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拓展的过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兴旺。而农产品价值链收益能否不断增加,利润能否留在农村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产品价值链不仅涉及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更影响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的变化历程,农产品价值链的产业环节由生产不断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环节延伸,土地、资金、技术、组织等支撑要素不断完善。但农产品价值链依然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农民收益分享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不均衡、不充分的农业向高质量农业发展转型,这势必要求农产品价值链随之发生变革。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推进,产业环节由最初的农业生产环节,逐步向加工业和服务业延伸,但农产品价值链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产业整体附加值小、保值增值效益较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价值链涉及产业环节多,与生产(种植、养殖)、物流、配送、加工、批发、零售、旅游、环保等众多产业紧密相关,并需要土地、资金、技术等基础要素支撑,农产品价值链利益分配主体众多,使得农民收入增长不显著,利润难以留在农村。如何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大问题。只有不断提升价值链,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有效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价值链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变迁过程,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农产品价值链是指农业———食品系统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主体构成的增值链,包括农产品生产者驱动、农产品购买者驱动、协调组织推动的价值链模型及一体化的价值链模型等多种形式。Bylund将农产品价值链分为种源培育、实际种植、产品加工以及最终产品整合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或农户所控制。张晓山、刘奇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促进农业与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旅游、环保等产业结合,上游环节还可以延伸出如“育人”(职业农民培训)、“育金”(培育金融组织)、“育种”(良种的育繁推),下游环节可以延伸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产业链的分析研究等,中间环节还可以派生出设计、包装、仓储、运输、展销等环节。戴孝悌依照附加值和盈利率将农产品价值链归结为“三高一低”的格局。农产品价值链前向延伸的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管理等产业链前端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较高,农产品价值链后向延伸的农资生产、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等产业链后端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相对较高,农产品价值链横向拓宽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链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高,而处于中间的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等直接生产环节则附加值和盈利率最低。李红霞、周可认为,农产品价值链具有“半微笑”特征,即农产品的生产、储运、深加工和销售四个环节,其价值增值逐渐增大,根据“微笑曲线”原理,中国一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应当利用条件努力向上下游延伸,尤其是向下游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洪银兴、郑江淮认为,农业本身会提出提高附加值的要求,在持续多年的城市化之后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和标准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刘林青、周潞研究发现,世界五百强中的“涉农企业”大多已在中国完成初步布局,逐渐开始影响甚至改变中国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架构,农产品有被“挤出”的风险。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曹昱亮认为创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唯有延伸和拓宽农产品价值链条,将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农产品价值创新为核心的工业再造和商业经营。张光辉、张凤超等认为,应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市场功能,转变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上的角色定位。叶兴庆认为,中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农户与国外农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包括农户或农场在内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应提高政策竞争力,促进利益联结。
综上,已有的研究对于农产品价值链的内涵、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农产品价值链发展历程和趋势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农产品价值链划分为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旅游等产业环节,将土地、组织、技术、资金作为支撑要素,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变迁的轨迹。然后总结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变迁过程分析
1.农产品价值链的放开与突破:1978~1997年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价值链产业环节较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推动了种植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中政策要素和组织要素作用较为突出,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业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的不足;农产品价值链分配中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均出现较快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农产品价值链较短。
(1)在农产品价值链的产业环节中重点发展的是生产和流通。首先在生产环节,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元发展,生产总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前,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农业内部结构单一,比例严重失调。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业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开始逐渐调整生产端的结构。家庭承包经营和多元化农业结构政策大大减少了对种植环节的严重束缚,极大释放了农业的生产潜力,加之价格普遍提升,中国农业生产总量快速增长。1997年,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比1978年增加2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左右,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棉花、油料、花生、甜菜、烟叶产量分别达到460.27万吨、2157.38万吨、964.79万吨、1496.79万吨和425.12万吨,分别为1978年的2倍、4倍、4倍、5倍和3倍。1978~1997年,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肉类、蛋类、奶类产量为5953万吨、2080万吨和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为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农产品价值链的生产环节结构不断调整,总量快速增长。其次,在农产品价值链的流通环节。由于生产环节的产量快速增长,农产品价值链流通环节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开放和突破。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种类不断减少,然后是合同订购,实行双轨制,随之不断减少合同订购数量,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2)农产品价值链的支撑要素主要是土地政策和乡镇企业。一是土地承包经营。土地政策是农产品价值链放开的基础,土地承包经营从一开始的试点到1982年得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承认,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1984年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土地承包经营释放了农民经营自主权,也为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和增值奠定了基础,农户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向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进行探索。二是在组织要素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是农产品价值链延伸的重要组织依托,199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015万个,实现增加值207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上交国家税金达1526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4%。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间接促进了农产品价值链延伸。三是资金要素供给不足。农业主要依靠农民个人或合股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资金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3)农产品价值链分配中农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均出现较快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农产品价值链较短。1979年国家同时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24.8%,1994年和1996年国家又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因此,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到1997年达到23788.36亿元。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1982~1986年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农产品服务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到1997年加工业、服务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7181.14亿元和7148.7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近10倍和7倍。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在90年代中期却低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都比较低,而之后农业产量快速增加,价格提升,总产值增速更快,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
2.农产品价值链的调整与提升:1998~2003年
这一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部看,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凸显。内部看,农产品供求形势发生改变,再加上1998年的洪灾,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有较大影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政策体系,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价值链的主要环节由种植、流通向加工等环节延伸。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中土地政策延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财政支农资金缺乏。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持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逐渐增加,价值链不断延伸。
(1)农产品价值链的种植环节由总量导向逐渐向调结构和提品质导向转变。1998年以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供需基本平衡,丰年还略有结余。因此,中国农产品价值链的导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增收成为基本目标。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就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从而增加生产端的价值增值和农民收益。
(2)农产品价值链向加工环节延伸。随着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增长和农产品市场化逐步深化,小农户在现代化市场中的困境日益突显,增产不增收和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种养殖环节的生产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供求不均衡。因此,山东等农业大省逐渐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价值链延伸。一方面,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出现和增加可以缓解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农产品价值量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益。因此,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价值链由生产向加工、流通等环节拓展,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和带动农户持续增收。中央、地方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从而,农产品价值链进一步向加工环节延伸。
(3)农产品价值链的支撑要素。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1998年之后的几年是各地第一轮土地承包期陆续到期的时间节点,中共中央明确延续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严格保护耕地,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再次确认。土地承包期的延长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吃了“定心丸”,确保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也是农业产量持续增长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保障。二是组织要素有所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始大幅增加。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很难开展农产品加工环节,于是以“公司+农户”形式出现的订单农业成为从事加工环节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拓展农产品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和抓手进行重点扶持。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03年达到10万个,资产总额达到5000亿元,带动农户7000多万户,每户通过订单农业增收1000多元。三是财政支农资金持续偏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1980~1995年持续走低,1995年跌至4.83%。
(4)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持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有所突破。一方面,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从1998年的24541.86亿元增至2003年的29691.83亿元,年均增长3.49%。这预示着农业生产环节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16869.94亿元、7645.4亿元分别增至2003年的31494.35亿元和11896.2亿元,分别增长近3倍和1.56倍。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首次突破1。但是,农产品服务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仍较低,增速不明显。
3.农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与强化:2004~2014年
农产品价值链不断向加工、零售环节延伸,并对产销对接的销售环节重视程度有所加强。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供给不断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持续缓慢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不断攀升,农产品价值链持续延伸。
(1)农产品价值链的基础环节由种植、加工向零售环节延伸。农产品生产端的调整不断深入,粮食持续增收,生鲜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菜农亏、菜价贵,粮农贫、粮价高”的现象日益突出,流通环节尤其是零售终端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农产品价值链的基础环节由种植、加工向零售环节延伸。农超对接、生鲜电商等新型零售模式层出不穷。在零售端的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不断出现新整合,但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2)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全面改善。首先,“一免多补”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农业税全面免除,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不断完善。农业补贴支出总额从2004年的145.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22亿元,增长了7.8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4年的337.6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14002亿元,这一时期的支农资金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都远远超过以往两个时期。其次,农产品价值链中的组织要素作用得到提升。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组织化、规模化成为农业价值链延伸的重要载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约为250万家,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4%。最后,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亿千瓦,比2004年增加4.1亿千瓦,增长6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农产品价值链的效率。
(3)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总产值持续缓慢增长,农产品市场服务业发展依然缓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维持增长态势,农产品价值链持续延伸。2004~2014年中央连续颁布了十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十一年增产,达到6.07亿吨,肉类、禽蛋、蔬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正是因为农产品总量的增加,2004年以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也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原来的3.23∶1下降到2014年的2.97∶1。相对于农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则是快速发展,2014年达到233486.51亿元,是2004年的6倍。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值达到2.28。2014年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达到36027亿元,是2004年的2.7倍,但服务业产值远远低于农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总体而言,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较低,而且2004~2014年变化不大,甚至还略有降低。
4.农产品价值链的融合与增值:2015年至今
农产品价值链由农业自身的种植、加工、零售向旅游等产业延伸,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有放缓的趋势,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略微下降,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迅速增长。
(1)生产环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农业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生产总量持续增长,而消费者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中高端农产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势在必行。在已有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基础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持续推动农林牧渔各产业间的协调联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农产品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农产品价值链由农业自身的种植、加工、零售向旅游等产业延伸,涌现出农业观光采摘、旅游餐饮、垂钓烧烤、娱乐会议等新业态。此类新业态更趋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以种植业作基础,促进二产和三产的发展,利润源由基础种植的收益转变为农产品市场服务业,形成了农业特色打造、品牌传播、产品定位的整体发展脉络,创造了更多的利润源。
(3)农产品价值链支撑要素。一是土地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仅如此,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等深入推进,进一步释放了农业发展的活力。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发展质量不断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田园综合体、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等新型集约化、规模化形式不断出现。三是新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显著。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新技术聚集的产业创新日新月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14年的56%提高至2017年的57.5%。
(4)农产品价值链中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有放缓的趋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略有下降,农产品市场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增长迅速。2015年以来,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7%,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现行的农业政策体系并没有使农民的相对收入取得大幅改善。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由2016年的2.29降至2.02。但与此同时,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48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快速发展,2017年交易总额达2200亿元,同比增长46%。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增长较快,由2015年的41932亿元增至51972亿元,年均增长11.9%,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迅速提升,改变了以往稳定不变甚至略微下降的态势。
四、中国农产品价值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农产品价值链仍然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规模小、无序化、碎片化问题普遍存在;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要素还没有与农业发展充分融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农业产业政策中重产业环节的链条延伸,轻产业聚集和现代要素的嵌入,重扶持单个主体,轻各个利益主体的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尚未形成完备价值分配机制,农民在农业价值链中收益分享难以提升。
1.农业产业政策中重产业环节的链条延伸,轻产业聚集和现代要素的嵌入,重扶持单个主体,轻各个利益主体的联动发展机制建立。
一是农产品价值链更多注重的是从生产、流通、加工到零售再到三产融合等环节的延伸,小农户等经营主体难以掌控更多的产业环节,既缺乏资金实力,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对于产业聚集尤其是对接全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关注不够,恰恰是产业聚集既可以提升价值链,也可以增加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规模经济。二是政府更多关注土地、资金要素,对于价值链当中的品牌、标准、技术等增值较大的辅助支撑环节关注不够,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即便是实现了全产业链也会导致价值链增值不显著。三是在组织要素中更多关注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而对小农户关注不够,轻各个利益主体的联动发展机制建立,造成价值链当中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提出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其重点在于建立各个利益主体的联动发展机制。
2.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规模小、无序化、碎片化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农产品价值低、利润少。
一是农产品价值链中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各自为战。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中国约有2.3亿个小农户,200多万个合作社,41万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各个经营主体更加注重经营本身,对于现代金融、科技、品牌等要素融入不够,因而导致农产品价值低、利润少。二是在价值链环节中,生产环节发展迅速,但生产总量的迅速增长,不仅造成总量过剩,更可能会造成谷贱伤农,陷入蛛网模型的陷阱,造成价格波动和产量波动。加工环节产值增长较快,但加工水平偏低,深度开发和品牌创新不足,价值增值有限。服务环节占比一直较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没有形成与生产、加工等环节高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体系。总体而言,农产品价值链环节中生产、加工、服务环节还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仍然是条块分割、无序发展,造成价值链的环节扭曲和频繁波动,使得价值增值困难,利润较少。
3.农产品价值链各产业环节不协调,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服务要素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从整体上看,农产品价值链各产业环节中呈现倒金字塔的环节分布。生产环节规模大,甚至是总体上的过剩,小农户难以有效对接市场,更难以开展产业链延伸行动。加工环节发展迅速,但加工能力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欠缺,加工环节难以和生产环节形成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稳定性。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总量严重不足,服务环节难以有效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水平亟待提升。服务能力不强,加工能力缺乏是价值链产业环节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总之,农产品价值链各产业环节不协调,生产总量大,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物流、仓储、技术等服务环节不匹配,从而损害产业健康发展。而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服务要素还没有实现与现代农业的充分融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4.尚未形成完备价值分配机制,农民在农业价值链中收益分享难以提升。
从长期趋势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持续下降。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和农村衰落的困境。因此,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牵挂的大事,以往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为增产和提高农产品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其助农增收的动力明显不足。尽管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并没有改变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基本格局,农户基本上没有价格谈判能力和权利,在利益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公平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农民从农产品价值链中分享收益较低。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环节由种植不断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环节延伸,土地、资金、技术、组织等支撑环节不断完善。当前,世界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现代农产品价值链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产品价值链既要受到国际农产品价值链的挤压,也要面对贸易争端、疫病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农产品价值链条较短,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弱。如何通过延伸价值链,充分发挥新动能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农产品价值链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但土地要素支撑的下一步动力何在,如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价值链已经从单个环节向三次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如何转变;农产品价值链如何应对全球农业价值链的挤压和挑战。政策执行过程中习惯于单个部门、各自为政,且以补贴、专项等非市场手段作用于单个环节、单个主体,而忽视整个农产品价值链的培育、市场环境改造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农业管理体制,部门联动实施农产品价值链战略行动计划
农业价值链中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生产环节在农业部门、加工环节在工业与信息化部门、服务业环节在文化与旅游部门、科技服务环节在科技部门、人才培养在教育部门,而且对于农村服务业的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要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实施农产品价值链战略行动计划,负责顶层设计。在具体发展中,鼓励村集体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围绕价值链建立一体化企业。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价值链管理平台。
2.推动由链条延伸向环节聚集,建设农产品价值链聚集示范区
建设农产品价值链聚集示范区,推动农产品价值链由链条延伸向环节聚集。农产品价值链短、散、小,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价值链整合过于注重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单个农户难以实现全链条,另一方面,对于集约化也提出了较大挑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要鼓励农产品价值链在单个环节的聚集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3.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建立全国性大企业集团主导的价值链服务体系
要扶持邮政、供销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迅速发展壮大,开展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联合,通过联合体的发展实现各环节利益主体的联动发展,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全国性大企业集团主导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提供金融、科技、物流、品牌等现代服务要素,增加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产值,实现现代服务要素与农产品产业环节的充分融合,进而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
4.建立农户分享更多农产品价值增值“三化机制”,将农业利润留在农村
推进以农户为主体股份化、合作化、纵向一体化机制示范项目,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化示范项目。通过合作化,特别是推进企业合作社化,将企业和农户利益绑在一起,充分发挥村集体经营、电商经营、园区经营、股份制经营的优势,增加农户收益。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农户参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确保农户参与到产业链的中游中后端相对附加值增加空间较大、保值增值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加工环节、服务环节,以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作者孔祥智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喜才系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乡村发现转自:《农村经济》2020年第一期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