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健:2022年5月份工业和服务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9 次 更新时间:2022-07-07 06:31

进入专题: 工业   服务业   形势分析  

李天健  

一、5月份工业经济形势


5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复工复产和物流保通保畅有序推进,国内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逐渐恢复,单月工业生产恢复正增长,呈现多处积极变化。但也应该看到,工业内部复苏步伐呈现明显分化,短期内支撑工业增加值恢复正增长的主要来源为采矿业,制造业生产仍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市场需求整体不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长期看工业稳定复苏趋势依然稳固。


(一)总体形势:月度工业增速转正,且长期稳定复苏趋势稳固


随着重点城市的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交通物流等运输条件也逐渐向正常水平回归,5月份工业经济指标出现环比改善。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实际增长0.7%,较4月份加快3.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5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月增长5.6%。同时,受近期工业增速放缓的影响,1-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3.3%,较一季度和1-4月份分别下降3.2和0.7个百分点。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工业复苏的韧性仍在,稳步恢复的长期趋势依然未有改变。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年复合增速达到4.6%,较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5月份,31个省(区、市)中,22个地区工业增速回升,占71%。尤其是前期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上海和吉林等地,工业增加值降幅较4月份大幅收窄。5月份,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9%,降幅较上月收窄31.7个百分点,而吉林则下降4.9%,较上月收窄36.8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间分化较为明显,采矿业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而制造业虽然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但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一样,短期复苏趋势仍然较弱。具体看,5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虽然较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但仍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3个百分点,依然是短期内支撑工业生产恢复正增长的主要来源。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速分别为0.1%、0.2%,分别慢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6、0.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速较上月加快4.7个百分点,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则降低1.3个百分点。同时,1-5月份,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速分别为9.6%、2.6%、4.1%,只有制造业慢于同期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但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国制造业的稳定复苏基础依然稳固。5月份,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年复合同比增速分别为3.7%、4.7%、4.8%。其中,制造业的4.7%已经较上月加快了1.3个百分点,并且不同于短期数据所给出的信息,制造业的三年复合增速要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复合增速0.1个百分点。即便从短期来看,制造业表现也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改善。不仅5月份同比增速较上月明显加快,PMI调研数据也显示市场对于制造业的复苏预期也有所改观。5月份,制造业PMI为49.6%,虽然仍位于收缩区间,但已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4月份掣肘制造业复苏的物流运输问题已经得到显著缓解,5月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由上月的37.2%上升至44.1%,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则下降至49.3%。由此改善了制造业在供需两端的表现,5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9.7%、48.2%和46.2%,分别较上月增长5.3、5.6和4.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5月份,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1.0%;33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加快或者降幅收窄,占80.5%。聚焦主要行业,5月份,增加值出现同比下降的主要行业有10个,较上月减少2个,且各行业降幅均有所收窄,仅医药制造业同比降幅达到两位数(-1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中游行业增加值则继续处于下降通道,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5.4%、2.7%、2.7%、2.3%,表明在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叠加下,通胀压力的进一步上升对于中游行业造成了明显挤压。在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代表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7.0%、6.8%,降幅分别收窄24.8、9.0个百分点。1-5月份,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业6个主要行业增加值出现同比下降,较1-4月份增加了1个行业(纺织业),分别下降5.7%、3.6%、2.8%、2.0%、1.5%、0.4%。


另一方面,作为高技术制造业的代表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在5月份和1-5月份都实现了较快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7.3%、9.9%,大幅领先于制造业和全部规上工业整体增速。从PMI看,涵盖制造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21个细分行业中,有16个细分行业PMI较上月上升,有12个细分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中各产业恢复较为协同。


从产品看,产量实现同比增长的产品较上月同样有所增加。5月份,617种产品中有25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原煤等产品产量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08.3%、15.1%、10.3%。同时,金属切削机床、水泥、钢材等主要产品产量出现同比下降,降幅分别达到18.0%、17.0%、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等代表新动能的产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量下降,降幅分别达到13.7%、10.4%、6.3%、6.1%,表明近期长三角地区的疫情对于国内部分高技术制造业供应链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干扰,不过随着疫情稳定,上述产品产量也将再次回到之前快速增长的状态。此外,在保供稳价政策的有效推进下,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0.3%、3.6%、4.9%,引发电力生产降幅有所收窄,PPI涨幅继续回落。1-5月份,产量同比下降的产品数量较1-4月份有所减少,降幅也有所收窄,但水泥、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钢材等主要产品产量仍然出现了较大的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15.3%、9.4%、8.7%、7.2%、6.2%、5.8%、5.1%,而新能源汽车产量则实现了111.7%的同比增速。


(二)值得关注:新动能保持稳定增长、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大压力


新动能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5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1-5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同期制造业整体增速7.3个百分点。其中,表现较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1.0%,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看,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单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4.9%、49.8%、22.3%,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实现108.3%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上海疫情改善和复工复产,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7.7个百分点至48%,且由于产业链大量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全国装备制造业也随之恢复正增长,由4月份的下降8.1%转为增长1.1%,回升9.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8个行业增速全部实现回升,4月份增加值出现同比下降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分别由下降5.5%、8.8%转为增长1.1%、4.1%;而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下降也有所趋缓,虽然仍下降7.0%、6.8%,但降幅分别收窄24.8、9.0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大压力。5月份,在面对需求不足、预期偏弱和成本高涨等问题时,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恢复速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趋势,大型企业景气水平上升较快,已经恢复至扩张区间,而中小型企业PMI回升速度较慢,仍处于收缩区间。5月份,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0%、49.4%和46.7%,较上月上升2.9、1.9和1.1个百分点。其中,从具体指标看,大型企业整体回升较快,5月份生产指数为52.5%,较上月回升7.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上升6.4个百分点至50.7%,均高于制造业总体;中型企业生产指数48.9%,环比上升4.4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大幅回升6.1个百分点至48.3%,新出口订单指数扩大6.6个百分点至43.6%;小型企业承压更为明显,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4.9%、42.7%和44.4%,较上月上升2.4、3.4和10.4个百分点。上述数据显示,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扶持中小市场主体方面,仍需政策发力。


(三)工业复苏趋势展望


先行指数反映出近期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疏通,经济运行基础有所改善。一是货运物流趋于通畅,物流成本有所下降,企业调查显示,本月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二是货运物流趋于通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原材料价格增速放缓,5月份基础原材料行业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15.3个百分点至55.2%,带动制造业整体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8.4个百分点至55.8%;三是长三角地区逐步复工复产,企业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5月份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生产指数为49.7%,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链供应链大量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等行业生产回补尤为明显;四是就业人数止跌反弹,5月份从业人员指数结束连续下降趋势,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至47.6%,同时反映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企业比重为9.4%,为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工业生产恢复仍不充分,稳复苏仍面临一定压力。一是市场需求恢复滞后,虽然5月份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但仍位于收缩区间,当前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更是较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至44.7%,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二是在疫情反复之下,企业生产仍未完全回归正常,复工复产进程中仍面临疫情防控、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压力,5月份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至32.8%,为今年以来新高。


总体看,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具有重要意义,局部疫情的有效控制为稳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的落实、推进打开了一定空间,工业经济增速有望逐步加快,稳定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因此,随着保链稳链有序推进、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工作继续深入,短期内工业生产扩张将继续加速。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回升至4%左右,尽管下行压力较大,但二季度工业经济正增长没有疑问。


二、5月份服务业经济形势


5月份,服务业经济下降趋势有所缓解,其中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较于工业,服务业受近期重点城市疫情冲击更为明显,且恢复速度更慢、难度更大。尤其是受制于消费场景,近期线下服务业景气水平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运行得到更进一步的统筹协调,市场预期已经有明显回升,服务业增长也将迎来较快反弹。


(一)总体形势:降幅有所收窄,线上服务业恢复较快


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尽管降幅较4月份收窄1.0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负值区间,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较1-4月份进一步降低1.0个百分点;而刚公布的1-4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4.2%,较一季度减慢4.8个百分点。从景气水平看,5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1%,较上月上升7.1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业景气度得到较快修复,但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服务业复苏的主要阻碍仍在于重点城市的局部疫情对线下服务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例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仅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



分行业看,5月份,线上、非接触型的服务业总体保持了正常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8.0%、5.5%,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在1-4月份营业收入也实现同比增长8.8%。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显示,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在5月份的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环比有所增长;而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40.0%以下低位,市场活跃度持续走低。


(二)值得关注:各行业普遍恢复,但速度存差异


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决定了疫情发生会对其造成较大干扰,但服务业中不同行业在受疫情冲击时及疫情后的恢复中表现出了差异化倾向,这种特征在5月份的服务业复苏中尤为明显。一方面,线上、非接触型的服务业延续了之前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前文提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业在近期疫情反复中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复苏势头;另一方面,对于住宿、餐饮、旅游以及文体娱乐等服务业行业,疫情对于其在消费场景和消费容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限制,因此行业活动恢复力度相对较弱,虽然5月份上述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较4月份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仍都位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


(三)服务业复苏趋势展望


从市场预期看,5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结束下降走势,回升至55.2%,较上月提升2.2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服务业市场信心有所增强。一方面,5月下旬以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上海、北京等地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服务业市场主体对全面复工复产形成良好预期;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经济大盘,5月份以来,涉及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多项政策举措加快推进,强化了企业对未来经济稳定恢复的预期。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企业调查显示,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服务业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5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已创年内新高。


因此,综合上述因素,在国内疫情逐渐稳定的背景下,随着扩内需、保主体和稳预期政策深入推进和落实,延迟的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市场预期将继续改善。预计6月份服务业经济将加速复苏,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在三季度有望由负转正,但后续仍需在疫情精准防控下,继续加大政策助力,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天健



    进入专题: 工业   服务业   形势分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1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济50人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