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平:新发展理念的主线脉络与实践要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4 次 更新时间:2021-04-13 02:02

进入专题: 新发展理念  

崔友平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我国要做好当前工作,最紧要的是要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义


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简短的一个过渡时期便迅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随即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从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的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这一段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在认识到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我们党确定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可见,未来30年(2021—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期都属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所必须跨过、经历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阶段。


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成功的发展实践是由先进的发展理念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发展的成败决定于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科学判断经济形势,提出了许多重大创新性的理论、理念和思想,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新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有了新的内涵、新的特点、新的要求,创新成为了第一推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被动应对、是主动作为,不是权宜之计、是长期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能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但也并不是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事实上,各种国外的经济主体和要素都可参与到国内经济大循环之中,只要其落脚点在于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的资源配置,其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提升国内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新发展格局的循环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传统“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相比,在开放的方式、路径、落脚点、目标以及内外之间的关系上都进行了重大调整。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在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主线脉理


理论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都要求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所谓完整,是指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系统回答了发展的动力、方式、形态、路径、目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明确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等,五大新发展理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所谓准确,是指准确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堵点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所谓全面,是指新发展理念自上而下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中央层面要从宏观指导、规划设计、政策法律等方面作出工作安排,带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在抓好本部门重点工作之外,做好协调工作。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要抓住弱项短板来重点突破,但决不能搞重复建设,甚至脱离实际没有条件硬上。基于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应重点抓住其中的主线脉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抓主要矛盾,从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更加精准高效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明确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的思路,尽快解决城乡区域差距较大问题;改变高度依赖石化能源现象,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处理好各种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开放等等。总之,在新发展阶段,要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采取精准、务实、有效的举措,下大力气集中力量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彼消此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进一步上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复杂困难局面。宏观经济要保持稳定,坚持稳定外资政策,防止大进大出,资本市场要防止垄断和无序扩张,重要物资确保供应安全,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也须臾不可忽视。社会领域目前主要是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防止失业加剧的风险。特别是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做强自己,增强威慑实力。要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尤其要保障国家利益至上,有效处理各类涉及国家安全问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以新发展阶段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形势正发生着重要变化。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以大量要素投入为基础的增长不可持续,经济的驱动力向全要素生产率倾斜;另一方面,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新的战略机遇正在出现,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6%;拥有超过4亿的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为之提供基础设施的新基建,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巨大空间;正在经历的产业结构巨大变迁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将产生新的庞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等等。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党重视和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时势。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以新发展格局为前提。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提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尤其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必须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从“两头在外”的出口依赖转向以国内投资,特别是消费拉动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进出口占GDP比重随经济发展而下降,是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在国民经济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中,生产环节依然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核心,仍然是改革的主线,要继续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一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强自立,只有科技自主创新,突破产业瓶颈才能保证我们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揭榜挂帅”攻关,发挥地方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二要使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市场资源,可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我们要尽快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通过投资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来释放内需潜力,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建立国内大循环畅通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三要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稳固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基本盘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为此,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没有全民共享,共享发展就失去其成效。只有真正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公平正义,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从而对共同富裕目标提出了直接、具体的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共同富裕,在实践中就要该保障的必须保障,该倾斜的必须倾斜,该促进的要坚定不移地促进。为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各类差距(城乡、地区、收入)问题,统筹做好就业、教育、住房、收入、分配、养老、社保、优扶、医疗等各方面工作,通过发展和加强保障转移支付来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向城乡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国改革已有40多年的历史,改革从未停止,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现在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调整改革重点,把着力点放到筹划精准施策、加强系统集成、综合全面发力上来。要在已有改革成效基础上,围绕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精准出台系列改革方案,制定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在这样一个明确的改革导向下,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提高警惕,防止“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推动发展上,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就拥有了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为此,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有效、可操作的党领导经济、调控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注重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贯彻落实中要注重协同发力、形成合力。要坚持创新发展,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为发展增添新动能;坚持协调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伴;坚持开放,与世界命运与共,实现更深层次的内外联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大循环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公平共享,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把经济社会的“蛋糕”做大、切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馆长,教授、博导,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进入专题: 新发展理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99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