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在苏州东吴大学讲
一、宗教之名义
宗与教之二字,虽吾国文字之所素有,而连缀宗教二字成一名词,乃由日人从译自西文转传中国,今遂为一流行之名词;至西文原意为何,则非吾所知也。
按之佛典原来意义:宗、宗派也,教、佛教也。教、为全教,宗、为一派;若佛教之法华宗,佛教之华严宗等。又、中国佛法于唐宋后,禅宗最盛,余则名教,因禅不立语言文字,其宗旨超然于言教外也, 由是禅宗名宗,依经典者名教。而禅宗、讲教,又分为禅、讲、律、净、密──密宗盛行蒙、藏、日本──,则宗之与教,各为佛法之一分,骈立而不成一名也。今且就流行之宗教一名,下一定义,现在所谓宗教,本之中国原来之语意,应可但称为教──如中国言儒、释、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证及教化他人之两方面,个人自心修证之实际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宗尚于自心所修证者而教化他人故。宗、是自心修证之实验,言语不及,他人不能共知,然是教之根本所在。由此根本发挥表现教化他人,使他人共了则谓之宗教。闻者依以修行,由行得证,亦谓之宗教。但依所闻转教他人,则但曰教。则宗教者,有内心修证之经验为宗本,而施设之教化也。詹姆士谓宗教为内心之经验,略近斯理。
然自心修证须先有专挚之信解,规定之修持,久之乃获非常之觉悟和愉快。佛教如此,可不待言;即耶教、回教之教祖,亦曾于山中绝食苦行,乃得超过常人之内心证验以确立其教化之宗本。即如中国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内心证验,断断乎非未尝修证人之见闻觉知所能征验者。故宗教不同哲学、科学,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内心经验为宗本故。
二、宗教之起因
宗教起因,分述为四: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灵境:如吾处于梦境,此梦境中之幻化,有为吾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并有能预兆未来、影响现实之异。又吾人忽逢高山大海,一时心海顿呈现一种奇境者。盖此种灵境,实心灵作用,因心灵活动感发过去未来已受未受之境,表现得奇幻神秘不可思议之事实。又如催眠术者,以个人心灵与他人心灵相联合而呈变幻;其他以种种变态心理,现其奇幻神秘不可思议之灵境,而顿使其换一人格者。诸灵魂教,往往由之而起。二、由造物者及主宰者之推想,以为宇宙万有,如此其繁密严整,必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在焉。遂以人及他物皆造作者之所造,故不能自为主宰,而当听命于唯一之能造作者为唯一之主宰。将此假想联合其内心灵感,耶、回、婆罗门等之天神教,由此而起。三、由对于人世不满及图超登之满足者:秦始、汉武,极人世富贵而畏老死,于现实之人世不能满足,遂存想于长生不老之仙境,冀超脱人世之缺憾而登仙界,舍此去彼,除所苦而臻所乐。等而上之,耶、回、梵等期人死上跻天国,小乘等期超三界苦海登涅槃彼岸,皆由对于现实之人世不满足,求超脱以遐登乎满足之域。大乘教及小乘教,由此而起。四、由人生意欲无限价值永存之要求:人世既不能满足无限之意欲,获得人生永存之价值,则觉人生空无意义,空无价值。且人生不自由,处处皆在于威迫之环境阶级间,终归坏灭,今虽茍延残喘,不如早死为愈,此自杀之所由起。视人世如牢狱,感人生之空虚,于此须了解人生之真相──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关于诸宗教及诸哲学,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论亦明此义。依大乘佛法言,人生之实相,无始无终,无障无碍,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是审观人生本有无限永存之价值,不须外求,乃成正觉。
三、宗教之本质
观上所言,宗教之起因可知矣。兹当进探宗教以何为其本质。一、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寺院塔像是宗教耶?抑经典仪式是宗教耶?虽属宗教而皆非其本。宗教根本之实质,乃是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先凭自心信解,积极修持,渐获效果,即渐得超过通常人见闻觉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议之证验,如佛教之得三昧,耶教之得圣灵感通等,皆是自心信修之证验。此非作学理上研究之可得,而为宗教之特性。二、开示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训:自心之超常证验,默而得之自心,犹不以为宗教,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证验以开化他人,着为教训,令皆悟入,乃成为宗教。放开示其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理经书等,亦为宗教之本质。三、表现超常证验或方便应化灵迹:凡事实上超常证验之表现,即成为种种灵奇神通之灵迹,使人见其未见、闻所未闻,促进后学之钦慕。然亦有因方便应化而着灵异者,如遇凶恶强暴之人畜,乃方便善巧以调摄降伏之等。大致各宗教皆有此种灵迹,多不备述。四、引导及规范其徒众之仪制:宗教必有徒众,有徒众则有其仪式及其规制。其流布于世,既须有种种相好庄严之仪式,以引一般人之注意而导生其信心,复须为其徒众制定应守之规范,以为其行为之标准。具上述四义,宗教之本身乃告成立。五、为损或为益于人心世道之旁效:既成为流布于世之一宗教,对于人心世道必发生或益或损之效果。然大致可言:皆足与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者,然亦不能言宗教尽有益人心世道也。何也?以世亦有害人之邪教,往往乘机窃发于一时故。惟存在至数百千年而犹得多数人之信从者,则大概为有益于人世可知。若无益于人世之宗教,人世既不能公认,而天然淘汰亦难逃却公例。惟无论有益或有损于人世,皆为宗教所生之旁效,其正果则在于生天国、登彼岸故。
四、宗教之差等
观夫世界之大,宗教之多,其差别等次,从浅至深,从低至高,判其差降之等级,概括有三:一、鬼灵教:最低限度之宗教,即祗感有奇幻神秘之灵境者是。有拜火、拜蛇、拜物、拜鬼等多神教,若日本之多神教,中国之道教,及现时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是也,此种宗教皆属鬼灵之感动,故以鬼灵摄之。此种宗教之特性,大多以祸福耸动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为迷信盲从无知识之人也。二、天神教:此高过鬼灵教之上,推想宇宙万有有造作主宰者为唯一真神,而否认种种鬼灵者也。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罗门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即此类也。其计宇宙万有造作及主宰之天神者,乃以其内心超常证验附合其推想上之观念,而此天神教之崇拜,已开化民族大都有之。三、自心教:自心教,依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认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认种种鬼灵及惟一无二能造作主宰宇宙万有的造作主宰者。人及非人之能力有高低,程度有深浅,其相去固可有甚远者,然随业受报,业变报迁,升沉轮转,互为高下,不得于人物之外别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也。吾人及一一众生之自心力量,本无限度,各各所识的宇宙万有,固皆为各各自心之所表现。特吾人自心之所表现者,亦不无他心力以为互相增上之缘耳。所谓一室千灯,光光互遍,相涉无碍,不坏自相。而他心亦他有情之心耳,不得指为鬼灵天神也。
此自心教又分为四:一、静虑教:静虑、即禅那也。即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之意,宋明理学亦重静虑。静虑乃由修养工夫以和平统一其心力,如水之澄静不波,清明洞彻,专以此自修教人,曰静虑教。虽尚属人天教,已非仅有理论上推究之世间一切学说相比拟也。二、存我教:印度数论派与耆那教等,依前静虑更加其哲学之理想,计以自我之独存为解脱,要将宇宙消归于无影无响,而神我遂得解脱而永久存在。以此自修教人,曰存我教,此由静虑粘合其理想之所成者。三、无我教:此乃佛教之小乘,对破数论、耆那之存我教,言其有我存在,不能解脱,故进一步否认其所存之我而主张无我。四、正觉教:大乘佛教也于宇宙万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确了知其本来如是之真性实相,犹如大圆明镜清净光,更无无明障蔽。发起求此正觉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此心情与无情悉皆平等,惟须由众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觉而得圆满;但因众生根力不同,故成种种差别。
综上所言,复立一表于左,以明差等大意。
五、宗教之将来
一、宗教不能不存在:此问题为近世学者对于宗教所怀疑而未解决之一大问题,且亟望解决者。要之、在现在及将来之思想学说上,能成立正当之教理,且确有益于人世者,当然存在;如其不然,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事实上毫无证验,则不能存在。惟人世既长有不满足而邀求无限永存之心意,即宗教长有存在之余地。惟除佛教外,其余多数在理智上不能存立,在证验上不能如实者,必将渐归于淘汰耳。
二、宗教能不能统一:近来颇有欲联合各宗教而统一之者,此皆片面之设想耳。众生知识程度及根性种种不同,所以人生要求满足之心亦不一致。盖众生无性,唯佛为性,未到成佛,由宗教之要求而有宗教之存在,宗教即不能统一;及一切众生悉皆成佛,则一致平等,而宗教亦不存在矣。故尚有宗教存在,则宗教必不能统一,此则可推知者。请诸君更讨论之!(大醒记)(见海刊六卷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