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晨:也谈“我的二本学生” ——从毕业论文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94 次 更新时间:2021-06-11 10:19

刘成晨  


今天学生拍完了毕业照,各个脸上都洋溢着非常喜悦的表情,而这样的场景我已经在这里见证了四次。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送走一届又一届”。因而,昨日答辩完了,我马上召集2018级的学生准备开题工作,又要开始“制造下一批毕业生”。事实上,用“制造”这个词来表述一点不为过,如今大学扩招和培养体系的模式化,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质量日渐堪忧。作为培养方,乃至导师和教师,如学生不合格,则投入到社会中是很难获得较高评价,这影响了学校声誉,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林南、边燕杰等人研究的社会资本以及他们学到的学识与技能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足为过。作为老师,当然希望的是“桃李满天下”,而最怕的是“毕业后就默默无闻了”。

但从这些年来毕业答辩的情况和从教三年多的经历来看,我的“二本学生”也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这或许也是地方性大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借此“毕业论文”指导反思,本着“不吐槽”又类似于“吐槽”的叙事模式,谈谈他们身上的“资本不足”。当然,作为教师也有责任和不足。


一、阅读不足与思考不深


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问题,也是诸多人的问题,更是现在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在“短平快”的时代,从“参考文献”来看,不难发现,阅读好的期刊都少,参考的都是一些比较普通,陈旧的文献,如此怎么可能写的出好文章?参考一些好的书籍更是少数。他们更多喜欢参考学位论文,说到底就是仿制。

不愿意下功夫去涉猎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和不愿意去思考更为合理的文章结构,导致文章最后复制比创新还多,而且还缺乏“干货”。又为了降低重复率和复制比,采取各种五花八门的办法来加以处理。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想着五花八门的投机取巧。

写文章,当然需要学识,这样的学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然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三番五次强调,甚至上课时也提出了诸多经典书籍,但就是不去阅读,不加以滚雪球式的“按图索骥”,一层层地去剥开“洋葱”,寻求问题的真谛。缺乏这样的动力与探索精神,论文自然缺乏深度。思考也因没有“干货”而变得干瘪,有人甚至连“一手资料”都不愿意费工夫加以收集,这足以说明,在缺乏学术训练和阅读积累的情景下,总想着“怎么便捷怎么来”,怕吃苦。


二、“走捷径”的思维模式


“学问需要耐心”,否则学术界何以把做学问称之为“坐冷板凳”。“抄袭”本身也是走捷径的一种表现,而参考“学位论文”更是。当然,不会就“照葫芦画瓢”没有错,但有没有在这个层面加以“自己的东西”,这就要看一个人的悟性和追求精神(上进心)。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作业里也是如此,做论文时又何以不路径依赖?付出少,收货多,最终养成了如此之弊病。

走捷径通常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方面,如论文中的图表,自己画一下比复制而得的要看的清晰很多。但为了省事则直接复制(Copy),最终打印出来的版本无法阅读,甚至影响论文质量。总之,就是不愿意付出哪怕一点点的“精力”去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如字体,行距等),反而因小失大。


三、不仔细和不认真的品格


论文尤其需要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包括标点符号,表述准确,格式正确等,尽管已经三番五次地在群里说要注意这些问题,哪怕面对面时也会反复强调该问题,却还是屡次出现,累教不改。这到底是偷懒?还是不会?我相信,类似于这种外在的“修剪”工作,还是因自己懒惰而导致文本错洞百出,不忍直视。

不仔细、不认真还表现在一些千奇百怪的方式上,例如前面引文是对的,后面是错误的,不清楚到底懂了没?也不反复检查。总之,把这份本该自己完成的一个最为轻松的工作交给导师来负责把关实乃不该,也不道德。指导老师并非编辑,而是在框架、结构、规范、观点、idea等层面来进行“点出”,且解答疑惑。如今,为了保证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有的老师还需要亲手一点点的修改。


四、逻辑思维缺乏与语文水平偏低


逻辑是论文通过与否的命门,尤其是文科论文,要达到自圆其说,非常需要逻辑思维和逻辑写作水平。例如现状的(一)自然要对应原因的(一)再对应对策的(一),前后一致,看的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的学生是想到何处写到何处,写的过程中还“啰嗦”,且“一句话都说不清楚”。标点符号都用错。如今,我们强调英文如何如何(多是用翻译机器处理,尽管如此,自己都不动手改一下),但语文的水平真让人堪忧。我们真的需要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从基础阶段抓起。

逻辑还关系到整个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这就好比建房子,如果不讲究“对称”,则我们的建筑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房子就“很难看”。我们不注意逻辑,必然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七零八落,零零散散。最终,不得成形。一段话的表述也是,开篇的中心句引出,然后用论据去论证。相反,如“摘要”写了大半天,还不见核心内容。开门见山的写法与符合规范要求的“动作”,始终不得以被遵从。甚至,也无法归纳出和表达出自己的核心意思和想法。这与我们日常的训练缺乏有关系,更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关系。


五、情商不够


论文的“致谢”本身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却不以为然,在其中只感谢自己的老师,则其他人一概无关。然,评委里不可能只有自己的老师,其他老师怎么想?至少提一下,也是可以的,例如“感谢系里所有帮助和指点过我的老师……如何如何”。这样让评委看到也舒心一些。至少人家上课也付出培养了。

答辩过程也要凸显情商。如何与老师进行互动,本身关系到分数的高低,而不仅仅依靠论文本身。比如有学生答辩时一直说“我错了,我错了”(这也不是特别对),最后老师真的都不好意思说下去了。看着态度不错,最终放了。但有的人,自认为是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一页纸),老师说一句,人家反驳几句,最后到底谁是老师,已经混淆角色。态度和沟通的技巧是答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六、总结


我一直在给我的学生说,写论文真的不是写论文本身的训练,还有一些人的品质,如认真仔细、逻辑思维,写作能力,语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上进心,乃至做人。这些都是在学位论文这一点上能够得到训练的。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没有领悟这个。只想着,怎么混毕业就怎么混,怎么不吃苦就怎么不吃,怎么简单怎么来。学术如果都这样去做,那真的还不如改变一下考核方式,例如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以及不考核本科毕业率。如不好好做,就延期,也不影响专业评估和招生。如此,培养的学生才扎实和尽可能合格。

毕业论文并非是为难谁,而是让人看到你的努力,以及你遵从这个游戏规则而做出的一份对自己四年的答卷。再怎么不想写,但也需要完成。人固然各有所长,但也需要遵从自己的选择。而如今老师们尽管对一些人“放过了”,有的凭运气过了,但最终受害的真的是学生本身。出来混,后面还要还。“世界是公平的”,这句话用在什么地方都是对的。

黄灯写的《我的二本学生》,我买了但还未来得及阅读。

话再说回来,现在的“二本学生”如想出人头地,已经越来越难,社会竞争压力之大,学历社会越来越高级化,则如何在社会中谋取一口饭吃,甚至有所成就?这都是难题。

可以确定的是,如今这个专业在省/自治区内开始“一本”招生。他们说,质量会好些。我不知道。问题是,反观当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现状,亦或是上述成为了一种通病,未来的社会,何以交付?会不会有钱理群一样的担忧和失落?都不好说。至少,社会的发展是依靠这部分年轻人去支撑的。我们需要反思的太多,乃至更高层面的培养体系。

但对今年的毕业论文要求格外严格,我是赞同的。现在的“错误”纠正,比在工作后,犯错误的代价,要小很多很多。而且,老师也容易原谅,但老板却不会,那就是饭碗的问题,那就是一家几口人的吃喝拉撒的问题,而不是论文这个小事了。

2021-6-3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98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