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百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这一决议的一个显著特点。决议采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方式,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程中去考察,宏观叙述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科学论述了毛泽东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光辉典范,全面总结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卓越贡献。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对于科学准确把握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汲取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而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四个阶段的接续奋斗中,有两个阶段近60年的伟大成就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取得的,这为改革开放后40多年中国的发展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毛泽东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重视历史、总结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上,要科学认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接续开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必须深刻把握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其中发挥的历史性、开创性作用,从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
一、六中全会决议的党史观重构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高度
评价历史需要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以往“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革命史的叙事方式,另一种是现代化史的叙事方式”。[2]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革命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作出的巨大贡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充分承认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共党史的基础上,着重从现代化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将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历史背景之中,采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方式,更加凸显出党史研究的整体性、联系性和递进性,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决议》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命运相伴而生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1]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到“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光明前景,这是贯穿《决议》的一个总脉络。
历史地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的宏伟目标。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展开的。把握这个主题,是读懂《决议》和百年党史的关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视角来总结百年党史,意义更加非凡:一是彰显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将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都贯通起来,各阶段既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遵循一个贯穿始终的奋斗主题,即“将过去一直讲的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中统一起来了”,[2]突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目标明确、坚守初心、不懈奋斗、一往无前的世界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就体现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阶段,始终朝着同一目标奋力前行。”[2]二是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属性和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理,也彰显出掌握这一真理武器的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志为人民服务、甘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进属性。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武器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在洞察时代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三是这种叙事方式实质上是中共党史观的一种时代重构,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主题中,从而避免了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有些别有用心的人采取割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某一个阶段的历史否定另一个阶段的历史的做法,而且也意味着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成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主题的一种接续,从而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外在于历史的一种政治存在,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实践逻辑的历史选择。[2]因此,必须认真系统地研究这种党史观,并以此为方法论,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学习中共党史,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作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
二、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
《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决议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进程中去分析把握,不局限于一时一域,不困惑于一篇一章,真正体现出《决议》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阐明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决议》坚持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连续性奋斗历程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阶段性奋斗历程相统一,从更长远、更广阔、更宏大的视野来科学把握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始终坚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历史眼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政治魄力以及“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豪情,矢志不移、执着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近乎一个甲子的奋斗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的,毛泽东思想更是几乎贯穿了党的百年历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完成了两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两次“伟大飞跃”。邓小平曾多次讲过,“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4]345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不会如此光辉夺目,今天我们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就不会如此接近。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1]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从天朝上国沦为被欺凌被压迫的落后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以救亡图强为目标进行振兴中华的探索,但主客观等多种原因导致他们均以失败而告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毛泽东对近代中国饱受侵略欺压得出的历史结论。一个民族若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投身革命事业那一刻起,就始终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宏伟事业而不懈奋斗。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161“要为大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最后一滴血!”[6]433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于失败的教训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系统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乘胜出击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1]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毛泽东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工程,必须接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同对苏联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相联系的。早在“一五”计划期间,毛泽东就已经觉察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苏共二十大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构建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毛泽东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44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规划,提出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进一步具体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决议》强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为后来的两大历史性成就和两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中连续不断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接续奋斗、不断开启历史新篇章的两个历史时期,前者为后者打下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将这两个历史时期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视角中作整体考察,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互相否定。对于“文化大革命”必须否定,但否定“文化大革命”是要否定其中“左”的错误,对于那10年党和国家的全部历史和艰难取得的历史成绩则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决议》为评价党史提供的根本遵循,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
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具体实践的科学与完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得以确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扬帆起航。”[8]63《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决议》科学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更加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这是《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相比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来概括毛泽东思想,这个决议在表述方面更显科学、全面、准确。以往讲的“第一次飞跃”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飞跃,这个决议使用“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表述,并将其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长度、广度和深度。这种“历史性”体现出一种开创性、正确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被历史检验为正确的理论,是历史规律与主体意志的统一。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有意识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成为全党共识,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增强了理论自觉,掌握了历史主动。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曾经试图靠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联革命经验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国革命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1]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的中国革命道路。《决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他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系统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现代化建设思想、政策和策略思想、建党学说等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1]
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典范。《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与肯定中华民族历史相统一,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9]53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9]706就“民族的”文化而言,首先要承认民族的历史及特性,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外来文化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9]707就“科学的”文化而言,就是要反对一切封建腐朽的糟粕文化,弘扬符合实践要求、贴近群众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文化。“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9]708而是要从历史的发展变迁中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就“大众的”文化而言,就是要坚持文化“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0]854用文化的力量唤醒大众,使之为大众所掌握,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决议》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辩证关系。在《决议》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被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中可以看出,三者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毛泽东思想开创性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进行中国化的第一个科学理论,也是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光辉典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可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只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视角来考察,才能充分展现其日生不滞的理论品质、一往无前的真理力量以及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四、毛泽东是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光辉典范
高度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积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多次在“天欲堕”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以“赖以拄其间”的政治定力和历史担当挽救了中国革命。1945年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开始,而毛泽东是科学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先驱和光辉典范。
毛泽东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1]186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很多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深入揭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划时代的科学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0]801他非常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去总结党史的规律性问题,因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10]789他指出,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2]825-826可见,毛泽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调查研究为手段,积极从历史发展中研究总结规律性问题,这对于以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规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二是以与时俱进为基本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总结历史经验既要坚持历史的眼光,回到历史中看历史,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以现实审视历史,以历史启发现实。发展的眼光本质上就是一种理论的眼光,必须通过理论的发展来适应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指历史的发展,[13]400强调研究党史必须从历史的具体环境出发,准确把握党史的本质性问题,同时也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新的结论、开拓新的视野、探索新的道路。正是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毛泽东才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以辩证思维为重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历史经验。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毛泽东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全面、客观、辩证地研究分析党的历史问题。他指出:“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13]399“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7]101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历史问题,有益于更加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四是以统一思想为主要目标,继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进。历史是在总结经验中前进的,未来也需要在总结经验中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通过组织召开中央会议、形成历史决议、开展整风运动等方式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仅统一了全党思想、团结了广大同志,而且起到了推进党的事业的目的。例如,遵义会议对红军长征中的失误进行总结纠正,迎来了红军的大发展;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次错误进行系统总结修正,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前提;之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等会议通过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都迎来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新曙光。
《决议》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继承了毛泽东的科学方法。第一,《决议》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承认历史错误,正确分析历史原因,深刻揭示党的历史的规律性问题。决议稿的起草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文件起草组认真学习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充分吸纳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重大问题,认真开展决议稿起草工作”,从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4]第二,《决议》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14]第三,《决议》坚持辩证思维,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纵向和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横向多个维度总结历史经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4]从历史发展纵向来看,将党的百年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总结了理论成就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实践成就的四次“伟大飞跃”。从社会发展横向来看,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行总结,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第四,《决议》坚持统一思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进。在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4]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或者是毛泽东明确提出的,或者是对毛泽东重要论述的总结概括,每一个“坚持”都包含着毛泽东思想的精华,都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始终非常重视党的领导权问题,他在革命时期提出著名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6]47重要论断,在建设时期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12]832可见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对毛泽东而言,“人民”二字重千钧。他提出了一系列群众观点、路线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比作共产党人的“上帝”,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1096三是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本质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毛泽东率先提出并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四是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4]1470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才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五是坚持中国道路。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能够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道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六是坚持胸怀天下。毛泽东十分关心“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指出文艺的出发点是“人类之爱”,[10]870人类进步的远景是“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15]1496“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157七是坚持开拓创新。毛泽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时预见形势发展的新趋向,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党的七大上,他强调领导者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有预见,当新事物“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16]395他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倡在调查研究中创新,在学习借鉴中创新,在总结经验中创新。八是坚持敢于斗争。毛泽东的一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一生,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斗争精神相结合,科学阐述了“统一”与“斗争”的关系,提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9]745以及“有理、有利、有节”[9]754的斗争原则等,科学把握了中国革命的斗争规律,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艺术。九是坚持统一战线。毛泽东善于研究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及各阶级的力量构成,科学掌握了中国革命的主导力量、依靠力量和主要打击对象,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15]1257必须将统一战线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十是坚持自我革命。毛泽东始终坚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整风运动等方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他指出:“自己来批评自己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会不会使我们的党丧失威信呢?我看不会。相反的,会增加党的威信。”[7]274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及时纠正了党内错误思想,正确解决了党内矛盾,增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创了自我革命的成功范例。
五、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党的深刻启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他在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先进的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决议》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努力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功完成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艰巨任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先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只要是在能够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时期,党领导的事业就朝气蓬勃,从胜利走向胜利;只要是在动摇或削弱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时期,党领导的事业就停滞不前,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在革命战争年代,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1]中国革命从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早在1943年5月,毛泽东就在延安干部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任何破坏团结的行为都是罪恶。”[16]221943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16]6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把党锻造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为此,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7]303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1]从而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要干什么”关系到党的使命任务。早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13]42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1004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0]809“它必须是全民族的代言人”,“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17]561“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1096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了精辟阐述,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是什么样、向何处去。
坚持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毛泽东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5]3“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5]277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经验。毛泽东非常注重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他在《实践论》中强调,共产党员要“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5]296他还形象地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10]1096“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9]359为此,毛泽东总结概括出一系列进行自我革命的方式方法。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上首次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方法。1949年,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号召,为全党开展自我革命提供了科学方法。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保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历史不断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是党在挫折和失误面前能够力挽狂澜、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奥秘所在。
毛泽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实践的每一次跃进,都呼唤新的思想和理论。而理论的每一次飞跃,又都是以之前理论为前提的。中国越发展越凸显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越凸显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价值。”[8]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总结中科学把握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认真汲取毛泽东无私无畏、奋勇争先、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和毛泽东思想守正求真、为民求实、创新求变的真理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王立胜.“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J].人民论坛,2021(21).
[3]王立胜.在洞察时代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N].西江日报,2021-09-1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王立胜.70年来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J].毛泽东研究,2019(6).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J].求是,2021(23).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原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