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兰: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7 次 更新时间:2022-02-08 20:06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陶友兰  


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为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提供新思路、贡献新价值,有助于中国平等有效地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当前,迫切需要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成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在中西文明互鉴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是作品信息的传播进入异域文化的受众接收(入眼)阶段,并对其认知(入脑)、情感和态度(入心)、行为(入行)产生影响的能力。它以受众的关注和接触作品内容为前提,并最终导致受众在知识、观念、情绪、行为等方面改变的过程。2018-2019年笔者在美国学界开展的小群体调查显示,有54.6%的人读过《论语》英译本后改变了对中国的认知,有47.5% 的人认为《论语》对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有影响。典籍英译作品具有强大的思想塑造能力和正面导向能力,需要在文本构建、传播路径、人才利用等方面拓展和提升其国际传播影响力。


文本:提炼核心概念,添加英语导读


典籍著作含义丰富,译成英语时往往配有注释,而有时详解容易成为外国受众的阅读负担,比如,《〈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厚达560页,一般外国受众望而却步。为提高域外受众的接受度,在翻译时需要有意识地提炼核心概念,导读关键知识点。倪培民的《论语》译本在29页的导读篇幅里,介绍了《论语》产生过程、孔子生平、儒学特点、《论语》的译本和其功夫论取向等,为受众阅读提供宏观背景知识。接着,提炼仁、孝、德、性、天、命、道等27个关键词,通过汉字、拼音和英语对应词的形式,高度概述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并和西方哲学概念进行比照分析,进一步降低受众的理解困难,达到了"既忠实原文,又保存更多相关历史信息,并紧跟当下学术研究前沿"的传播效果。2017年该书推出后大受欢迎,2019年3月全美国哲学界调查中阅读量排名第五,当年9月在亚马逊网站"孔子学说"中名列销量第14位,并获2020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路径:注重多模态传播,学用结合


典籍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字到图像、文字到声音、文字到图文、图文声等多模态语篇的转换。例如,把纸质版书籍转换成光盘或录像,开设专门双语网站,把文学典籍英译作品改编成话剧、歌剧、戏剧等,进行各种巡演,让受众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所有《道德经》英译本(截至2022年1月已达580种版本)中广受读者欢迎的冯家福夫妇译本,通过摄像机、毛笔等较为简单的图像拍摄和文字处理方式,取得多模态阅读效果。赖发洛的《论语》英译本传播媒介最多,同时拥有纸质、Kindle版、iBooks版、AudioBooks版,吸引了无可比拟的受众规模。中医药典籍的对外传播,更需要多途径变通。目前,被完整英译的仅有《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 20 部左右。因此,要达到有效的中医传播效果,除了译本中配以图片之外,还要根据已有的译本,践行中医医术,例如针灸、按摩等,学以致用。例如在德国海德堡有一家中医诊所,所长就是研究中医、翻译医学典籍的博士。她一边给病人讲中医理念,一边践行医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中医疗法,医治了很多外籍病人,让患者在体悟中医医术的高明中参悟中华文化的哲学智慧。


人才:善用国际资源,加大域外传播研究


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打通同类领域的中外学者和译者,谋求融媒体、出版商等多方合力,提升典籍英译作品的国际影响力。第一,中西译者团队协作翻译,使译文内容更加忠实原典,同时更具可读性。《论语》英文受众中,85.6%的人赞成中西译者合作翻译。《伤寒论》的10个英译本中,受众最青睐的魏遒杰译本也是由懂中医、懂外语和懂翻译的三位译者合作完成。第二,联合英语学术界的知名专家、书评人或国际出版社对已经出版的典籍英译作品,在本领域权威期刊或者国际报刊进行评价和宣传。法国华裔汉学家程艾蓝、美国书评学家郑文君及美国汉学家史嘉柏、杜润德等都对《论语》不同英译本加以评析,很好地引导了《论语》受众,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异域传播。《道德经》的冯家福夫妇译本请著名哲学家雅各布·尼德曼撰文为其作序,并作了认证和推广,《时代周刊》也点评了这本书,肯定了冯版《道德经》出色的插图和装帧效果。例如,英国中医史学家罗维前在《亚洲研究杂志》上对《伤寒论》魏译本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受众的译本选择。第三,重视发挥汉学家作用,加强域外传播效果研究。根据袁同礼编纂的《西文汉学书目》、王尔敏编纂的《中国文献西译书目》和张西平的研究,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数量占绝对优势,是中国典籍外译的一支重要力量。汉学家具有融通中外的优势,熟悉英语受众心理和期待,对翻译题材的选择、典籍内容的现代诠释更加接地气,而且国际知名度比较高,应该委以重任。可以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华访学、讲学等形式,主动邀请他们一起研究典籍翻译作品的有效传播以及落地问题,找到其中存在的"思想差""思维差""时间差"等问题,在交往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例如安乐哲对《论语》的翻译和对儒家哲学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论语》在异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他和罗斯文的译本在美国哲学学术界阅读量排名第一,引用率排名第二。

翻译和传播承载中华文明重要思想的典籍著作,对传播中华文化意义深刻。如何让典籍英译作品走出国门,塑造积极正面的、独立于西方视域的中国形象,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文化胸襟,依托高质量的外译经典作品,力求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塑造中国现代文明新形象,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


(本文系中宣部项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之策略研究"(WEH315200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38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