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内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88 次 更新时间:2021-11-18 10:06

进入专题: 新发展阶段   历史方位   科学内涵  

李景治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战决胜、完美收官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向比较发达阶段的过渡阶段。提出新发展阶段,不是宣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的终结,而是宣告其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其中心任务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发展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是集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阶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根本宗旨,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发展阶段,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阶梯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要防止超越阶段的思想冒头,警惕急于求成的倾向泛滥。

关 键 词:新发展阶段  历史方位  科学内涵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①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其历史方位,充分认识它是站到新起点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集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承前启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过渡阶段。要深刻理解提出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只有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才能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必须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集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阶段,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阶梯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


一、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战决胜、完美收官的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②因此,正确认识和确定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具有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和划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的历史方位及其中心任务,也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划分和定位,可以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错误划分和定位,必然导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失误。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客观形成的时间跨度,以及人们主观上对时间跨度的划分。客观形成的时间跨度,是人们划分发展阶段的基础和依据。正确的发展阶段划分来源于对客观形成的时间跨度的正确认知和科学概括,是客观现实与主观认定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形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旧阶段的交替是质的飞跃。发展阶段之间既密切相连、不可分开,又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别。阶段性差别,是人们划分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为依据,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指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而社会主义划分为几个阶段?他们并没有指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几点基本看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等若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③这些重要论断,为苏联及后来的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④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建成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人类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但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相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践活动却背离了这一思想。我们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统一起来,正确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端正思想路线,开始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⑤大会强调:“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⑦

既然社会主义可以划分几个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是否需要划分几个阶段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但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既有利于这些任务的完成,又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的实现。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和改革开放阶段。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已告结束。而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无论是目标还是任务都远未完成。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作为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此前是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此后是其第二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提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强调“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阶段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与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相吻合的一个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战决胜阶段。提出这一新论断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排斥和放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总任务更加明确、更加集中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中心任务。这些中心任务,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又相对独立、相对集中,从不同的历史方位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提供可靠保障,基本完成了其主要任务。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存在问题,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阶段,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过程。提出新发展阶段不是宣布改革开放的终结,而是宣告改革开放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开新的步伐。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不会停步不前,将继续全面推进,只不过重点、特征有所不同。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提出新发展阶段,“有着深刻的依据”“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⑨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⑩毫无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也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标志。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决战决胜,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对外开放与国际互利合作开创新局面,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各国人民响应。上述成就既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继承性,又具有阶段性,标志着改革开放决定性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发展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11)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原有阶段的简单延续。新起点主要体现在,新发展阶段将处于历史发展的新转折点,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2)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党实现了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即在21世纪中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新起点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胜攻坚战。新发展阶段就是集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打赢决胜攻坚战的阶段。“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就是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着眼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着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新起点。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体量大、门类齐全。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高端品牌需要创立,一些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亟待克服。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还不具备发达国家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不平衡、不充分。一些领域的产品研发现代化水平比较高,而另一些领域产品研发现代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一些重要产品,例如各类现代化芯片、软件和航空发动机等产品的研发,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而影响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一些最先进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难免会受制于人。我国是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高端制造业仍排在美欧日之后属第三梯队。在世界创新国家排名中,我们不断提高名次,但仍排在十几位。因此,新发展阶段应以高质量发展为起点。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新起点上。要创立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工艺质量好、国际领先的高端品牌。同时,要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

新发展阶段,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新起点。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摆脱贫困。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总体上摆脱了贫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就应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直接奋斗目标和发展的新起点。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如果说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那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多少则说明该国的富裕程度。中国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202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一万美元,尚未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况且,我国城乡、东西部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这说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新起点。

新发展阶段,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起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13)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前进,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一步总目标已经实现。新发展阶段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全面实现的基础,全面实现是基本实现的进一步发展。二者首尾相连、紧密结合、目标一致。但二者起点有所差别,后者比前者要求更高、更全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起点要求,加强国家治理制度的系统化、体系化,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构建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下大气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新发展阶段是集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一发展的重大问题,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并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14)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智慧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新发展理念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5)新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16)作为中央顶层设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要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生产经营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推动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做到城乡平衡发展。加快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充分发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东部和中西部的平衡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充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挖掘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发展中缩小人民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充分发展。

新发展理念保持忧患意识。世界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充满希望,也面临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贫富分化加剧。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我们必须保持和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由此带来的危机、挑战和更加困难的局面。新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必然导致西方国家的敌视、遏制。这就决定了来自敌对势力的挑战不会减弱。中国必须加强制度安全。同时,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基础设施、重要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的运转发展安全可控。要确保人民生命及生产生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新发展理念坚持和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及其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一直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防止气候变暖的倡导者、践行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进一步防止和治理污染,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各种污染。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重大污染事故。完善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管理,加强中央生态保护督察制度。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节能减排。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碳排放,但碳排放直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其结果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世界多数国家都愿意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减少碳排放。而减排需要资金、技术支撑,需要有效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力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国的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国家地区之间的减排态度和措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降低全球范围的碳排放困难重重。中国不仅一贯支持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而且力求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宣布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需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低碳生产。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鼓励节能环保新生活方式。

新发展理念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来强调自力更生,并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但由于外部势力的封锁遏制和我们对对外开放认识不足,我国的国际经济合作较少,乃至形成闭关锁国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克服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和品种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的困难,我们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实行“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战略。即资金、技术、高档材料从海外引进,产品在国内生产,主要销往海外。这一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外汇、学习借鉴海外技术和管理经验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一战略也造成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和风险指数比较高,一旦世界经济和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就会对我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199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的疫情,特别是美国的制裁遏制,都对我国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生产链、供应链、销售链不畅和一些高科技产品“卡脖子”等多方面困难。因此,中央高度重视国内经济循环,并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这一战略要求,要建立健全国内大循环的体制机制。要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发挥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筑起防火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乃至放弃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而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继续坚持国际大循环,建立健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更高效率和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也是中国成功的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改革,既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及其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又要从制度上、体制机制上完善改革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平衡充分发展,构建高品质生活。


四、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并非一蹴而就,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有一个长期建设过程,也会形成几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完成后,社会主义就会进入更高阶段。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究竟是什么阶段,值得研究。列宁曾使用过“中级阶段”,毛泽东曾使用“比较发达阶段”。这样,按照列宁的思路,社会主义就可以划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毛泽东的思路与列宁的思路完全一致,只不过具体提法不完全一样。按照毛泽东的思路,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阶段、比较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综合列宁和毛泽东的提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更高阶段,可以概括为比较发达阶段。那么,新发展阶段就是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迈向比较发达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中心任务,一方面是全面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是对比较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形态、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体制机制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

新发展阶段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7)也就是说,新发展阶段是接近质的飞跃的量变过程,而不是质变本身。在这里,质变、质的飞跃应是指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质的飞跃的核心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明显增强有没有量化标准?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社会主义才算从初级阶段进入更高阶段?这需要综合研究和科学预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衡量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判断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是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推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过渡也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是,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这一远景规划的实现,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跃升一个新的大台阶,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继续坚持此前的发展理念、路线方针政策、目标规划、方式方法,只不过更加科学完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被列为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参照。那么,社会主义实现从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又以什么目标作参照呢?毫无疑问,应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大台阶,甚至可以说达到更高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努力方向。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健康水平、安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其中包括义务制教育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的普及,科学素质、人文素质、道德水准的提升。也包括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交通、通信、网络、传媒、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农民文化生活和全面发展同城市居民还有较大差距。实现从初级阶段到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必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同城市居民同样的医疗、教育、文化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的全面发展状况才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全面发展的基本尺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8)根据党中央的决策,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步推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标志,推动现代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推动现代化进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发挥科技优势,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实施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新发展阶段,要对更高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探索创新。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农业、信息产业、流通服务业等方面的现代化,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新发展阶段是一个阶梯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19)新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无疑也是这样一个进程。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革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顶层设计方案,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各单位都应更加积极主动工作。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使各项工作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发展进步、取得新的成就。要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停滞不前行为、消极被动和不作为的态度。

新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发展过程,其各项任务也需要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奋力推进,不能间歇、停顿。但其发展又有阶段性,总体上呈现阶梯式的特点。新发展阶段的阶梯不仅通往前方,而且步步登高。新发展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现新发展阶段任务和目标需要迈上新的大台阶。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新发展阶段将处于第一阶段,各项工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2035年之后到21世纪中叶,新发展阶段将处于第二阶段,各项工作将再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每个五年计划,也是一个发展阶段,各项工作也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新发展阶段的各项工作,具有全局观念、长远眼光、战略思维,站得高、看得远,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又要求我们立足现实,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不能好高骛远。

推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精髓,坚决防止和纠正错误的认识和举措。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要防止超越必经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和路线方针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就曾出现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和定位发展阶段的现象。即不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是依据生产关系、经济和政治制度状况来划分和定位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因此,产生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党的中心任务从建设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建设共产主义。(20)其后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本上继承了他的认识和判断。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时期。他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要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较其前任现实一些,认为苏联正处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时期。但总的来看,苏共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定位,脱离了基本国情。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什么发展阶段的问题,也缺乏正确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制定了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虽然没有明确中国所处的阶段,但是一些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错误十分明显。结果,从苏联到中国,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迟缓,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说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定位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划分和确定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依据。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但我们也应牢记历史的教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内涵,防止历史上超越阶段的思想冒头,警惕急于求成的倾向泛滥。

①②⑧⑨(11)(12)(14)(15)(16)(17)(18)(19)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屆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⑤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12页。

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6页。

(20)参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五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1、298页。


进入 李景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发展阶段   历史方位   科学内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74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术界,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