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黄玉顺教授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人类亟需建构一种全球文明。儒家文明曾经在中原文明、中华文明和东亚文明的建构中扮演过主导的角色,那么,面对人类建构全球文明这个全新的时代课题,该怎么办?
一、反求诸己:儒学的“成己→成人→成物”原理
儒家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首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然后完善他人、成就他人,从而创造一个良善的世界,这就是“成己→成人→成物”的传统。
(一)“成己”与“成人”“成物”的本义
“成己”“成物”,出自《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的意思是“成就”——造就、完成、完善:“成己”即完善自己,“成物”即完善他人、外物。
“成人”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回答子路。朱熹解释:“成人,犹言全人……材全德备。”可见所谓“成人”“全人”,即今所谓“完人”,就是德才兼备之人。
但这个“成人”概念是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的“成人”,见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就是使人完美、完善,亦即“成人”之义。
成己、成人,朱熹谓之“自新”、“新民”。他解释《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又解释“作新民”说:“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并说:“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总之,“成己”即成就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新人、完人;“成人”即成就他人、完善他人,使他人成为新人、完人。
(二)“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
按照《中庸》,如果说,成己与成人、成物的前提是“诚”,那么,成人、成物的前提就是成己:未能成己,焉能成人?这是儒家一向持有的观点,就是“反求诸己”。
显然,如果不能“成己”,就不能“成人”“成物”。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完善自己,就不可能完善他人、成就他人,也就不可能创造新的良善的世界。
(三)“诚”的态度是“成己”“成人”“成物”的情感源泉
按照《中庸》,人之所以能够“成己”“成人”“成物”,是因为人之“诚”,即能够“思诚”而“诚之”;否则,“不诚无物”。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在儒家话语中,“诚”这个词语有三个不同观念层级的用法:有时是形而下的道德概念,有时是形而上的本体范畴;但就其本义讲,“诚”不外乎是说的一种情感态度:真诚。
其实,在儒家的话语中,“诚”就是“仁”,就是真诚的仁爱情感,或者说是仁爱情感的真诚。因此,以诚成己、以诚成人,就是以仁成己、以仁成人。
二、现代转型:儒家文明自我完善的时代要求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需要超越复数的“世界文明”(the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建构某种单数的“全球文明”(a global civilization)。对此,儒家责无旁贷,要参与到这个“成物”的建构工作中去。为此,儒家文明应当“成人”、“与人为善”,即帮助完善世界文明;为此,儒家文明首先需要“成己”,即进行自我完善、完成自我更新。
(一)任重道远的儒家文明自我完善
儒家文明的“成己”——自我完善,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儒家要求“日新其德”、“日新之谓盛德”、“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二)儒家文明自我完善的时代背景
儒家文明的这种自我完善,举其大者,是与社会历史时代的转换密切相关的。我们经历过宗族生活方式下的王权社会的列国时代和家族生活方式下的皇权社会的帝制时代,而“现代”是市民生活方式下的民权社会的国族时代(国族[nation]是指的现代民族国家)。
儒家今天的历史使命,显而易见,首先就是再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创造现代的儒家文明。这是生活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任何原教旨的、复古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三、文明对话:儒家文明在全球文明建构中的路径
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文明冲突”不应当是我们的选择。为此,我们倡导“文明对话”。
(一)文明对话的目标:共建全球文明
为什么要倡导文明对话?因为未来的人类文明不应当、也不可能是现有世界文明格局之中的某个既有文明传统的一家独大,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任何一个文明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而应当超越复数的文明传统,以建构一种单数的全球文明。
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一个共同体中的人们持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文明传统和价值观,然而他们又必须在一起共同生活,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相当程度上超越自我,建立一种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亦即建构一种共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法和平共处,这个共同体必然崩溃。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已经使得人类结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样一个全球“共在”、“共同生活”的共同体,亟需建构某种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文明”。用儒家的话来讲,我们必须再次“制礼作乐”,建构一套全球性的“礼”。
显然,这样的全球文明不是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可以达成的,只能通过在文明对话中的“共建”才能达成。今日儒家的最大的“成物”责任,就是参与到为共建全球文明而开展的文明对话之中去。
(二)文明对话的宗旨:在存异中求同
关于世界文明对话,人们经常讲“和而不同”。这固然是孔子的说法,但人们对此话的理解却有偏差,以为是说的各自“存异”,既坚持己见,又和平共处,而不必“求同”。
其实,孔子的本意,与此无关。何晏注:“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意思是说:小人同嗜,惟利是图,故而纷争不已;君子尽管所见各异,但不妨碍取得共识。这种共识之“和”,其实正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同”,正如孟子所讲的“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由此可见,以“和而不同”为世界文明对话的口号是不妥当的。事实上,文明对话的宗旨不是“和而不同”,而是“求同存异”,或者应当说是“在存异中求同”,即:目的恰恰是“求同”。这个“同”,就是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平台的“全球文明”。
(三)文明对话的态度:以诚成己成人
文明对话何以能够成己、成人?何以能够成物——建构全球文明?因为:真正的对话,不是争辩、争执、争强好胜,以致“争则乱,乱则穷”,而是在对话中寻求共识;而共识的产生,则意味着各方超越各自的旧的主体性,获得新的主体性。
显然,为建构全球文明而开展的文明对话,需要“仁”的情感、“诚”的态度,正如荀子所说:“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即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感;“以学心听”即具有虚心倾听的态度;“以公心辨”即具有坚持公理的立场,能够“以公义胜私欲”,“贵公正而贱鄙争”,“公正无私”、“志爱公利”,如此“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总之,今天,儒家文明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即与其他文明一起共建全球文明,首先就要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这是儒家文明的一条基本原理:
未能成己,焉能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