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05 次 更新时间:2022-11-01 21:56

进入专题: 二十大   文化自信  

陈晋 (进入专栏)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宏阔远景,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强大思想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时代 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新时代文化领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很突出地体现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宏气象,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得到极大增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此前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向应该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的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动力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的前途是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飞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点,是树立和彰显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标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

回望我国 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运与国运相联,文脉与国脉相通。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全体中华儿女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持高度自信,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凝心聚力朝着同一个梦想继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更重要的是,建成文化强国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突出标志之一。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就毛泽东来说,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努力方向。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他又提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959年,他在阐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时,把其中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表述为“科学文化现代化”。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战略,建立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雄厚实力基础之上,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巍峨、中华文化气质的强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与远见。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中,有效发挥研究宣传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毛泽东诗词研究和宣传事业,要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这些指示要求,发挥出独特的价值作用。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给我们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性课题。中华文明自涓溪开始,一路奔腾,兼收并蓄,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大江大河。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文化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强调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理论内涵、理论品格和文化品格。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都昭示我们,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事业,研究和宣传毛泽东诗词,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出独特作用,是大有作为的。

旧体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是彰显中国人走好中国道路精气神的审美渠道。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主要研究宣传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同时还包括研究宣传李大钊、瞿秋白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诗词,研究宣传元帅诗人朱德、陈毅、叶剑英的诗词,研究宣传“延安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的诗词。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作品,是毛泽东思想形象化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高度融合的代表,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范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所具有的史诗性质,不仅体现在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也体现在他抒写作为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心灵轨迹和壮美情怀。毛泽东诗词既有“史”的宏阔梳理,又有“诗”的精深剖析,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弘扬革命文化之真谛,兼容并蓄,集大成之,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从而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创作继承和发展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塑造和奠基文化自信的主流传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优良传统。从历史进程角度看,他们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伟大目标过程中言志表意的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彻底扭转精神被动局面的诗化表达;从文学创作角度看,他们的作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艺创作领域的范本,是充分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体性自信的生动呈现;从新时代文化建设角度看,他们的作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源泉,在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中华美学精神等方面,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伟大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英勇斗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容应对各种复杂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研究宣传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1年,他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也强调,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拓展研究的深刻启迪。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要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个大局,服务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个文化建设的大局。对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我们认识到,研究宣传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是反映中华民族千年巨变和百年中国人间正道的重要渠道,是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重要渠道。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下一步的研究宣传,要突出这些“渠道”昭示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不断深化对毛泽东诗词内涵的新理解和新表达,拓展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研究会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弘扬新时代精神、紧跟新时代步伐的学术活动,先后组织举办“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毛泽东诗词与文化自信”“新时代习近平引用和阐释毛泽东诗词研究”等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历次研讨会论文集、《毛泽东诗词研究史稿》等书籍,启动“毛泽东诗词研究论著丛书编辑出版计划”,持续推进“习近平同志引用和阐述毛泽东诗词研究”课题,积极推动毛泽东诗词进校园、进社区,编辑出版《毛泽东诗词中小学生选读本》。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全社会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宣传,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让研究会工作发挥出重要的理论宣传阵地作用。

在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之指导工作、推动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的政治和文化价值更加彰显,发挥它们涵养民族文化气质的重要作用,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更有效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陈晋,2022年10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刊载于《党的文献》2022年第6期〕


进入 陈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二十大   文化自信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6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