俗文化层面。其中深层次的学术层面主要是指小说本身所包含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意蕴,同时包括了小说传播过程中的部分文化现象,这里主要是指红学的兴盛和发展,它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它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俗文化层面则主要是指小说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指小说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部分文化现象,也包括了小说本身文化内涵中那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两个层面既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水准,又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共同构成了“红楼文化”的丰富内涵。
《红楼梦》学术层面的文化内涵尤其深刻。曹雪芹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他具有文学家的才华、历史学家的识见和哲学家的睿智。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一切积极进步的东西,其中特别是自魏晋风度至明代启蒙思想这一进步的历史传统,并把它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他所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少数几部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对以功名富贵为中心的儒家人生道路的厌恶和弃绝,对人性的发现和对女性的尊重,使它从根本上同儒家的正统思想划清了界限,并且具有反抗和叛逆数千年传统、重塑知识分子人格的历史意义;小说虽然接受了老庄思想和佛家“色空”观念的影响,但小说所表现的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和爱情的讴歌,使它又远远逸出了佛道思想的范畴,从而具有崭新的品格。曹雪芹当然不是一个哲学家,但他所亲身经历的本家族的遭际命运,以及他所看到和听到的同时代贵族阶级的升沉荣辱剧变,使他对有关“变”的辩证法思想有着最深切的体验;而文学作品的主题不是别的,正是作家体验最深的一种思想或意念。在《红楼梦》里,作者以形象的笔触和酣畅的气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末世”纷纷扰扰的世俗人生画卷,这里充满了盛与衰、荣与辱、生与死、富与贫、悲与喜的急剧转变,功名、富贵、生命、爱情、家庭……一切都处在不断变的过程中。变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世上既没有永世长存的天道和天理,也没有可“永保无虞”的无事治安之策。贯穿和渗透在《红楼梦》里的有关“变”的思想,赋予了小说前所未有的哲学意蕴。曹雪芹当然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他比那些高歌“乾隆盛世”的历史学家更清醒地看到了时代的本质,并在小说中以真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红楼梦》比我国古代任何一部小说(包括那些历史小说)都更有一种历史感。
仅就文学本身而言,《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也空前丰富而深刻。它创造了那么多成功的艺术典型,这些典型每一个都有一个复杂的世界,并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焦大……他们何以会成为生活中许多人的共名?宝、黛二人终究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为什么生活中有人喜欢黛玉,有人喜欢宝钗?秦可卿这位名兼美的女性,何以在小说中神龙首尾均不见,她终是何等人物?妙玉究竟是出世者还是入世者?在曹雪芹心目中到底是“贤”袭人还是“奸”袭人?诸如此类,几乎每一个比较重要的小说人物都包含了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引起过并继续引着读者和研究者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在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像这样引起过文字上的聚讼纷纭,并那样牵动争论的双方和一般读者的感情。争论的纷纭和持久,正好证明了小说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复杂,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人们反复地咀嚼和玩味,对于那些浅薄单调的作品人们只要重复一次便会觉得味同嚼蜡了。
属于学术层面的《红楼梦》本身的文化内涵还包括饮食、服饰、园林、风俗等诸多方面。例如,《红楼梦》中有没有写到满族风俗,表现在哪里?小说中的女性是不是缠足,为什么没有写到“三寸金莲”?小说中人物穿的是明代服装还是清代服装?吃的菜肴点心是南方菜还是北方菜?品茶栊翠庵能否代表明清时的茶文化?大观园是北方园林风格还是南方园林风格?小说中写到的医案有无科学价值?诸如此类,虽说是一些琐碎的细节问题,但探讨它们仍属于学术的范畴。
属于学术层面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现象主要是指红学而言。红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最有典范意义的个案,也是最能牵动人们感情的一门学问。两百多年来,它吸引了许多第一流的学者涉身其间,从王国维到蔡元培,从鲁迅到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直至当代许多已过世和仍健在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第一流的学问家,同时又程度不同地介入了红学。红学不仅吸引了许多第一流的学者,同时还吸引了广大的《红楼梦》爱好者,他们对红学了解和研究之深入,为我国文学史所仅见。红学的内涵也异常丰富复杂,它既包括一般意义的小说学,又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特定范畴,正是这些丰富的内涵,才使红学成为一门真正的专学。而在红学的诸多范畴里,几乎针对每一个重要的问题都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而且程度之激烈,也为其他文学作品所没有。从当年的“几挥老拳”,到今天的“几成仇人”,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使研究者这样易动感情。红学的发展过程也非常特殊,从旧红学到新红学,到以后对新红学的批判,以及后来的曲曲折折,风风雨雨,真所谓“大故迭起”“可聚讼而如狱”。总之,红学是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学科,其发生和发展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构成了“红楼文化”学术层面一个重要的内涵。
三
从俗文化方面讲,“红楼文化”的内涵同样丰富异常。其范围涉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绘画文化、戏曲文化、影视文化、游艺文化、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其特点是把“红楼文化”与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和沟通,推动“红楼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下面择其要者分述之。
饮食文化。《红楼梦》涉及许多饮食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属于学术层面,更多的属于俗文化层面。吃饭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必然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要求进一步吃好。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红楼饮食文化正是清代上层贵族饮食文化的集中代表。正如小说中所写,贾母要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红楼饮食文化集中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天下美味尽备于斯矣。诚如是,它理应不再是贵族阶级的专利,而应成为全体人民的享受。近几年来,由扬州西园饭店和扬州宾馆共同推出的“红楼宴”和“红楼点心”,就是奉献给世人的美食精品。它高品位、高水平,讲究道道菜有来历,道道菜有文化,做到了饮食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使吃成为不只是美口腹,同时还长知识的高级享受。而近年来“红楼宴”在各处的风行,正反映了老百姓对它的要求,反映了红楼饮食文化确实走进了千家万户。
服饰文化。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做得比饮食文化要差,但印有《红楼梦》图案的手帕、T恤衫等的出现,说明红楼服饰文化已开始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方面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正说明它大有潜力可挖。
园林文化。大观园究竟在何处?是北京的恭王府,还是南京的随园?这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但不管争论的双方如何意见相左,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观园集中代表了我国明清时代园林建筑的特点。既然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可以盖起一座大观园,我们今天为何不可根据小说的描写而为人民群众增添一处休息游玩的场所?于是,在北京和上海,果真盖起了两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使曹雪芹纸上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它们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既为两座城市增添了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又为普及《红楼梦》提供了最佳的环境和条件。
旅游文化。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必然水涨船高。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发展的结果。而在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又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它融旅游和文化于一体,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风貌。“红楼梦之旅”正是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率先推出的文化旅游项目,它自1990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三年。由于“红楼梦之旅”将东南名胜之旅、北京故都之旅、美食家之旅和探访曹雪芹及其《红楼梦》遗迹之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也将俗文化层面的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绘画文化、戏曲文化、游艺文化都带动起来了。
绘画文化。还在《红楼梦》以抄本形式在少数人圈中流传时,评点小说的脂砚斋等人即已萌发了欲画“黛玉葬花图”之心。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首次刊印面世,书前即附有二十四幅绣像。自那以后,几乎每次刊印的本子都附有不同数量的绣像,多的达到数百幅,而且形式也从木刻版画发展到彩色插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红楼梦》为题材的绘画几乎是和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同步发展的。不仅是随同小说一起流传的绣像插画,而且《红楼梦》绘画还浸润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嘉庆年间的《续都门竹枝词》云:“《红楼梦》已续完全,条幅齐纨画蔓延。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可见当年《红楼梦》题材的绘画“蔓延”的程度。自清代至今,不仅绘画的形式更丰富多彩,从条幅齐纨、车窗瓷面,直到年画挂历、信封信笺、火花邮票、连环画册;而且其间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擅长画《红楼梦》的名家:清代的改琦、费丹旭、汪圻、王墀、王钊,现代的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就是其中之翘楚。在我国小说绘画史上,除了明代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还没有一部作品吸引过这么多的绘画名家。
戏曲文化和影视文化。《红楼梦》小说问世以后,嘉庆、道光年间就出现了大量改编的戏曲作品(这里主要是昆曲),其中题《红楼梦传奇》的就有数种,另有题《醒石缘》《红楼梦散套》《十二钗传奇》的更多。不仅昆曲,其他各种剧种和曲艺都有。有子弟书如《石头记》《会玉摔玉》《一入荣府》;有京韵大鼓如《黛玉焚稿》《太虚幻境》《黛玉归天》,另又有梨花大鼓,梅花大鼓等;有弹词如《红楼梦》《宝玉祭晴雯》《晴雯补裘》;有秦腔如《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鸳鸯剑》;有越剧如《红楼梦》《宝玉祭雯》《千金一笑》;有川剧如《哭灵》《撕扇》《黛玉焚稿》;有粤剧如《晴雯补裘》《宝玉怨婚》《红楼二尤》;有京剧如《林黛玉自叹》《芙蓉诔》《林四娘》;有话剧如《晴雯》《夏金桂自焚记》《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绛洞花主》;有电影如《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红楼梦》;等等。其他如湘剧、滇戏、桂剧、马头调、鼓子曲、河南坠子、扬州小调、滩黄、锡剧、福建调、湖广调、评剧、黄梅戏等都有数量不等的改编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大的则有越剧《红楼梦》(后拍成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电影故事片《红楼梦》,它们为《红楼梦》的普及做出了可贵的历史性贡献。一部《红楼梦》戏曲小史,正可与《红楼梦》绘画小史相媲美。
游艺文化。《红楼梦》本身就写到了大观园女儿们许多有趣的游艺活动,无论是制灯谜、起诗社、放风筝、占花名儿,也无论是持螯赏菊、雪天联诗、月夜品笛,这些高品位的游艺活动,都同样可以成为今天普通老百姓的自娱活动。即使是小说中作为悲剧场面写及的元妃省亲场面,在今天也可借用来作为一种风俗礼仪的表演,以吸引众多的观光客。北京和上海两处大观园正是这样做的,并被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茶文化。《红楼梦》对茶的讲究超过了酒,其中品茶栊翠庵便是集中的表现。妙玉等人对茶具、茶叶,特别是水质的讲究,正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特别是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特点;而采集梅花上的雪水埋入地下以作来年饮茶之用,这是我国南方至今还保留的习惯。虽然小说中的描写只能是上层贵族阶级的享受(晴雯姑舅哥嫂家就只能喝那种“只一味苦涩”的“绛红的”“太不成茶”的茶),但我们今天除去那些古董级的茶具,完全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好茶。
以上我们从数个方面分述了“红楼文化”与今天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要而言之,“红楼文化”是一个丰富复杂的学术研究课题,同时它又理应走出学者的书斋,成为今天群众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