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8 次 更新时间:2022-04-03 10:12

进入专题: 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安全  

章建华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日前,《“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能源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全面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持续累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亚太地区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北美地区原油生产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超过80%,世界能源多极化供应格局进一步凸显。

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旋律。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跃升发展,近5年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左右。“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

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和电力装备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能源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同时,我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油气资源短板长期存在,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紧张问题时有发生,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做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尤为重要。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发展的各项要求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着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将能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稳中求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创新作出专章部署,并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于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的要求。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着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体制机制初步完善,但总体上仍跟不上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完善能源发展法治保障,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

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倚重不断增加。“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聚焦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全方位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重点加强“两个能力、一个体系”建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储备能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等途径,多措并举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发挥好煤炭煤电安全托底保障作用,化解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健全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电力安全保障,布局一批坚强局部电网,防范化解非传统安全风险。

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以主要用能行业消费结构转型为牵引,以能源清洁供应保障为支撑,协同推进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完善能耗“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化石能源消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提高新能源占比,健全以绿电消费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推动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提升中东部地区本地能源自给率,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强化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挖掘存量通道的输送潜力,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提升城乡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聚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完善城乡供能基础设施,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能源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锻造能源技术装备长板。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于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工作,加快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等制修订。健全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改革。重点聚焦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绿色能源消费、综合能源服务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动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针对增量配电网、油气勘探开发、储气能力建设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难点堵点,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开拓能源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维护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扩大“朋友圈”,深入推进与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国的务实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绿色合作,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巩固和拓展与相关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主要能源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克难奋进、开拓进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努力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进入专题: 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安全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4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