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日前公布的消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25日正驶向南海。英国防卫大臣华莱士不久前在日本东京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英航母打击群将航行通过“南海争议水域”,并将与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西兰、韩国和美国海军在菲律宾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华莱士还扬言,英国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亚洲海域永久部署两艘军舰。
如果英国海军此次进入南海争议水域,那将是英国军舰继2018年8月31日“海神之子”号船坞运输舰擅自非法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之后,第二次在南海公开挑衅中国的权利和主张。
爱好和平和期盼南海稳定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南海形势渐趋平稳的今天,在中国和东盟国家致力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管控南海分歧、推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海上合作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英国,一个昔日的帝国、一个过气的殖民者为何再度来到南海耀武扬威?
笔者以为,英国的“南海新政”蓄谋已久,此行并非简单的所谓“依据国际法穿越南海水域”,而是带有多重目的。
第一,以穿越所谓南海“争议海域”的方式向美国递交“投名状”。英国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沆瀣一气、相互串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2018年8月“海神之子”号船坞运输舰擅闯中国西沙群岛领海,2019年1月与美军在南海开展联合军事演习,2020年向联合国提交涉南海问题照会,到今年3月就中菲牛轭礁渔事纠纷、南海仲裁裁决出炉五周年,以及此次向南海派遣航母,英国在南海问题上对美国可谓“夫唱妇随”“亦步亦趋”。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脱离欧盟的英国需要抱紧美国的大腿以避免陷入“外交孤立”,并同时搭上美国的“印太战略”便车重回世界舞台。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重要抓手”的南海问题,则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国向美国递交“投名状”的砝码。
第二,为其将海上力量投送到亚太地区投石问路。今年3月英国公布号称冷战结束以来最全面的《竞争时代的全球英国:安全、国防、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明确了向印太地区倾斜的外交、军事战略方针,也誓言要重新塑造其在包括南海在内的广阔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影响力。
但时过境迁,二战之后从南海消失已经70多年的英国能否适应今天的印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尚难预料。此时此刻,仍被疫情笼罩的英国兴师动众、急匆匆地将刚刚抢修后恢复“初步作战能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在美国和荷兰军舰的护航下高调开进南海,其意图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三,在重温殖民旧梦的同时挑战中国的南海权利和主张。南海承载着英国昔日的殖民旧梦,曾经是这个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把在亚洲掠夺来的财富运回本土的大通道,时至今日英国仍然对这段“帝国荣光”念念不忘。
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刺激下,英国及其他欧洲邻国开始将瓜分全球殖民地的祸水引向东方。南海成为英国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在东亚地区从事鸦片等非法贸易及将攫取的巨额财富运往欧洲的海上通道。进入19世纪,随着对槟榔屿、马六甲及新加坡的占领,以及1826年海峡殖民地的建立,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殖民地网络,英国一度是南海航道的“霸主”。正如人们在评价保守党政府提出的“全球英国”战略时所言,此情此景让人回想起一个多世纪前的不列颠曾是一个统治着全球海洋和覆盖世界四分之一面积的“日不落帝国”,今天英国野心勃勃地提出将在南海及亚太地区保持常态化军事存在的愿景,无不暴露出其对早已一去不复返的昔日荣光的留念与不舍。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排除英国此举与其近来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之间的关联,试图重施以“炮舰外交”迫使他国就范的陈旧伎俩。
从英国航母来南海选择的时间节点、官方释放的信息和活动课目来看,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明显。既然是冲着我们来的,那我们对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作相应的“接待”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笔者认为,出于对历史光环的追求、重塑全球影响力的利益驱使,以及美国背后的煽动,英国在南海搞出一些让美国满意、让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的大动静不是没有可能。
作为南海诸岛的真正主人和南海最大的沿岸国,中国对英国航母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自由应予尊重。但估计为“享受航行自由”而来,应该不是英国航母不远万里舟车劳顿的目的。反之,对英国航母进入南沙群岛我控岛礁12海里海域和西沙群岛领海的“越线”行为,中国必须做出令其付出代价的反制,才足以阻止其他国家步其后尘、效仿英国重复上演此类挑衅性行动。在这方面,俄罗斯前不久对英国皇家海军“捍卫者”号驱逐舰在克里米亚附近海域侵犯俄边境进行武力警告驱离的做法可资借鉴。
中国还需要防止美英(甚至包括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军事上相互勾连在南海形成一股长期存在的势力,对英国参与在菲律宾海举行的多国军事演习可能出现针对中国的演练课目也应有所防范。另一方面,已经从南海油气开发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英国不会轻易放弃支持有关声索国在争议地区推进单边油气活动的举措,对此我们也应该亮明底牌。
总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应该才是我们要做的,也是不得不做的。
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