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安全”这个词语的一个潜在含义就是“边疆容易出事”,因为,一个国家的任何变化都首先从边疆开始,边疆远离中心,向心力减弱,缺乏统一的情感纽带和治理手段,往往成为敌对势力利用边疆问题分化瓦解一个国家的重要手段。
在今天,国家的边疆,除了地理上的边境,无形的边疆更重要,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社会边疆”“文化边疆”等,其中“文化边疆”是根本,文化“失守”则边疆“沦陷”。
共同语言是国家治理的纽带,也是政治安全和边疆安全的要素。从世界历史上看,语言既能凝聚多个民族,也能分解一个国家,还可能成为民族独立或各种政治诉求的借口,国家的分裂往往是从弱化国家通用语言功能地位开始的。这就是“同一面国旗,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国家”的原则会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语言政策的核心原则的原因。
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八大方言区的普通话推广取得了快速进步和巨大成功,然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看到,在新疆和西藏农牧区相当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更不要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了。我们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建构的基础、公民建构的要素、认同建构的关键、人权保障的前提。
一、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立国的工具、安边的重器来认识
秦代实施的“书同文”政策,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1958年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语同音”的普通话拼音方案,对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形成祖国认同具有“助推器”和“止逆阀”的双重作用。我们发现,贫困人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越低,其对国家的认同度就越低,其贫困程度也越深。建议将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普通话教育”作为战略来推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自治地方学前和学校教育阶段的普及力度。
二、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生产力和个人成长红利来强调和推动
语言是资源,是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价值、成本、收益、效用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具有交流的工具属性和民族的文化属性,还具有资源的效能属性,即不同语言文字不但有功能和作用的差别,而且背后资源的质和量及其学习使用的效能也是大不一样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可以转化为丰厚的经济红利和成长红利,从而促进家庭和个人的发展。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群众是最大的人权,也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建议通过系统、高效的教材教法设计,通过家庭、社会、乡村夜校,对不会普通话的成年人强化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扫除“普通话盲”。
三、要建立各民族都有优先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和义务的机制
相关法律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缺乏对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定。有些人经常借此打着保护民族文化、语言和人权的旗号,极力阻挠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作为公民个人不能只讲语言的选择自由,不讲个人的选择必须承担不同的人生后果;作为政府不能只讲各民族语言平等,不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导性和优先性。建议相关法律修定时在“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条款前增加“各民族都有优先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和义务”条款。
四、努力建立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良性语言秩序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国家属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在全国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全覆盖。建议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群众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自由的基础上,倡导各级行政语言、教育语言、诉讼语言优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在边疆地区提高这三个领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覆盖率。建议把国家通用语言当作“公民的母语”来宣传推动,这是建立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良性语言秩序的必然要求。没有统一的语言就没有巩固的统一的国家。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古文献和西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十字莲花: 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文化的绿洲: 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新疆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多部。
原载于《西部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