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以“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在大理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原文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感谢会议的邀请,使我有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刚才听了前边几位领导、专家的发言,非常受启发,我对云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作为知青在西双版纳下乡。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在农村领域里做调研。上世纪90年代、2000年、新世纪以后,也多次到云南调研。做一些发展规划方案,也去过大理两次,非常美丽,非常令人向往。这一次,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够再到大理也有些遗憾。总之,是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交流。而且这一次,由咱们大理州委州政府、华中师大、大理大学合办了大理乡愁研究院,感觉非常有创意。
本次论坛就是要研究乡愁理论,挖掘乡愁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乡愁理论体系,我觉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我记得浙江,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叫“两山理论研究院”的机构,也是由浙江农林大、浙大、浙江农口合办的这样一个研究院。我想,我们大理的乡愁研究院,也一定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好的成果,与两山研究院相得益彰,为我们乡村振兴的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事求是的讲,我还没有从理论的层面,去专门研究过乡愁的概念。所以,我想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也借学习的机会,谈两点看法。
第一个,根据现有公开的文件资料,习总书记在两个场合讲话用过乡愁概念。第一次,是在2013年的12月13号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讲到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时候,他提出来说“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他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的。第二次,是在2015年1月20号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总书记在讲到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提到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总书记两次谈到乡愁,用乡愁的概念来谈发展的问题。乡愁的概念,最简单、最原始、最本初概念,是跟思乡病有关,跟病有关。中国古代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在17世纪、18世纪欧洲也有这种再也无法见到家乡的恐惧,这就是乡愁。我们现在用乡愁概念,特别是习总书记用乡愁的概念来讲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建设,我想这是给乡愁赋予了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涵。这里边包括尊重规律的含义,至少包括了要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城市与乡村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尊重历史文化传承的规律。也正如习总书记一次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讲,“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所以说,乡愁可以成为铭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坐标。我们现在讲乡愁,就是需要把乡愁的内涵落实到我们实际的建设当中,它有一种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感想。
第二点,由此我就联想到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来乡村振兴。这几年连续提了三年多了。乡村振兴,我们可以讲方兴未艾,实践的探索、理论的研究,都在向前发展。中央也多次有文件、规划,也有立法,如《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它最基本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重塑城乡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习总书记有一段讲得非常精辟的话,2018年9月份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在中国不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共存,这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7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过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我们要实行乡村振兴的这样一种战略,它是一种国家战略,是要解决一个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如何处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关系问题。它应该是重塑城乡关系的一种努力。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当中,首先还是要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乡村振兴战略,加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这可能也是乡愁内涵的一种外延。
从乡村功能的角度去看待乡村,从乡村特有的功能来理解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角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2018年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等一系列的法规,包括促进法都提出来,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体现在城乡差距的问题上。巩固城乡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当中,中央也反复提出来,要充分发挥农业农产品的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所以就需要从乡村的功能、特有的功能来理解乡村振兴。中央农办陈锡文主任,曾经归纳提出来过,乡村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功能,就是必须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是乡村特有的功能,不可或缺。城市越发展,乡村承担的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职能会越来越多。第二个功能,就是乡村承担着为整个国家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功能。因为国家大部分的国土是乡村,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重点任务主体也是乡村。第三个功能,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的文化是融合性的,而乡村的文化更多的体现在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传统,这在大理白族体现的极其充分。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很大的责任也在于乡村。所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乡村的功能到底发挥的怎么样,不仅仅决定于乡村的发展,也决定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从功能的角度考虑,我们在城市、城镇、村庄以及城镇体系的建设当中,要解决这些功能不够明确的问题。理解乡村的功能,理念非常重要。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设方针,就是要突出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一号文件里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口,加强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风格的体制弊端。”文件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统筹县域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的开发、村落的分布和空间布局等等,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县、乡村功能的衔接和保护。这些思想理念,思路、政策要求等,对我们理解乡愁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都能从中受到启示和启发。
以上,就是我对乡愁的一些初步的看法,主要还是要求教于各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并且再次表示感谢,并祝论坛的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