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是一个客观存在。关键是人们如何提炼和认识。如何看待当下国际局势:特别是一超多极以及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对全球经济、政治产生了广泛影响;俄乌战争冲突仍在进程中,并极大影响全球的政治格局,等。在此情形下,上个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没有改变,我们如何坚守这一时代主题,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 邓小平、胡耀邦对时代主题的思考和确认
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以后,党面临如何看待时代主题的这样一个重大发展战略问题。长期以来,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要立足于早打大打”,要“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打败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上述这些论断是否仍然适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邓小平、胡耀邦对此给出了答案。
(一)胡耀邦的探讨
最早对上述问题做出探讨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胡耀邦同志。从1978年12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之后,胡耀邦就对时代主题有所思考,并做出了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他着手调整长期以来以“输出革命”制定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一些重大问题。1982年9月1日,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第五节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总标题,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后来他为此做出解读是:“独立自主就是不同任何大国结盟。”
在十二大报告中,胡耀邦指出:“革命决不能输出,它只能是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以来第一次确认“不输出革命”,否定了“革命外交路线”。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调整。胡耀邦同志说“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口头上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在行动上输出革命,不仅使社会主义形象受损失,有关共产党的形象也不好”。
中国外交路线从“革命”调整为“和平”,这一重大战略意义的调整,胡耀邦功不可没。通过这一调整,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和孤立的状况,为中国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调整,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4年5月,胡耀邦在会见外国朋友讲话中指出:“什么是当前最重大的国际问题呢?在我们看来,当今世界上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一个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问题。”这是我党第一次否定沿用了多年的当今时代的根本问题是“战争与革命”的论断。
(二)邓小平的努力
邓小平对胡耀邦的上述判断高度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详尽阐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更清楚地阐述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两大战略转变。他说,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从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了归纳和总结。这表明,党最终确认了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基本内容有: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党才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根除,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
邓小平、胡耀邦对时代主题所做思考、探讨和努力,最终成为全党的共识。党中央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正是党对时代主题的重新认识,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外交政策因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40年的持续发展。
二、当今时代主题是否改变?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特别是今年2月发生的俄乌战争(俄罗斯称“特别军事行动”)已持续半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
但如果我们视野开阔,立足长远,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一些“逆流”的表象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历史发展大势。也就是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变,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变。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人民普遍诉求
虽然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构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诉求。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方式来化解矛盾分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矗立的“铸剑为犁”雕塑,是人类呼唤和平的生动写照。
今年3月2日,联合国大会第11次紧急特别会议成员进行投票表决,通过了联合国会员国90国共同提交的乌克兰局势决议草案。投票最终结果为141票赞成,只有俄罗斯、叙利亚、白俄罗斯等5国投出反对票,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俄罗斯采取非和平手段解决俄乌争端的不认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中方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当下,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世界银行今年6月7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由于俄乌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且伴随滞胀风险。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滑,促进全球发展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紧迫课题。特别是2022年全球生态面临的巨大挑战,2022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指标和影响将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地都在面临着近25年以来的最强热浪来袭。如何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是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和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盼。
(二)新科技革命的积极作用
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使全球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新科技革命也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美国仍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这也增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贸易国和主要外资流入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反对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主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确定性”这一宝贵资源。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海上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广泛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共同安全威胁和挑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
三、中国使命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以来,近40 年来,党和国家都继续重申并坚持这一时代主题。
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决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12年,党的十八大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19年,党的十九大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仅为中国赢得了40多年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既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作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明确的价值观
中国作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特别有可能引发全局的战争,中国责任重大。这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是非观。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外交部的表态是:中方始终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中方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致力于劝和促谈,缓和人道主义局势。中方的立场光明磊落、公正客观,无可非议。事实上这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是一致的。
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确认:“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该决议列举了构成侵略的各种行为并指出:“国家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首先使用武力,即构成侵略行为的明显证据。”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半年。发动军事行动的俄罗斯,由于严重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对一个主权国家悍然侵略,遭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中国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在笔者撰写这篇短文的8月30日,乌军在乌南赫尔松战线多处发起大规模反攻,并突破俄军多个前沿阵地,继续稳步向前推进。虽然目前还难以判定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何时结束,但俄罗斯绝无胜利的可能、国力进一步衰败已成定局。
俄罗斯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如果最终失败,只能更清晰证实这样一个道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坚持和向往,是任何力量难以阻挡的。
中国人民是对历史有记忆的民族。近代历史中,俄罗斯是侵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20世纪历史,俄罗斯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在这些影响中,笔者以为,有两件事中国人民应当始终铭记:一是1938年,正是中国人民饱受日军侵略之时,南京大屠杀让全球震惊,而前苏联大规模屠杀居住在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等沙俄占领的土地上的华人,包括流放到北极圈任其自生自灭者不下三十万人,这段惨痛的历史至今并没有得到认真清理;二是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冲突,恼羞成怒的苏联领导人因在珍宝岛受到了一些损失,居然准备用核武器对中国进行报复。只是因为美国的干预,这件事情才没有发生。
(二)合作共赢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要国际舞台上承担与自己能力的相应的国际责任,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与各国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扩大经贸往来。共同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的改革,改善贸易和发展环境。
这其中,如何处理好与美国、欧盟、G7的关系,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十分重要。
1979年中美建交,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美国自身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2021年,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28.7%,达7556亿美元,说明中美之间经贸合作有着深厚的基础。2021年新增投资380亿美元,使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80亿美元。2021年,美国经济总量逼近2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23.93%;中国17.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45%,是美国的77%。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2.3%,是全球经济的两大支柱。中美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双边关系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中美之间在诸多领域,包括意识形态在内,有深刻的矛盾,但也有广泛合作的基础。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唯有接触、合作才是人间正道。拜登政府用“投资、协同和竞争概括对华战略。虽然中方对美方提出的对华战略并不完全认可,也有不同解读。但笔者以为,拜登政府对华战略较之上一届特朗普政府更具有柔和性,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无明显矛盾。拜登政府这样的对华政策,和特朗普时期采取直接的贸易对抗,试图在短期内获得重大胜利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拜登政府试图让美国在各方面的实力都保持对中国的优势,这只是美国单方面的想法, 并需要时间推进。中美之间接触实际是一个长期竞争过程。在此情况下,建立基于国际规则基础之上的合作,就是今后努力方向。2022年8月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协议,PCAOB得以迈出具备完整权限的第一步,在中国进行选择、检查和调查,正是基于规则基础上合作所走的重要一步。
(三)人类面临一些共同问题需要应对
2012年11月党的18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这是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提出的重要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一些全球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例如,国际恐怖主义,环境灾变,贫困问题,资源短缺、粮食安全、性病和艾滋病,疫情防控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下的疫情防控,已经接近三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再比如,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影响日益扩大。如何应对全球的气候问题,同样需要全球人面对。
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在不断提升14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同时,应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担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面对当下日益增多的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这应是今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