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74 次 更新时间:2021-05-21 08:33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碳中和   生态文明  

陈迎  


内容提要: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也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协同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通过学习解读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以及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气候变化;碳中和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前4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4月1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上海会谈,会后发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在疫情下重启的国际气候治理舞台上,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坚定而自信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并通过实际行动作出中国贡献。

领导人气候峰会召开的国际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2021年4月19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召开前夕,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以大量科学事实系统记录了令人堪忧的全球气候系统的最新状况。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第三暖的年份。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约高1.2℃。陆地、海洋温度和海平面不断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以及极端天气对社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变化”那么简单,而是如《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所言,是一场关系人类命运的“气候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呼吁各国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目标。无论是“气候危机”还是“气候紧急状态”,都意味着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维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图片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反思,简要而深刻地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图为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0年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实施前的最后一年,也是根据公约授权各国提交更新自主国家贡献(NDCs)目标的关键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原定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被迫延迟。疫情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气候灾害频发与疫情影响叠加使可持续发展更是雪上加霜。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等机构的评估报告,全球实施面向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程已超过三分之一,但各项进展都不尽如人意。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全球事务中奉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消极态度,为世界所不齿。拜登政府上台后重回《巴黎协定》,并邀请40国首脑举办领导人气候峰会。这其中固然有美国重拾全球气候领导力的私心,但客观上也为后疫情时代重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凝聚了政治共识,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心。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反思。工业革命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的一个集中体现。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基于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具体主张,简要而深刻地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直击工业文明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主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洞察到绿色发展是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方向。尽管绿色转型面临重重挑战,但他更多看到的是世界大势不可阻挡,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才能抓住绿色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第三,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是生态系统的要素,彼此依存,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思维,习近平主席强调保护环境必须重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转型也是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习近平主席强调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中国方案的鲜明特征。

第五,坚持多边主义。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利益分歧中难得的和稳定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碳中和目标,开启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征程。中国主张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中美重启气候合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当前国际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国关系依然紧张,政治互信缺乏,某些国家气候政策随政府更迭严重摇摆,淡化或逃避履行国际义务,甚至还以单边措施相威胁。对此,习近平主席立场鲜明地指出,“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第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是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主席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基石,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多重挑战、重要贡献、特殊困难和关切,呼吁发达国家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应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其意在巩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正当权益,体现了中国永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基本政治立场。

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提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更彰显了中国要做“行动派”,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习近平主席重申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郑重承诺,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致力于实现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时间,中国要以最快速度来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履行国际义务,展现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更是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

图片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2017年12月5日,国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启动仪式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举行。图为机械手在国能新能源汽车焊接流水线上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中国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目前中国国内各层面、各部门、各领域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行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在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的现实国情,碳达峰、碳中和要尊重科学规律,不可能“一刀切”。以点带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可以为全国整体碳中和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以能源转型为重点,控制和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2012年占比接近70%,到2020年已降至56.8%。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左右,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9%,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发出了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的新号令。

三是拓展温室气体管控范围。2016年10月15日《蒙特利尔议定书》197个缔约方达成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就减排导致全球变暖的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HFCs)达成一致。中国是HFCs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制冷需求增长较快,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都密切相关。根据基加利修正案要求,中国2024年将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冻结在基线水平,2029年在基线水平上削减10%,到2045年削减80%。中国决定接受基加利修正案,承诺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相当于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

四是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碳市场建设是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激励减排,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2005年启动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经过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对推动欧洲绿色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自2011年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7个省市启动碳市场试点以来,中国碳市场建设在借鉴欧盟碳市场做法的同时不断积累自身经验,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全国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基于长期试点经验总结,2021年1月5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月1日全国碳市场终于正式启动,目前覆盖了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未来还将扩展到其他部门。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除此之外,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还体现在通过大力推进南南合作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2015年宣布于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十百千”项目。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提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将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将继续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并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

结 语

中国一直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从《坎昆协议》到《巴黎协定》,中国的减排行动目标以及自主贡献目标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渠道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多边机制,积极推动包括《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气候公约的签署、批准和实施。中国作为正在经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自身采取系统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道路,还积极分享发展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培训等,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基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中国方案,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明确了方向,也为打破国际气候治理僵局、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与行动提供了解决思路和行动路径。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巨大碳减排成果。同时,中国的实践路径、经验和成效,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了方案、提供了参考。全球碳中和新征程已经开启,未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国际合作已成为这一伟大进程的主旋律。无论征途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本文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治理与国内应对关键问题研究”课题八“新时代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应对战略研究”(批批准号:2018YFC1509008)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创新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TSB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1年第5期,注释略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碳中和   生态文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6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