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珉媛:以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同富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0 次 更新时间:2022-04-27 11:38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共同富裕  

郭珉媛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求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更要促进包括精神层面、生态层面在内的更加全面的共同富裕。开展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将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将农村各类自然资源转化为助推农民增收的资产,将生态文明建设效用的提升与增进经济福祉、社会福祉紧密结合,从生态维度为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提供解决方案,已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助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一是着眼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能源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投资力度,为帮助中西部地区更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其产业链延伸,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提升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为目的,优化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同时做好欠发达地区城市间的联通架构。有序推进欠发达地区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系统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实施城市更新,在新城市(镇)发展中重视地下综合管线廊道规划与建设。通过高水平城市建设,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培厚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沃土。

二是遵循主体功能区国家战略布局,顺应经济生态化发展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创新生态经济化实现机制与路径,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以国内大循环为支点,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风电、光伏等资源开发型产业,不断壮大包括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在内的生态经济产业。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完善再生资源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汽车、家电、纺织等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全链条的区域协作。通过对口帮扶、投资、技术协作等形式,积极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生态产业园、绿色工业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水平,推广清洁生产,降低经济发展能耗水平,增强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能力,进而提升其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管理经营方式,加快自然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使原本属于生产资料的各类要素切实转化为有助群众增收的财产性收入来源。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海域使用全立体分层设权,构建无居民海岛产权体系,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力体系。探索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性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推进生态银行发展,实现分散生态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推动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区域间、企业间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切实盘活乡村资源资产。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区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移民安置工作,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积极组织生态移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导移民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移民社会救助体系,加大针对生态移民群众的养老育幼助残服务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生态移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生态移民通过企业扶贫招工、地区劳务输出等形式实现稳定就业。

二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自主发展能力。各地农村要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厕所改革以及清理私搭乱建等工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为当地农民或低收入群体提供包括环境卫生员、垃圾清运员、河道清洁员、森林养护员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岗位,增加其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综合运用经济激励、村民公约等方式,提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清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其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三是着眼于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促进高质量就业。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群体,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产业、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建立广覆盖、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认证体系。广泛开展与“互联网+生态”“物联网+生态”等现代生态经济业态相关的绿色产业生产技术培训、绿色产业职业经纪人培训、环境保护业务技能培训等。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精准开展技能帮扶培训,助力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培训机制,面向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培训供给,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

满足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一是营造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传承发展优秀乡村生态文化,增强优质生态环境对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推进生态城市(城镇)、生态乡村、生态社区建设,大力倡导全民卫生、全民健身、垃圾分类、全民节能减碳、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绿色屏障、绿色公园、亲水岸线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亲近自然、体验野趣、放松身心的场所。

二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做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着力提升生态安全指数。深入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以更高标准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人民群众清净舒心的生活环境。推动退耕还草还林还湿以及退养还滩,提高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成效,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重视动物迁徙生态廊道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加大健康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是深入挖掘经济社会活动蕴含的生态文化底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推动古村落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做好传统生态文化、传统生态工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加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文化遗产、风物遗存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及推广。充分运用包括自媒体平台在内的各类传播媒介,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我国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富民惠民、探索生态共富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成果、实践及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宣传阵地,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0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