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贤:稳产保供不仅事关我国自身粮食安全形势,更具有全球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5 次 更新时间:2022-03-04 20:13

进入专题: 粮食安全  

辛贤  


解读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辛贤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粮食稳产保供,通过不断压实地方责任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下降。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让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只要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我们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

在粮食丰收的背景下,中央不但丝毫没有放松粮食生产,反而越来越加大了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力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着重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为什么粮食丰收了,而稳产保供的任务却越来越艰巨呢?这与我国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从食物消费升级、种粮比较收益、国际市场的容量和稳定性等方面作了诸多阐释,这里主要从全球粮食供求角度谈谈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意义。

尽管近20年全球农作物产量增加了53%,但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20年里(2000-2019年,以便剔除新冠疫情突发冲击的影响),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从62亿吨增加到历史最高的94亿吨,增加了约32亿吨,增幅达到53%。其中,谷物产量约占农作物产量的1/3,过去的20年增长了约43%。除了谷物外,由于对棕榈油的需求走强,植物油的产量也急剧上升,过去的20年间翻了一番多;全球畜产品产量同期增长了44%。

随着农产品产量增长,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发展,但谷物贸易量占产量比重很低。谷物是贸易量最大的产品,过去的20年间贸易量增加了1.9亿吨,但谷物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仅从13%增加到16%。而且谷物出口国非常集中,2019年谷物前三大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比重分别为:玉米66%、大米51%和小麦46%。相比而言,进口国则比较分散。

尽管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了显著增长,但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新冠疫情的突发冲击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安全形势。《2021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2020 年世界上共有7.2亿至8.11亿人面临饥饿,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总的来看,全球约30亿人对于健康膳食无法企及,尤其是贫困人群,这种状况遍及全球各个区域。

人口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刺激食物消费,全球食物需求仍将快速增长

人口增长必然带来食物需求的刚性增长。2000-2020年,世界人口从61亿增长到77亿,增长了26%;根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亿,比2020年增长20亿。满足这20亿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食物需求,本身就已经构成一个全球挑战。

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会带来食物消费升级。据统计,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超过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47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57%。而且除了卡塔尔、新加坡等个别高收入国家外,其余国家人均GDP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尤其要注意的是,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也是食物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此外,全球城镇居民消耗了约80%的食品,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食物消费升级。《世界粮食和农业领域土地及水资源状况:系统濒临极限》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镇,非洲和亚洲不发达区域的城镇化速度最为迅猛。未来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镇化的加快,食品需求转向了资源密集型的消费模式,动物蛋白、水果和蔬菜消费量不断增多,给全球食物安全带来的挑战更加艰巨。

全球土地和水资源系统濒临极限,粮食增产面临巨大资源压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50年,只有农业所生产的食物、纤维和生物燃料产量比2012年多出近50%,才能满足全球需求,才能成功实现“零饥饿”目标。根据估计,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产量至少要翻番,而全球其他地区至少需要增产30%,才能满足热量需要。然而,纵观全球,多项因素相互交织,给土地及水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资源挑战。

全球人均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世界粮食和农业领域土地及水资源状况:系统濒临极限》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7.5亿公顷的农业用地。其中,用于农作物生产的耕地只有15.5亿公顷,永久性草场和牧场约32亿公顷。过去的20年间,尽管全球农业用地面积总体变化幅度较小,但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耕地面积在增加,而永久性草地及牧场用地则在大幅减少,耕地的增加是以牺牲草地和牧场为代价的。虽然从总量上来看,耕地面积增加了,但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人均耕地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约20%。

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退化严重。随着农业逐步集约化, 利用非有机肥料来提高或维持产量的做法,已经对土壤健康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土壤侵蚀、养分耗竭、盐碱度上升等问题突出。全球约34%的农业用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了显著退化。其中,退化的耕地占退化土地总量的29%,估计每年高达150万公顷耕地因土壤盐碱化而无法用于生产;13%的草地因受到较大人为压力而出现退化,34%因过度放牧和家畜流动性不足而造成土壤板结和侵蚀,严重影响土壤功能。

全球水资源面临区域性短缺压力。整体来看,全球水资源压力不算太大,但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欧洲水资源压力程度较低,但相比之下,亚洲面临中等程度水资源压力,北非则面临较高程度的水资源压力。在开展集约化灌溉农业的所有流域地区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里,对水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水资源压力程度较高。过去20年间,全球人均淡水资源量减少大约20%。随着水资源取用量的加大,地下水耗竭速度也在加快。根据国家层面的汇总数据,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用于灌溉农业的地下水抽取总量增加了19%。用于灌溉农业的地下水抽取量在农用淡水取用量中占比超过30%,并继续以每年约2.2%的速度增长。

稳产保供不仅事关保障我国自身粮食安全,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粮食安全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但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全球粮食系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不能高枕无忧,要未雨绸缪、永不松懈、久久为功,抓好粮食生产,端牢中国饭碗。

做好稳产保供不仅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不仅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负担,而且有效分担了全球粮食供给压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放眼世界,全球粮食及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土地及水资源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压力,而且地区冲突和极端气候频发,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在此背景下,做好稳产保供不仅是对国内负责,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

做好稳产保供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脆弱人群利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国际经验来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低收入脆弱人群。新冠疫情暴发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破坏性的冲击,食物的可获得性和健康膳食的经济可负担性都受到了影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这些国家中面临食物不足、粮食不安全、一种或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的人口比例最高。中国刚刚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脆弱人群基本利益,有助于防止规模性返贫,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稳产保供首先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产量增长的背后是耕地资源的密集使用和耕地质量的退化。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扭转耕地“非粮化”趋势,要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耕地土壤修复行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稳产保供要调动和保护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生产需要 “两个积极性”,一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让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一方面,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进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义务和责任,建立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共同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机制。

实现稳产保供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好国际市场重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一方面,要主动布局国际粮食安全供应链建设,抓住粮食国际供应链的核心要素,增强供应链的可靠性,同时推动农产品进口国别和品种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参与全球粮食公共机构管理、相关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推动与第三世界的农业科技合作、强化农业技术和服务输出、提供全球粮食安全公共产品等,成为国际粮食体系的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更好地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中国贡献。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进入专题: 粮食安全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84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