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得以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十七条协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要文献;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大举措;促进军民团结、民族交往交融的开荒种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生产实践。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历史实践;西藏和平解放时期
【作者简介】康欣平,男,1973年生,陕西岐山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侧重西藏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本文系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委托课题“有泰的思想历程研究”(项目:XT-WT201822)的阶段性成果。原文注释从略。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88(2021)05-001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本文简要梳理和分析西藏和平解放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历史实践。这一历史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当时在西藏的各族人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要文献:《十七条协议》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该协议的不少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和平解放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要文献。
《十七条协议》第一条内容:“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笔者以为,此条清楚准确道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早在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回复班禅额尔德尼电报中就有这样的思想,该电报指出:“西藏人民是爱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他们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策,而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的。”
《十七条协议》第三条内容:“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该协议第十一条内容:“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该协议第十四条内容:“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并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邻邦和平相处,建立和发展公平的通商贸易关系。”该协议第十五条内容:“为保证本协议之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去的人员外,尽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员参加工作。”以上四条,对西藏和平解放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其意义非凡。
《十七条协议》第二条内容:“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该协议第八条内容:“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武装的一部分。”以上两条,对西藏和平解放后铸牢中华民族军事共同体意识,其作用重要。
《十七条协议》第七条内容:“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该协议第九条内容:“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该协议第十条内容:“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以上三条,对西藏和平解放后铸牢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意识,其影响深远。
贯彻《十七条协议》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例如,协议第十一条内容有“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也是就说,在一定时间内,西藏地方政府应顺应人民的改革要求,废除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同全国一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李维汉曾指出,正因为有“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规定,“国内外反动派妄想永远保存所谓‘神圣的美妙的’西藏农奴制度,阻挡历史车轮前进,那完全是徒劳的”。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大举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
1950年至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简称“两路”)在世界屋脊修成通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创举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完成的。早在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提出经营西藏应成立一个党的领导机关,其工作任务为“第一步是限于三个半月内完成调查情况,训练干部,整训部队,修筑道路及进军康藏交界地区”。由此可见,“修筑道路”是当时经营西藏的迫切任务之一。1950年4月1日,毛泽东主席指示西藏军区和入藏部队: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195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给康藏公路筑路人员的题词,激励前方修路人员斗志。毛泽东题词为:“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朱德题词为:“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1954年12月,也就是川藏公路通车之际,张国华撰文道:“康藏公路胜利地建成,将更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特别是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把祖国内地和西藏边疆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结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川藏公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川藏公路的修成对当时西康省的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夏克刀登撰文《一条贯通康藏高原和祖国内地的血管》说:“几年来,公路修到那里,那里的经济便繁荣起来,人民生活便得到改善。我有两年半没有到德格去过了。最近……人们的衣着都相当讲究,好些人穿上绸缎和卡叽了,有的过去连糌粑也吃不上,现在吃上大米和白面了。……因为有了公路,人民政府把内地的物资大量运来帮助藏族人民,许多我们过去没有见过用过的东西,现在都见到和用上了。……过去谁有了一个瓷碗都揣在怀里,来了客也不拿出使用,因为打烂了就不容易再买到。可是现在用江西瓷细碗的人就多了!……单以我的家乡玉隆来说,过去从来没有生产过任何土特产,今年单是大黄一样,就挖了八万多斤。我到上海参观时,看见药房里的好些药材都是我们这里出产的。”
“两路”的修建过程,也是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1954年12月26日,张国华在《工人日报》发表的一文中提及:“数年来,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各族民工,坚决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投入了康藏公路的修筑工程,接着又修筑青藏公路。……在完成如此艰巨的筑路工程中,祖国各地尤其是西南、西北各地的汉、藏、苗、回、蒙、哈萨克等各族人民,给予人力、物力和运输等各方面以大力援助。”1950年12月10日,解放军第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九五团一营三连炮班班长张福林,为打通雀儿山公路光荣牺牲。当天,张福林带领全班用放大炮的方法,第一炮用70公斤炸药炸掉石头540方,第二炮用40公斤炸药又炸掉坚石470方,使工程效率提高了24倍。1954年5月,慕生忠将军带领1200多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出发修筑青藏公路。在修路过程中,慕生忠向上级汇报要求增援,彭德怀下令派两个工兵团1000多名战士修筑青藏公路。就是这2000多人,用了七个多月时间使青藏公路通车,在青藏高原上创造了奇迹。
在川藏公路西段工程修筑中,藏族民工参加修路的人数9000多人,其中集体立功和个人立功的人数达5000多人,模范人物“有创造双轮推土车的民工曲旺敦珠、有一天背土1100筐的女民工曲贞,还有以五个工作日爆破岩石120方的民工爆破班长彭错坚赞等”。当时西藏尚未进行民主改革,这些藏族民工是应乌拉差役而来,他们实际上绝大多数为封建农奴,地位低下,十分畏惧带领他们来的头人。修路的解放军指战员与藏族民工在共同劳动中,处处关心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们,促进了军民感情和民族团结。1954年初夏,曲水宗藏族修路民工扎西朗杰不慎落入河中,解放军战士阴正元、殷相尧毫不犹豫跳进河中营救,扎西朗杰得救。扎西朗杰对两位救命恩人说:“我是死过的人,是你们俩又给我一条命。今后我要永远听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话。”
1984年12月2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碑纪念川藏、青藏公路修建,碑文道:“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方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认为在建设和养护“两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是西藏和平解放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生产实践:促进军民团结、民族交往交融的开荒种植
十八军最初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时,毛泽东主席就指示道,进军西藏,“不吃地方”。1951年10月26日,十八军前指机关和前卫部队到达拉萨。随即,十八军党委下达开荒生产的决定,号召“学习南泥湾精神,向荒野进军,向荒山要粮,向河滩要菜”。12月13日,在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的亲自率领下,一支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开到拉萨西郊的荒野沙滩上,仅用17天,开荒2280亩。1952年3月20日起,抽调机关50%、直属连队70%的人员,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播下了青稞、小麦及各种蔬菜。1952年7月,西藏军区成立,之后开会决定,所有驻藏部队每人必须开荒3亩地。
1952年秋,部队开荒种植取得好收成,“一些老年人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从未看到过这里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都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称赞解放军真是好样的”。从1953年起,驻藏部队开荒数量一年比一年多,收成也越来越好,“每到秋收季节,部队的农田周围和农场的院子里都有许多藏族群众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特别是许多爱国上层人士,都特地到‘八一’和‘七一’农场来品尝他们过去吃不上的新鲜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以及西瓜等蔬菜瓜果。”农场还为藏族同胞免费提供种子,并派人指导种植。“有一位家住农场附近年已花甲的农奴,在收获的季节,每天坐在田边,双手捧着青稞,摸着几十斤的大萝卜,眼含热泪对战士说:‘我们祖祖辈辈没有见到这样好的庄稼。’他天天为解放军祈祷祝福。”
十八军政委谭冠三看到拉萨街头有不少乞丐和流浪儿,以及一些贫苦农牧民,他与张经武、张国华商量后,决定在农场招收一批农工。这些农奴的孩子,初到农场个个蓬头垢面,头发中“满是虱子和虮子”,而且衣衫褴褛、赤着脚。谭冠三让文工团几位女战士,负责他们的卫生,“要把虱子和虮子全部洗干净”。这些藏族乞丐、流浪儿及贫苦农牧民,后来成长为第一批当地藏族干部。
1951年10月,解放军126团到察隅不久,党委就组织干部战士,发展农业生产,“从千年未动过的荒地中,开垦出良田800多亩,种上水稻、小麦、苞谷、花生等作物”。部队还派出人员帮助当地群众进行农业生产,给贫穷群众发放种子和口粮,帮助开荒,并让出500亩熟地给群众耕种。“尤其是昌都警备区副司令员、老红军金荣功,1954年从东北星火集体农庄带回来的稻种,经干部战士精心培育后,每穗结籽200多颗,引起了驻地群众很大关注。秋收后送了一部分给竹尼村群众试种,获得了丰收。”在部队的带动和帮助下,各民族群众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到1956年,群众家家有了余粮。为了促进军民融合,1952年,部队召开庆功大会,从群众、头人、喇嘛中评选出了生产、支援运输、筑路等方面的模范,同部队评选出的功臣,一起参加庆祝;有群众感动地说:“这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部队的大官能给我们俗民、娃子牵马、带花,真是天变了。社会主义就是好,解放军就是好,共产党真英明呀!”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察隅军民团结、民族交往交融促进农业生产等活动,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亚东是喜马拉雅山的一个深山峡谷区,是一个同印度接壤的商埠。当时亚东情形复杂,“敌人经常伪装成来往经商的商民和边民,进来搞特务活动”。但是,进驻亚东的解放军部队迅速开展群众工作,打击敌人的破坏行动,形势很快起了变化,“印军再不敢欺负群众,领主、头人对奴隶、群众的欺压也有所收敛”。同时,解放军部队“坚持开荒生产,种蔬菜,自己上山割马草”,很快当地群众认识到,“这支戴红五星的队伍,绝不同于当年的反动军队”。1953年11月的一个深夜,三个特务接近解放军新修的仓库,准备破坏,在群众的帮助下,警卫人员很快抓住了一个特务。
此外,驻昌都、江孜、日喀则以及阿里地区的解放军部队,也在从事开荒生产等。有藏胞用歌谣称赞解放军的开荒生产:“高原荒地千千万,千年万年无人翻,自从来了新汉人,荒地打滚笑连天。”促进军民融合的开荒种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生产实践。张国华曾撰文道:“从昌都到拉萨,部队利用一切条件和可能,替受苦受难的藏胞们治病、救灾、盖房、修水利、发放无息农贷、农具等等。……并且自己动手开荒生产,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蔬菜、粮食、菜籽高产的奇迹,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改善了部队生产,鼓舞了西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信心。”
结语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十七条协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规范和指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典性历史文献。”笔者以为,该协议是一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具有“规范和指引”性的文献。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重大举措,“两路”就像血管一样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连接起来。促进军民融合的开荒种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是人民军队的本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