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文:阅读古诗文应该懂一点古植物词知识

——主要以《诗经·国风》草类植物词为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59 次 更新时间:2021-07-13 11:23

进入专题: 诗经   诗文鉴赏  

孙玉文  


一、什么是名物

所谓名物,指事物及其名称。本文主要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例如:

(1)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唐风·采苓》)

(2)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豳风·七月》)

(3)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

(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5)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按:当作“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以上加点的词都是名物词。

名物词,少数属基本词汇,大多数在一般词汇之列。由于社会的进步,语言、文化的发展,许多人对古名物词感到陌生,因而对古诗文的理解不深刻,甚至有误解。所以,阅读古诗文,需要懂一点古名物词的知识。

例如,《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其中,“木兰”和“宿莽”是两个名物词。屈原为什么要“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呢?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这就要了解古人所认识的“木兰”和“宿莽”的生长习性以及所赋予的文化含义。木兰本是一种香木,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离骚》中“木兰”既然可以“搴”,显然是木兰花。古人认识到,木兰去了皮以后不会死去。宿莽,也叫卷施,是一种经冬不死的草。屈原取木兰的去皮不死,宿莽的经冬不死,比喻自己不顾谗人的攻击和遭受的打击,坚持理想,不改变自己节操的英雄气概。王逸《楚辞章句》说:“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祗自敕诲也。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正是通过揭示古人认识到的“木兰”和“宿莽”的生长特点,从而显示屈原这两句诗的深刻寓意。

再如,汉朝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其中,“蘼芜”是一个名物词。本诗写一个弃妇对原配丈夫的依恋。“上山采蘼芜”一句有一个寓意: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了解古人对蘼芜的认识。蘼芜,也作“蘪芜”,又叫薇芜、蕲茝、江蓠(见《本草纲目》卷十四《草部》),“薇芜”跟“蘼芜”音近,可能是不同方言的读音不同造成的同源词,所指是同一个事物。它的叶子跟当归相似,所以古人也管当归叫“蘼芜”;当归别名“文无”,显然跟“蘼芜”是同源词,也反映出古人以为当归和蘼芜是极为相似、甚至可能有的方言看做同一种草。上山采蘼芜,也就是上山采当归,上下文中寓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含义。“当归”一词在古书中很早就含有“应当归来”之意,《晋书·五行志中》:“魏明帝太和中,姜维归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并送当归以譬之。维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本草纲目》卷十四《草部》“当归”条谈到草名“当归”的得名由来:“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宋罗愿《尔雅翼》卷二“蘼芜”条试图解释“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言外之意:“案崔豹《古今注》:‘牛亨问董仲舒曰:“将离,相赠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招赠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也。”’文无盖即蘼芜,以夫当归,故下山逢之尔,如‘稿砧、刀头’之义也。然今当归自是一种,非蘼芜之类。唐本注云:‘当归有两种,一似大叶芎?,一似细叶芎?,惟茎叶卑下于芎?也。’然则古亦以蘼芜为当归矣。”他的见解是有道理的。可见,知道了“蘼芜”的异名“当归”寓“应当归来”之意,既理解了诗中的寓意,又能看出“上山采蘼芜”和“下山逢故夫”两句之间的意脉。唐乔知之《下山逢故夫》诗:“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所谓“厌芍药”,写出了女子对丈夫抛弃自己而内心愁闷心情,因为芍药是离别时所赠之草;“采蘼芜”,写出了女子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依恋心情,因为蘼芜又名当归、文无,“当归”寓“应当归来”之意,“文无”是“相招”(即召唤对方到来)时所赠。

再如,南朝梁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载《江文通集》)其中,“芍药”是名物词。《别赋》写各种人的离别情绪的。古人离别时赠芍药。“芍药之诗”指《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为什么离别时赠芍药?《经典释文》:“芍药,香草也。《韩诗》云:‘离草也。’言将离赠此草也。” 罗愿《尔雅翼》卷三“芍药”条:“芍药,华之盛者。当春暮祓除之时,故郑之士女取以相赠。董仲舒以为将离赠芍药者,芍药一名可离,犹相招赠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也。然则相谑之后,喻使去尔。”“芍药”是离草,除“可离”这一异名外,又叫可离、当离、将离。崔豹《古今注·草木》:“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钟动《归途见当离花有赋》:“夹道当离花,含欣故依依。”苏鹗《苏氏演义》卷下:“牛亨问曰:‘将离别,赠之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王观国《学林》卷一“芍药”条:“江淹《别赋》曰:‘下有勺药之诗。’淹用为离别事,盖可见矣。若曰香草,则草之香者多矣,奚必勺药而后可以结恩情也?”江氏的“下有芍药之诗”是用典。知道“芍药”为离别时所赠之草,可知他用典之确。

器具的名称当然也属名物。器具名的一些含义也会影响到对诗文的理解。例如《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这是以一个妇人的口吻写她盼望出门在外的丈夫回家的诗。为什么这样说呢?需要了解“藁砧、刀头、破镜”等名物词的含义。“藁砧”是古代斩草时承鈇(铡刀)的砧板。“鈇”跟“夫”同音,故隐语称“藁砧”为夫,即丈夫。“藁砧今何在”:丈夫现在在哪里?“山上复有山”:他现在已经出门在外了。这是把“出”字拆成两个“山”字。刀头,本指刀的前端。刀的前端有环,“环”跟“还”同音,故隐语称“刀头”为还,即回还。“何当大刀头”:他何时回家呢?“破镜”,喻残月。古人“圆镜”比喻圆月,以“破镜”比喻残月,即半个月亮。“破镜飞上天”:丈夫月半时就会回家。宋许顗《彦周诗话》:“《古乐府》云:‘藁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复有山’,言出也;‘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言月半当还也。”这里残月的“月”指月亮,但跟月份的“月”同音。《彦周诗话》“月半當还”的“月半”大概不是指月亮之半,而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月半”指半圆之月,在古书中是少见的。可知,知道了名物词中隐语用法及双关用法,才能把这首诗讲通。

本文分析植物词的一些含义,以《诗经·国风》中有关草类植物的词作主要例证。急就之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二、古人是怎样解释草类植物词的

古人很重视名物词的学习。《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宋邢昺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言诗人多记此鸟兽草木之名,以为比兴,则因又多识于此鸟兽草木之名也。”可见,古人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来了解古名物词。战国时成书的《尔雅》,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都是研究具体名物的。郭璞《尔雅序》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既可以看出前人对名物的重视,又可以看出前人把名物词裒辑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尝试。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诗经·国风》毛传、郑笺、孔疏对草类植物词进行解释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怎样认识、分析植物词的:

1.用同义词来作训释。在草类植物词中,同实异名的现象很普遍,古人就用甲词来训释乙词。例如,《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毛传:“荇,接余也。”这是说,“荇”又叫接余。《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卷耳,苓耳也。”这是说,“卷耳”又叫苓耳。《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芣苢,马舃;马舃,车前也。”由此可知,“芣苢”有异名马舃、车前。据正义所引郭注、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异名虾蟆衣、当道、生舌。《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陂。”毛传:“茹藘,茅蒐也。”据正义所引陆玑《疏》,可知“茹藘”又名茅蒐、地血、茜、牛蔓。

解释的词是被解释的词的异名,在作注解时可能是容易弄懂的,注家用当时人易懂的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难懂的同义词。这种注解方式有以近知远、以今知古的作用。表示同一个植物,《诗经》时代和战国以后用词可以不同,不同地域的用词也可以不同,所以用古今同义词或方言同义词来作训释,也能帮助人们理解《诗经》中的植物词。《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传:“蝱,贝母也。”这是用后代的常用词“贝母”去解释原来的“蝱”。又如,上文所引《卷耳》正义:“郭璞曰:‘《广雅》云:枲耳,亦名胡枲,江东呼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似盘。陆机《疏》云……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其中,江东呼常枲,幽州人谓之爵耳,都是用方言同义词来作训释。

2.以属概念来释种概念。例如,《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毛传:“薇,菜也。”《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毛传:“莫,菜也。”《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毛传:“葑,菜名也。”这几个都用“菜也”来作解释,指明了它们的用途。《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毛传:“芄兰,草也。”

3.用描写的方式来作训释。例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葛,所以为絺綌。”这是描写其用途。又如,《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毛传:“荑,茅之始生也。”这是利用“茅”字来解释“荑”的字义。

4.揭示文化含义和上下文的语境义。例如上引《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传:“蝱,贝母也。”但是为什么要采蝱?毛传接着说:“升至偏高之丘,采其蝱者,将以疗疾。”又如,上引《卫风·芄兰》的“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毛传说:“芄兰,草也。”光说“芄兰”是一种草还不能使人满足,所以毛传接着说:“君子之德当柔润温良。”原来诗作者在这里是取“芄兰”的“柔润温良”的含义。郑笺补充说:“芄兰柔弱,但蔓延於地,有所依缘,则起兴者,喻幼稚之君任用大臣,乃能成其政。”不经过这样的解释,一般读者对上下文的文意不能得到真切的理解;毛传、郑笺讲出了其言外之意,上下文的脉络豁然打通。

毛传和郑笺对植物词所作的注释往往比较简单;到了孔疏,注释要详细得多。毛传、郑笺常常是就某一个植物词的上下文中最有利于文意的那个特点作出注释,而不是全面释义。例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葛,所以为絺綌,女功之事烦辱者。”郑笺:“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於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毛传提到葛可以为絺綌的功用,又提到采葛是妇女之事。郑笺的补充,讲出了其言外之意。《王风·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浒。”郑笺:“葛也,藟也,生于河之崖,得其润泽以长大而不绝。兴者,喻王之同姓,得王之恩施,以生长其子孙。”这里郑笺串讲句子,其实也说明了葛和藟的生长习性。《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毛传:“龙,红草。”郑笺:“游龙犹放纵也。乔松在山上,喻忽无恩泽于大臣也。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喻忽听恣小臣。”也说明了“龙”的生活习性。

到孔疏,则注重从形貌,生长习性,功用等方面给植物词作出较为全面的描写;有时候还举出例子加以证明。例如,《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传:“藚,水舃也。”孔疏:“《释草》云:‘藚,牛唇。’李巡曰:‘别二名。’郭璞引《毛诗传》曰:‘水舃也,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陆机《疏》云‘今泽舃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解释了“藚”的异名,生长习性,形貌,性能,功用。《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疏:“《释草》云:‘萧,荻。’李巡曰:‘荻,一名萧。’陆机云:‘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之为香。许慎以为艾蒿,非也。《郊特牲》云:‘既莫,然后爇萧合馨香。’《生民》云:‘取萧祭脂。’是萧所以供祭祀也 。”这里解释了“萧”的异名,种类,形貌,生长习性,功用。对于祭祀这一功用,还举古书为证。

三、古人特别重视对《诗经》中植物词功用的描写

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变化和进步,同一个植物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反映到植物词上,指明某一个植物词功用的义素在不同时代、地域可以有不同。后之识古,易于以今律古,从而导致误解。所以注家对于植物的功用特别重视。下面看看《诗·国风》中,传笺疏是从哪些方面来注释植物词所指植物的功用的:

1.可食。例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孔疏引陆玑疏:“可煮为茹。”《汉广》“言刈其蒌”孔疏引郭璞注:“初生可啖,江东用羹鱼也。”引陆玑疏:“正月根牙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是也。”《召南·草虫》“言采其蕨”孔疏引郭璞《尔雅注》:“初生无叶,可食。”《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孔疏引陆玑疏:“匏叶少时可为羹,又可淹煮,极美,故《诗》曰:‘幡幡苦叶,采之烹之。’今河南及扬州人恒食之。八月中坚强不可食,故云‘苦叶’。”

2.可为畜食。例如《唐风·葛生》“蔹蔓于野”孔疏引陆玑疏:“蔹似栝楼,叶盛而细,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州人谓之乌服,其茎叶煮以哺牛,除爇。”

3.可作礼物送人。例如,《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毛传:“勺药,香草。”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陈风·东门之枌》“贻我握椒”毛传:“椒,芬香也。”孔疏:“椒之实芬香,故以相遗也。”

4.可以疗疾。例如,《鄘风·载驰》“言采其蝱”,毛传:“蝱,贝母也……采其蝱者,将以疗疾。”《王风·采葛》:“彼采艾兮”毛传:“艾,所以疗疾。”

5.可作染料。例如,《郑风·东门之墠》“茹藘在陂”孔疏引李巡《尔雅注》:“茅蒐(按,茹藘异名),一名茜,可以染绛。”《小雅·采绿》“终朝采蓝”郑笺:“蓝,染草也。”

6.可作祭物。例如,《周南·关雎》“参差荇菜”毛传:“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采蘩》“于以采蘩”毛传:“公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

7.可作衣服。例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毛传:“葛,所以为絺綌。”《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郑笺:“于池中柔麻,使可缉绩作衣服。”

8.可作饰物。例如,《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蕳兮”毛传:“蕳,兰也。”孔疏引陆玑疏:“蕳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卒’,《楚辞》云‘纫秋兰’,孔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可著粉中藏衣,著书中辟白鱼。”

9.可作用具。例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毛传:“白茅,取洁清也。”《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孔疏引陆玑疏:“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豳风·七月》“八月萑苇”毛传:“薍为萑,葭为苇。豫畜萑苇,可以为曲也。”

10.可定节候、农事。古人可据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定节候和农事。例如,《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毛传:“不榮而实曰秀葽。葽,草也。”郑笺:“《夏小正》‘四月王萯秀’,葽其是乎?秀葽也,鸣蜩也,获禾也,陨萚也,四者皆物成而将寒之候。物成自秀葽始。”

这些对于功用的描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特别是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是很有益处的。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很有道理的。这话表明孔子看出《诗经》中有大量的鸟兽虫鱼之名;因名责实,可以学到很多必备的自然和社会知识。

四、举例证明了解古人有关植物功用的认识成果对阅读古诗文有重要作用

下面仍以《诗·国风》为例,证明: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功用的认识成果,对阅读古诗文有重要作用。

1.芣苢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旨在表现妇人希望早日生子。《诗·小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对诗中“芣苢”功用的理解是把握此诗的关键。

芣苢,也就是车前草,又叫当道、马舃、虾蟆衣、牛舌草等。属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卵形,夏天开花,淡绿色,果实纺锤形。叶子和种子可入药。上古人认为芣苢有一种功用:适宜于女子怀孕生子。《尔雅·释草》:

芣苢,马舃;马舃,车前。

郭璞注:

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

毛传:

芣苢,马舃;马舃,车前也,宜怀妊焉。

孔疏“采采芣苢”:

陆玑疏云:“马舃,一名车前,一名当道。陆玑疏云,馬舃,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王肃引《周书·王会》云:‘芣苢如李,出于西戎。’王基驳云:‘《王会》所记杂物奇兽,皆四夷远国各赍土地异物,以为贡贽,非《周南》妇人所得采。’是芣苢为马舄之草,非西戎之木也。言‘宜怀妊’者,即陆玑疏云所治难产是也。”

《毛诗音义》:

芣苢,音浮。苢,本亦作“苡”,音以。芣苢,马舃也。又名车前。《韩诗》云:“直曰车前,瞿曰芣苢。”郭璞云:“江东呼为虾蟆衣。”《草木疏》云:“幽州人谓之牛舌,又名当道,其子治妇人生难。”《本草》云:“一名牛遗,一名胜舄。”《山海经》及《周书·王会》皆云:“芣苢,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於西戎。”卫氏传及许慎并同此。王肃亦同。王基已有驳难也。

《说文》艸部“苢”:

芣苢,一名马舃。其实如李,令人宜子。从艸,?声。《周书》所说。

段注:

示部曰“《逸周书》”,此不言“逸”,或详或略,错见也。《王会篇》曰:“康民以桴苡。”桴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诗音义》云:“《山海经》及《周书》皆云:‘桴苡,木也。’今《山海经》无“芣苡”之文。若《周书》正文未尝言桴苡为木,陶隐居又云:“《韩诗》言芣苡是木,食其食宜子孙。”此盖误以说《周书》者语系之《韩诗》。德明引《韩诗》“直曰车前,瞿曰芣苡”,李善引薛君曰:“芣苡,泽泻也。”《韩诗》何尝说是木哉?窃谓古者殊方贡献,自出其珍异以将其诚,不必知中国所无而后献之。然则芣苢无二,不必致疑於许称《周书》也。

这些材料都可证明,芣苢有适宜女子怀孕生子这一功用。据此,我们不难理解,《诗小序》为什么说这首诗是写“妇人乐有子矣”,整首诗也就好理解了。

2.谖草

《卫风·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是第四章。《伯兮》这首诗,以一个妇人的口吻,写她对从军远征的丈夫的思念。共四章。第一章写她的丈夫是国家才智出众的人,从征做周王的前驱;第二章写丈夫从征后,她懒于梳妆打扮,精神郁闷;第三章写她越盼望丈夫回家,就越感到事与愿违,但她“甘心首疾”;第四章写她想摆脱对丈夫的渴念,但留下的仍然是痛苦。理解第四章,“谖草”是一个关键。谖草,也叫鹿葱、忘忧草、宜男、金针花、黄花菜等。谖,也写作萱,或藼。植物名。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形,橘黄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伯兮》写女子想忘掉忧愁,为什么要写“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呢?这里头有什么讲究?原来,古人认为谖草有一个功用:能使人忘忧。所以又叫忘忧草。

毛传:

谖草,令人忘忧。

孔疏:

谖训为忘,非草名,故《传》本其意,言焉得谖草,谓欲得令人善忘忧之草,不谓谖为草名。故《释训》云:“谖,忘也。”孙氏引《诗》云“焉得谖草”,是谖非草名也。背者,向北之义,故知在北。妇人欲树草于堂上,冀数见之,明非远地也。妇人所常处者堂也,故知北堂。《士昏礼》云“妇洗在北堂”,《有司彻》云“致爵于主妇,主妇北堂”,注皆云:“北堂,房半以北为北堂。堂者,房室所居之地,总谓之堂。房半以北为北堂,房半以南为南堂也。”《昏礼》注云:“洗南北直室东隅,东西直房户与隅间。”谓在房室之内也。此欲树草,盖在房室之北。堂者总名,房外内皆名为堂也。

《说文》艸部以为草名:

藼,令人忘忧之艸也。从艸,憲声。《诗》曰:“安得藼草。”蕿,或从煖。萱,或从宣。

这些材料都证明,谖草有令人忘忧这一功用。至此,我们知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言外之意是:我想常看到忘忧草,以便忘掉忧愁。

3.葛,萧,艾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结构层次十分谨饬。时序上从小到大:先月,次秋,后岁。“葛”与“月”相押,“萧”与“秋”相押,“艾”与“岁”相押。值得注意的是,葛喻指小事,萧喻指大事,艾喻指急事。诗作者把这几个方面都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了。为什么说葛、萧、艾分别喻指小事、大事、急事?要从上古人所理解的三种植物的功用说起。葛有什么功用?毛传:“葛,所以为絺綌也。”郑笺:“兴者,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因为穿葛衣是当暑之事,固为小事。萧有什么功用?毛传:“萧,所以共祭祀。”郑笺:“‘彼采萧’者,喻臣以大事使出。”因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所以采萧当然是大事。艾有什么功用?毛传:“艾,所以疗疾。”郑笺:“‘彼采艾’者,喻臣以急事使出。”治病当然是急事。知道了葛、萧、艾的功用,我们就知道:诗作者是把时令、押韵和国事的小大、缓急结合起来了,对诗的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4.葛屦

《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毛传:“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郑笺:“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用葛制成的鞋在夏天穿,可是魏国人(不是战国时的魏国)在冬天仍穿葛屦。为什么呢?因为葛屦价格便宜,皮屦价格贵,于是造成葛屦履霜的现象。所以《诗小序》说:“《葛屦》,刺褊急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趣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这里是用讽刺手法批评魏地陋习。理解这一讽刺手法,需要了解葛制鞋的使用时令。

5.蘩

《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这是写春天养蚕的事。毛传:“仓庚,离黄也。懿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郑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温而仓庚又鸣,可蚕之候也。柔桑,稚桑也。蚕始生,宜稚桑。”仓庚鸟鸣,据郑笺,是“可蚕之候”。养蚕和采蘩有什么关系?毛传:“迟迟,舒缓也。蘩,白蒿也,所以生蚕。”蘩可用来垫蚕筐或做蚕山,以便蚕结茧。有人又认为把蘩煮出汁儿后,用汁沃蚕子,可以促进蚕子同时孵化。了解了蘩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作者善于运用养蚕时典型的事物来烘托出养蚕的气氛。

植物的功用,一般来说,可以作为植物词的义素。这种义素古代有,现代不一定有;前代有,后代不一定有。只有把这种义素梳理出来,才能把古代某些诗文中的思想内容、言外之意、艺术表现手法、结构层次、展示的情景等方面研究清楚,从而正确理解诗文的原意。由于古今文化的隔膜,今人已经很难知道这些植物词,甚至整个古名物词的这些文化含义了,因此,即使编写一本古名物词词典,着重发掘其文化含义,作出准确的解释,这将是甚有功学林的大好事。

五、举例证明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认识成果对阅读古诗文有重要作用

上文主要谈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功用的认识成果对阅读古诗文有重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认识成果对阅读古诗文没有什么作用。事实恰好相反。我们的意思是说,古人对植物的功用的认识历代可以有不同,人们容易以今律古,从而误解古书,或对古书了解不深刻。植物的形貌、生活习性是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古今很少发生变化;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对古人有关植物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认识成果没有什么了解,那也会误解古书,或对古书理解不深刻。我们看古代诗文中的植物词,常常感到有些词很生,这当然需要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认识成果。仍以《诗·国风》草类植物词为例,谈了解古人有关植物的形貌及生活习性的认识成果对理解古诗文的重要作用。

1.荼,茹藘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毛传:“荼,英荼也,言皆丧服也。”郑笺:“荼,茅秀,物之轻者,飞行无常。”这个“荼”跟苦菜的“荼”不同,指茅开的白花。孔疏:

《释草》有“荼,苦菜”,又有“荼,委叶”。《邶风》“谁谓荼苦”,即苦菜也;《周颂》“以薅荼蓼”,即委叶也(按:此“荼”指秽草)。郑於《地官·掌荼》注及《既夕》注与此笺皆云:“荼,茅秀。”然则此言“如荼”,乃是茅草秀出之穗,非彼二种荼草也。言“荼,英荼”者,《六月》云:“白旆英英”,是白貌。茅之秀者,其穗色白。言女“皆丧服”,色如荼然。《吴语》说吴王夫差於黄池之会,陈兵以胁晋,万人为方陈,皆白常、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韦昭云:“荼,茅秀。”亦以白色为如荼,与此传意同。女见弃,所以丧服者,王肃云:“见弃,又遭兵革之祸,故皆丧服也。”

可知,所谓“有女如荼”,是说有女子穿着像茅穗那样白色的衣服,就意味着女子被夫家抛弃,又遭受了战乱。这样的女子,当然不被男子看重了。

毛传又说:“茹藘,茅蒐之染女服也。”郑笺:“茅蒐,染巾也。聊可与娱,且可留与我为乐,心欲留之言也。”茹藘,又叫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缟衣茹藘”中的“茹藘”,郑笺以为是指用茜草染成的绛色的佩巾,女子所佩。缟衣,白色的衣。毛传以为是男子所穿,这里采用郑笺的看法,仍为女子之衣。孔疏郑笺:

其中有著缟素之衣、茹藘染巾者是我之妻,今亦绝去,且得少时留住,可与之娱乐也。情深如此,而不能相畜,故闵之。

又云:

以诗说女服,言綦巾、茹藘,则非尽丧服,不得为其色如荼。

据此,“缟衣綦巾”是说女子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青白色的佩巾。

《出其东门》的诗旨,《诗小序》:“《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了解了“荼”和“茹藘”的颜色,对认识诗旨及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无疑有重要作用。这是以草色喻人服饰之色的例子。

2.蒲,荷,蕳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首诗“蒲”字三章都出现。郑笺:

蒲,柔滑之物。芙蕖(按,即“荷”)之茎白。荷生而佼大。兴者,蒲以喻所说男之性,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正以陂中二物兴者,喻淫风由同姓生。

郑玄以为“蒲”比喻相悦的男女中,男方的性情柔和似蒲草,“荷”比喻女方形体美好而高大。郑笺又云:

蕳当作“莲”。莲,芙蕖实也。莲以喻女之言信

毛传:“菡萏,荷花也。”郑笺:“华以喻女之颜色。”据郑笺,菡萏是荷花,比喻女子容貌清丽。这首诗中,“蒲、蕳、菡萏”同处一陂,比喻同姓“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四种植物是以形貌和生长习性来作比喻的。

3.葛,蔹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晋献公好战,晋国许多青壮年都死于疆场,女子被迫守寡。《葛生》这首诗就是以寡居妇人的口吻写的,控诉了晋献公夺人之夫的罪恶。第一章前两句毛传云:

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

孔疏:

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言葛生於此,延蔓而蒙於楚木;蔹亦生於此,延蔓而蒙於野中。以兴妇人生於父母,当外成於夫家。既外成于夫家,则当与夫偕老。今我所美之人,身无於此,我谁与居乎?独处家耳。由献公好战,令其夫亡,故妇人怨之也。

可见诗中是就“葛”和“蔹”的“蔓延”的生活习性来作比喻的。

在前面,我们还举《楚辞·离骚》的“木兰”和“宿莽”为例,屈原也是就这两种植物的生活习性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事实证明,了解植物的形貌和生活习性,大大有助于某些古诗文的阅读。现在有些人鉴赏古代诗文,空洞地批评古人的理解和注释,不大注意古人对于植物的功用、形貌、生活习性的认识,结果造成对诗文的言外之意失去了、各章句之间的联系牵不起来,不能使人真正理解古诗,这是有待改进的。

六、应该注意植物词谐音双关用法所产生的的言外之意

上文的“藁砧、刀头”都因谐音双关用法产生临时性的言外之意。古代诗文中大量出现这种临时性的意义。这里再举出一些名物词的例子,意在强调:在阅读古诗文时,应该注意植物词谐音双关用法所产生的的言外之意。举例不限于植物词。

1.蘋,藻

《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郑笺:“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用蘋藻,所以成妇顺也……蘋之言宾也,藻之言澡也。妇人之行,尚柔顺,自絜清,故取名以为戒。”孔

疏:“蘋之言宾,宾,服也,欲使妇人柔顺服从。藻之言澡,澡,浴也,欲使妇人自絜清。”

“于以采蘋”的“蘋”,本是草名;“于以采藻”的“藻”也是草名。为什么女子出嫁前三月要采蘋、采藻来祭祀祖先?原来“蘋”和“宾”谐音双关,于是产生出宾服之义;“藻”跟“澡”谐音双关,于是产生出絜清之义。待嫁女子采此二物以为祭物,是在祖先面前承诺:出嫁后要尚柔顺,自絜清。

2.槐

《周礼·秋官·朝士》: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棘,即酸枣树,红心,外面枝上多刺。植棘,是说孤卿大夫对天子要忠诚,能直谏。为什么植槐?原来“槐”和“怀”谐音双关,天子怀来三公,想跟他们一起商议天下大事。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

古时候于官道旁多植槐树,可能取“怀来人”的意思。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官树”条:

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如伯所茇;道周之杜,君子来游。固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子产相郑,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代,而官槐、官柳亦多见之诗篇……《后周书·韦孝宽传》:“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芘荫。周文帝后问知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旧唐书·吴凑传》“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周礼·朝士》注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

古人在庭院中也植槐。《左传·宣公二年》:“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杜预注:“槐,赵盾庭槐。”鉏麑触槐,可能取“怀来人”的意思。

3.栗

《论语·八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周人为什么要在社里植栗呢?据宰我说,是为了使民战栗。栗树的“栗”,跟战栗的“栗”谐音双关,所以宰我这么说。当然,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

4.丝

《古诗十九首》之一: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这里“著”读zh?,义为用丝絮等填充;“长相思”的“思”指丝绵絮,“思”跟“丝”同音,这里谐音双关,“著以长相思”表面意思是“把丝绵絮填进合欢被中”,言外之意是“希望你长久地思念我”。“缘”读yuɑ?n,义为在衣被的边缘装点。“缘以结不解”字面意思是“在被子的边缘打上丝结,让它们没法解开”,言外之意是“希望我们的爱情牢固不破”。很显然,如果不知道这里“思”和“丝”谐音双关,就没法把这几句诗读通。

谐音双关现象,六朝以后的诗歌中大量出现,有不少学者对此作过专门探讨。读者可以参看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中《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一文。该文收集了六朝诗歌中大量的谐音双关的实例,对我们读懂当时的诗歌颇有助益。

七、怎样弄懂古植物词的词义

怎样弄懂古植物词的词义?这里提出几点参考性意见:

1.应牢固树立历史主义的观点。古植物词今天有的消失了,有的沿用了下来。对于古植物词,今天一般人往往忽略古人对它们的所代表的植物的功用的认识,结果或误解古书,或对古书理解不深刻。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例如,如果不知道古人认为芣苢有适宜女子怀孕生子这一功用,就不会理解《周南·芣苢》“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一诗旨;如果不知道古人认为谖草有令人忘忧这一功用,就不会理解《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表达了妇人企图摆脱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无尽思念的痛苦心情。再如,《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个“此”指什么?有人以为它所指包括“枣”和“稻”。诚然,今人有用枣来酿酒的,但是古人很少说到用枣来酿酒。古注也说得很明白,“此”只指“稻”,郑笺:“介,助也。既以郁下及枣助男功,又获稻而酿酒,以助其养老之具,是谓豳雅。”孔疏:“此郁、薁言食,則葵、菽及枣皆食之也。但郁、薁生可食,故以食言之。葵、菽当亨煮乃食,枣当剥击取之,各从所宜而言之,其实皆是食也。获稻作酒,云‘以介眉寿’,主为助养老人,則农夫不得饮之。其郁、薁、葵、枣、瓜瓠,农夫、老人皆得食之。其荼、樗云‘食我农夫’,則老人不食之矣。”上个世纪以来,有一些学者忽视了古名物词的古代文化含义,轻易否定前人对《诗经》不少诗篇的正确解释,另提一个不那么成熟的解释,导致这些诗篇没有得到正确的释读,这是应该得到纠正的。

2.应该注意古植物词的同名异实和异名同实现象。例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中的“桂花”,有很多人按今天“桂花”的含义去理解。王维这首诗是在北方写的,写春天的事。北方的春天何来桂花?这实际上是没有注意到“桂花”在古代属同名异实的情况。原来,“桂花”亦作“桂华”,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木犀,也指它所开的花。这个词义今天沿用了下来。二是指月亮,也指月光。郭锡良先生指出,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桂花指月光。“人闲桂花落”是说,仲春二月,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闲收工,月光的馀照也洒落下来了;“夜静春山空”是说,夜晚宁静了,春天的山谷空荡荡的;“月出惊山鸟”是说,一轮望月(十五、十六的月亮)冒出来,照亮了山谷的一切角落,惊动了山鸟,以为天亮了;“时鸣春涧中”是说,惊飞的山鸟到水涧中去嬉戏、鸣叫。(参看郭锡良《王维<鸟鸣涧>的桂花》,《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再谈<鸟鸣涧>的释读问题》,《中国语言学》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异名同实,例如“茹藘”又叫茅蒐、地血、茜、牛蔓等;“蘼芜”又叫当归,隐“夫当回家”之意;“芍药”又叫可离、当离、将离,隐“离别”之意。区分同名异实和异名同实这两种现象,对于阅读古诗文有积极作用。

3.应该重视前人的注释。很多古植物词属一般词汇,同名异实和异名同实的情况很普遍;特别是,指同一个植物,古今用词可以不同,古人对植物词功用、形貌、生活习性的认识跟今人不尽相同;有些植物词在古书中出现的机会不多,难以通过具体材料的归纳得出其词义。同一个植物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所强调的词义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前人的注释。对于一个植物词,要注意从状貌、生长习性、功用几个方面去分析,达到了解。不仅对于植物词要这样了解,对于动物词也要这样了解。例如《诗·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貉”是一种皮毛兽,今天叫貉子,也叫貍。有人注释以为,“貉”在《诗经》时代是较贵重的皮毛兽。这恐怕是以今律古。前人的注释表明,在《诗经》时代,“貉”谈不上贵重。郑笺说:“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狐貍以共尊者。”由“往搏貉以自为裘”“狐貍以共尊者”,可见这里“貉”没有“狐貍”贵重,所以“自为裘”;“取彼狐貍,为公子裘”是另一层次。孔疏更明确指出:“以经‘狐貍’以下‘为公子裘’耳,明‘于貉’是民自用为裘也。《礼》无‘貉裘’之文,唯孔子服狐貉裘以居,明貉裘贱故也。《定九年·左传》称,齐大夫东郭书衣貍制,服虔云:‘貍制,貍裘也。’《礼》言‘狐裘’多矣,知狐貍以供尊者。”读了古注,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上古,“貉”谈不上贵重。

4.勤查相关工具书。光看前人的注解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方面,有不少诗文前人并没有做注释;另一方面,即使有注释,也不一定给上下文中某一个植物词作注,或者注释不详,有的地方可能注错了。前人和时贤编就的工具书能部分弥补这些缺憾。古人编就的工具书,离诗文出现的时代较近,当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时贤编就的工具书,大多是用现代汉语作解释的;而且有的工具书的编者态度认真,注意吸收古人的研究成果,更方便学习。但是利用后人的工具书,要用历史观点去分析。有些植物词所指植物功用的说明,可能是后人的认识,不一定合于古。

5.对于某些植物词的分析,当读者有一定的古植物词的知识后,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作一些分析、归纳工作。只要搜集的材料丰富,研究方法得当,读者是可以发现前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的。有的问题可能复杂一些,不一定得出定论,但是应该提倡有理有据的科学探索,以便将问题真正弄清楚。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辞》,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驰骋沙场,建立了功业。女主人公木兰的名字很值得玩味。上文提到,木兰本是一种香木,古人认识到它的生长习性,王逸《楚辞章句》说:“木兰去皮不死。”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最终建功立业,很合乎香木木兰“去皮不死”的特性。诗作者塑造的人名“木兰”会不会是取“木兰去皮不死”的含义呢?这样的问题需要认真探讨,这对理解《木兰辞》很有意义。


本文原载《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又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第3期



    进入专题: 诗经   诗文鉴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4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