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藩:《红楼梦》研究在台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4 次 更新时间:2022-11-05 01:06

进入专题: 红楼梦  

高国藩  

台湾学术界对《红楼梦》研究也是较为注意的。在高等院校中,在刊物上,在出版的书籍里,均有所反映。现在仅就我所知者,略述如下。


一、高等学府红学研究


远在1974年10月,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就成立了一个《红楼梦》研究小组,指导教师为潘重规教授。这个组织看来并不是一个临时性的,成立后至现在,已经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资料的纂集上,由王三庆增辑完成了《台湾地区刊行红楼梦研究资料目录稿》。在版本的校勘整理上,已完成并出版了《乾隆钞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校订和整理)。在出版的刊物上,出版了《红楼梦丛刊第一种》:王三庆著《红楼梦版本研究》。王三庆是红学研究的后起之秀,1941年出生,台湾高雄人,是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潘重规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1981年2月27日口试通过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这部《红楼梦版本研究》。


王三庆后来又发表了一系列红楼论文:(1)《程高刻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刊行地点的研究》,(2)《红楼梦螃蟹咏的赏析——正是菊黄蟹肥时》,(3)《敬答赵冈先生评王三庆〈红楼梦版本研究〉》,(4)《从复印的〈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谈起》,(5)《〈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改文非从刻本考》,(6)《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的附条》,(7)《〈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行款试论》,(8)《再谈戚本红楼梦》。


潘重规教授也发表一系列红学论文:(1)《红楼梦新解》,(2)《红楼梦新辨》,(3)《红学六十年》,(4)《红楼梦脂评中的注释》,(5)《红楼梦旧钞本知见述略》(1—5),(6)《读〈红楼梦集〉答赵冈先生》,(7)《红学史上一公案——程伟元伪书牟利的检讨》,(8)《论红楼梦的避讳》,(9)《红楼梦抄本和孟列夫》,(10)《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的新发现》,(11)《红楼梦的真精神和新面貌》,(12)《列宁格勒藏抄本红楼梦考索》。


另外,有众多研究生写了硕士学位论文,仅知者就有:(1)王锡龄《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梦楼稿研究》,(2)朱凤玉《红楼梦脂砚斋评语新探》,(3)刘荣杰《红楼梦隐语之研究》。这个红学小组还不时地对学生放映红学专题幻灯及影片等。


台湾大学中文系在1986学年度第二学期通过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有一篇红学论文,即柯庆明教授指导的由秦英燮撰写的《红楼梦的主线结构研究》,现将此论文提要移录如下:


1.研究目的:探讨《红楼梦》一书的内容情节,分析其严紧的结构步骤,阐明《红楼梦》的结构主线。2.资料来源:研究《红楼梦》的资料出处非常之多,据赵冈教授演讲发表,单说大陆,一年有三千篇左右的论文问世,而因本论文研究范围所限,以注重于论文物、结构和技巧方面的论文为基本资料来参考之。如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王启忠《试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吴宏一《红楼梦的悲剧精神》等单篇论文;胡菊人《红楼、水浒与小说艺术》、赵冈《红楼梦研究新编》、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专书;《红楼梦研究专刊》《红楼梦研究集刊》《红楼梦学刊》等专门刊物;《红楼梦艺术论》等论文集,都是笔者在撰写论文时,所详加参考者。3.研究方法:首先述明结构的定义及以《红楼梦》的结构理论和主线问题为讨论基础;其次讨论贾宝玉的觉悟与神话和梦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再次详论爱情婚姻悲剧的结构,以及造成悲剧的人和原因;最后追索贾府和大观园其由盛而衰的结构,以及其盛衰之中心人物王熙凤与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纳其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结构发展的必然性。4.研究结果:虽然因为《红楼梦》其书未完之故,而有些小小瑕疵,但是就整体而言,其结构是非常工整的。因为其子孙不肖,贾府是注定要衰败;宝黛的爱情被环境所迫而不可能有结果,宝钗的婚姻也因为只顾大体而忽略至死不渝的感情,因勉强撮合之故,必然是以悲剧收场的;由两大主线发展出来的结果,贾宝玉“由情悟空”而弃世出家,也逃不过必然性的因果律,就成为处于暗的重要结构线索。总之,爱情婚姻悲剧和贾府盛衰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两大主线,是“二明”的结构;贾宝玉的觉悟是发挥其主题思想的大线索,是“一暗”的结构。这三条线索互相交错而成为《红楼梦》结构的主干,使之成为错落而有致的结构。(见《书目季刊》21卷)


台湾各大学还不时地举行有关《红楼梦》的学术演讲。以1987年为例:3月9日,王三庆在高雄师院国文系演讲“红楼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月21日,李三荣在高雄师院国文系演讲“谈红楼梦里的兼美与意淫”;5月28日,陈万益在政治大学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演讲“脂批红楼梦的方法与特色”;6月11日,康来新在政治大学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演讲“近年来红楼梦之研究”。以前如赵冈、陈庆浩等也曾讲过。


简介红学研究者吴宏一。他于1974年7月出版了专书《红楼梦研究汇编》(巨浪出版社),发表论文有:《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林黛玉与薛宝钗》[2]等。他是台湾高雄人,1943年7月28日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正从事清代文学研究与整理。


二、《红楼梦》论文综录


(一)《红楼梦对中国现代文学之影响》,王润华、刘宝珍作,载于《大陆杂志》第75卷第1期。


作者认为“五四时期并没有把所有古典文学价值否定,只是把一部分打下去,把另一部分提高起来。由于当时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洋的文学观,因此也肯定了一些历史上向来不被重视的小说与戏曲,《红楼梦》就是这样被肯定为一部伟大的小说”,“另一方面《红楼梦》所以为人特别注意,因为它被人用来证明中国白话文学是历史悠久、古已有之的代表杰作,因此《红楼梦》对现代作家及其作品,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力”。


作者提出:“最值得我们研究的,当然还是《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及当代文学之影响。这个问题范围广大,其意义也极重大,可以当作一次国际红学会议之主题,可以广邀作家现身说法及学者作客观分析。”


本文分以下各节阐述之:


1.鲁迅继承了《红楼梦》现实主义及艺术技巧之传统。提出鲁迅的小说在描写对话、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擅长叙事等方面都受了《红楼梦》之影响。


2.《红楼梦》对巴金写旧家庭小说之影响。提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火》写的都是大家庭生活,虽取材自他的家,但往往使人想起也在《红楼梦》中出现过。


3.曹禺《北京人》所受《红楼梦》情节与人物刻画之影响。指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于1961年,而他在1980年于《明报》第174期上发表《曹禺访哥大纪实兼评〈北京人〉》,文中说:“现代作家写中国旧家庭,没有一个不受《红楼梦》的影响,曹禺也不例外。”作者将《北京人》与《红楼梦》做了比较。


4.白先勇继承了《红楼梦》以戏点题及其他小说技巧。作者援引胡菊人《小说技巧》及白先勇在1980年威斯康星红学会论文,将白先勇《游园惊梦》与《红楼梦》做了比较。


(二)《红楼猜梦——红楼梦的诠释问题》,龚鹏程作,载于《中外文学》第16卷第6期。全文共分五节。


第一节:中国人的梦。作者据王希廉评本指出:“中国人的梦,有孔子梦坐两楹之间,有庄周梦蝶、有南柯一梦、有黄粱梦、有《西厢记》草桥惊梦、有玉茗堂四梦……然而梦之奇,梦之妙,莫过于《红楼》。《红楼》以梦为名,以甄士隐夏日一梦开端,全书就是一场大梦,梦中又有无数小梦,环环相扣,成为梦的大观园。”


第二节:梦醒了吗?作者提出《红楼梦》是“情书”还是忏情的“悟书”?琅嬛山樵《补红楼梦序》、汪大可《泪珠缘书后》、方玉润《星烈日记》主“情书”说,但非非子《耳食录》却主“悟书”说。“情书”说成为“拥林派”,认为“一写到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之后,全书也差不多没啥看头了”(如吴云《红楼梦传奇》、解盦居士《石头臆说》、犀脊山樵《东池草堂尺牍》卷一)。“悟书”说成为“拥薛派”,认为“主悟说则强调全书主干在于石头经历一番梦幻的过程”。指出所谓“钗黛优劣论”,“就是在这两条解析脉络中发展出来的”。两百年来的红学“大抵不出这两条路线”。


第三节:“解梦的方法:在迷与悟之间。”作者据《红楼幻梦自序》云:“我们时时要注意《红楼梦》主情与主悟两者兼摄的写法。”“他身上佩着一块玉,玉就是欲;跟秦可卿初识云雨情,秦可卿者,情可情非常情也。书中如狎秦钟(情种)等,皆为奇情癖情。”“青埂就是情根,就是说《红楼》乃演性理之书,全书无非演易道,一切皆情生于文,文生于情。作者力主悟书说。而‘情爱’说除了在证据上站不住脚,在理论上更容易自找麻烦。”


第四节:诠释路向的考察。作者认为:“红学的发展,并不是由索隐派、自传派,到斗争论三大典范(paradigm)革命式的转变”,“新红学如果真要有什么出路,即不能朝这些地方去搞,必须回头重新审视诠释的方法问题,检讨《红楼梦》为什么会构成主情与主悟两条不同的诠释路向”。


第五节:众声喧哗的世界。认为“情,是执着以为真;悟,是透脱而断言其为假。《红楼梦》在任何地方,都呈现这样的真假并列”,“《红楼梦》在整体结构上,改变了梦与现实、真与假的对立区分,充分运用两者间的模糊性,并且在叙述其中之一时,即同时展开另一层活动,一手双牍,一声两歌,以致瓦解了作品本身的结构,使得作品中拥有多重声音,形成多重问度的空间”。


本文十分重视“谐音字”,认为谐音字的运用,更有种“语音”和“书写”的诡谲关系。“所以推断,宝玉的玉即欲,秦可卿即情可情,秦钟即情种,青埂即情根”,《红楼梦》对于世界文学主要贡献,“是在于小说语言的创造上”,它有“透视文学的多面性,以一种从来不曾被人有意识地使用的方式,写下了这一本迷离情况的大书”。


(三)《贾琏为什么是“琏二爷”?——兼谈红楼梦的写作年代》,刘广定作,载于《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九卷第十期。


作者认为“贾琏并没有亲哥哥,为什么称为‘琏二爷’?浅见以为这是红楼梦不避讳的又一例,也可由此看出这部小说的写作年代”。全文分为四段:


1.贾琏是长子。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全抄本、东观、金玉缘、程乙本等抄本均为“长名贾琏”,程甲本却改为“次名贾琏”,后发现改不胜改,便在程乙本时恢复原状。“可是后文却又一再称为‘琏二爷’的原因,是红楼梦的作者故弄玄虚,以使他将乾隆皇帝第二子永琏之名入小说的事实不会表现得太明显。”


2.贾琏与永琏。作者提出,“小说里贾宝玉的兄弟辈是以‘玉’旁的单名为排行,正和乾隆皇帝的诸皇子相同”。如唐邦治著《清皇室四谱》卷三所记。作者另有文(参阅王三庆著《红楼梦版本研究》,石门图书公司1981年版)曾说明曹雪芹是故意不避讳的。“名字相同,并非全系巧合,而是有所影射。”乾隆皇帝第二子名“永琏”,故贾琏虽系长子,也称“琏二爷”,影射“永琏”。


3.其他皇子。“其他三位与小说中人物同名的皇子中,‘永璘’与‘贾璘’应是巧合,因为这位后封庆亲王的皇十七子永璘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那时红楼梦早已写成。但‘璜’‘琮’则不然。”因贾璜之妻为“璜大奶奶”,正好与“皇长子永璜”相同。“贾琏在贾府不得意,亦如永璜不为乾隆帝所喜爱一般。”贾琮应是贾琏的弟弟,正如永琏和永琮都是皇后富察氏所生一样,“也可以暗示贾琏与贾琮的兄弟关系”。


4.红楼梦初稿完成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皇子永琏、永璜、永琮都在《红楼梦》成书前去世。浅见以为这不是偶然,而是与小说稿本完成时间有关。“目前记录中有关红楼梦小说完成之期的最早时间是甲戌年(乾隆十九年),这是因为甲戌本第一回里记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虽然红学界对此解释不同,但作者赞同潘重规说(见《甲戌本石头记核论》,载《新亚学术年刊》十四期),初稿完成应在乾隆十九年(1754)之前。据此认为《红楼梦》所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会晚于这个时期,而与乾隆末期(大约五十年以后)无关。


(四)《曹雪芹是个怎样的人物?》,鲁玉芬作,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6年第19卷3期。


作者认为“曹雪芹生平事迹,并无正传可考,其日常生活情形,散见于其挚友敦诚之《四松堂集》及《鹪鹩庵笔尘》中,然均一鳞半爪,殊乏系统可寻”。作者兹摭拾各家业已查明之事实,并根据康熙皇帝所颁有关之上谕,及曹、李煦等有关奏札,撷取精要,综合铨次,编成此文。


全文分为:(1)家庭和身世。(2)抄家、侍卫、瑟夫。(3)西山故宅之变。(4)潦倒重游江南。(5)名著永垂不朽。(6)化名“空空道人”。(7)每提秦淮风月。(8)考证并不尽然。(9)画像形完气足。(10)雪芹简单年谱。共十个段落。


本文所勾画的曹雪芹生平有如下说:


1.诞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正月中旬,江宁织造曹颙在京病故。是年约六月间,遗腹子曹雪芹在江宁出生。同年曹寅嗣子曹(雪芹之叔),承袭江宁织造,迄雍正六年(1728),雪芹即在江宁织造府成长。


2.抄家:雍正六年(1728)戊申,十三岁(虚龄十四),曹家被抄,随同家人北归,在北京东城老家居住。


3.著书:乾隆四年(1739)己未至十三年(1748)戊辰,此九年中,兼任宫廷侍卫及宗学瑟夫,工作清闲,生活舒适,而且年富力强,为著作红楼梦最佳之环境及时间。乾隆十四年(1749)己巳,红楼梦全书著作完成,初步用《风月宝鉴》名称发抄问世。乾隆十九年(1755)甲戌,《风月宝鉴》经再度改编增删,改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4.逝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二三月间,敦敏以诗代柬,邀约于上巳前三日到其家饮宴游春。中秋节前后,其子染白喉,不治而殇。哀伤过度,遽患哮喘,是岁除夕病殁,得年四十有八(虚龄四十九岁)。敦诚挽诗有“新妇飘零目岂瞑”之句,可知续弦不久。


5.遗稿:死后,百二十回《红楼梦遗稿》,落入书贾程伟元手中,约在乾隆三十年(1766)乙酉至四十年(1775)乙未间,刊刻于世。


三、《红楼梦》专著综录


(一)《红楼梦考论集》,皮述民著,1984年6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本集收入作者八篇论文,是在十年间陆续写成,这八篇论文可分为两组:


(1)《略论红楼梦的家史成分》。


(2)《红楼梦“棠村序文”的商榷》。


(3)《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


(4)《补论畸笏叟即曹说》。


以上四篇是属于考证性的文章,针对特定问题与人物,提出一些不同的补充意见。


(1)《红楼梦一书五名解题》。


(2)《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


(3)《论红楼梦甄府的意义与启示》。


(4)《论甄宝玉的意义与结局》。


以上四篇系从考证出发,在文学上来讨论《红楼梦》小说本身的一些问题。


作者认为:红学考证和小说析论各有其价值,但对这部问题重重的未完成的杰作,结合了考证来谈文学,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关华山著,1984年5月,境与象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目的,目前红学中涉及建筑之论说,研究方法与步骤及选定版本。第二章:还原小说中的建筑布景——绘出宁荣府的配置图。第三章:宁荣二府家宅生活之基调。第四章,判定小说中布景与生活之合理程度。第五章:小说中建筑布景之空间分析。第六章:结论。书尾附参考书目。


本书认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世小说脱胎于此者,如南柯梦、邯郸梦、瑶台梦、三春梦、琼花梦、临川梦、蕉鹿梦、因缘梦、希夷梦、琴楼梦、蝴蝶梦、扬州梦、鸳鸯梦、红楼梦等,不胜枚举。尤以红楼梦一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研究之者,颇不乏人,文学论著,汗牛充栋,形成‘红学’之巨流。惟研究红楼梦中之建筑,则以本书为发轫。”


本书意在通过红楼梦小说,抽析其中反映的当时生活与住宅的对应关系,选取的对象是宁荣两府园的建筑与贾氏生活之对比。


本书的探讨可分为以下三层:


第一层,还原小说中宁荣二府的布景文字,画出各种配置图,找出《红楼梦》书中描述贾氏生活基本的“位份”,做出合理程度的判断,将红楼梦中有关建筑的描写作“写实”与“虚构”的分辨。


第二层,区分宁荣二府内的生活描写,这一部分是“写实”的,大观园的描写,则是“虚构”的。对于前者,进一步探讨《红楼梦》小说描写的生活与建筑,剖析两府内空间的机能及其象征意义,显示了“位序”的基调。对于后者,探讨了曹雪芹怎样把大观园与其内的生活,做了文学上的飞跃,也就是园林布景文学上的象征意义,同时指出了曹雪芹在小说中所显露的园林知识与意念。


第三层:总结。对两府的“写实”与大观园的“虚构”,辨析了真伪,对传统居住之空间,做简短阐述。


(三)《石头渡海——红楼梦散论》,康来新著,1985年2月,汉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书前有一篇《不可说——代序》。说明著此书之目的,是“不斤斤于撰者、版本、章回之考证,以丰富之情思、细腻之笔锋,探讨、诠释依伏于红楼书中人物所裹藏的内里心灵”。书中收入《红楼梦》论文十篇:


(1)《一部“人像画廊”作品的再评价——访王文兴教授谈〈红楼梦〉》。


(2)《疏影暗香——香菱气韵的品评》。


(3)《一双感情事件的对比》。


(4)《水月与寂寞——〈红楼梦〉第七十六回的主题表现与阐释》。


(5)《英语世界的〈红楼梦〉(1830—1976)》。


(6)《活色生香——红楼梦的伶人群像》。


(7)《缘因“书蔷”之谜——红楼梦记》。


(8)《寂寞红——从芙蓉看黛玉》。


(9)《石头渡海——红楼梦到台湾》。


(10)《雪里的金簪——从命名谈薛宝钗》。


书中十篇文章,是十三年来陆续发表于期刊后之结集。


(《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4辑)


[1] 发表于《幼狮月刊》1971年第9期。


[2] 发表于《海外学人》1971年第11期。



    进入专题: 红楼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7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