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在经济建设领域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核心保障
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不仅是我国新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核心保障。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擘画新时代经济建设新蓝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发展进行部署,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嬗变。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1.6万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一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在全球的占比稳步提升,由2013年的13.2%提升到2020年的17.4%,并在2018年超过欧元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
创新驱动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新不仅关乎我国发展问题,而且关乎我国生存问题,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粗放型扩张转变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永葆生机活力。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为锻造“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提供坚实的支撑。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将其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要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成果转化顺畅、创新氛围活跃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企业。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靠人才。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用优良环境吸引人才,用创新事业凝聚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更有效率发展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供给侧结构不优,需要进行优化,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经济更有效率地发展。为此,我国在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通过优化供给侧的供给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对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由大变强,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政策的协同性,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打好政策“组合拳”,不断促进经济更有效率发展。
宏观经济治理不断完善促进经济更加公平和更加安全发展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经济更加公平和更加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和前瞻性,主动谋划,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政策体系,形成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无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主体“勤劳的手”相互配合,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不断提高在简政放权改革上的协同性和系统性,促进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在优化政府服务上拓展内涵、创新方式,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完善的外部环境,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为安全提供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集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良性竞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保护广大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城乡区域协调促进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3+2+1”的区域重大战略体系,引领带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3”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的三大动力源,这三大区域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在40%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也是我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空间载体,这三大区域聚焦各自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引领带动能力。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高质量推进北京副中心建设,通过功能疏解促进北京及周边城市功能优化和“强身健体”。长三角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积极探索“高质量”和“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的合作模式,促进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持续繁荣稳定。“2”即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两大流域涵盖省份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70%左右,其中长江经济带要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黄河流域要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1”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为方向推进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开展跨境证券投融资改革试点和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运输等政策,为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聚焦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围绕“三基地一枢纽”的功能定位,努力将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中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崛起的优势,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基础设施通达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构建有利于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繁荣、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贾若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