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芳:民国时期杭州旅馆业的转型及其社会根源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9 次 更新时间:2020-08-16 08:32

进入专题: 旅馆业   民国时期   杭州  

潘雅芳  

摘    要:

杭州的旅馆业在民国时期发展极为兴盛, 经历了重要转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以考证历史文献资料为主, 从旅馆业整体规模猛增、旅馆业建筑设施的革新、旅馆业社会影响力的凸显、旅馆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等四个方面分析杭州旅馆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特点。基于民国社会历史背景, 探究杭州旅馆业变迁的社会根源, 认为新经济发展与民族资本投资是旅馆业兴盛的坚实基础、现代交通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是旅馆业兴盛的重要机遇、新式社会风尚是旅馆业兴盛的助推动力、杭州近代城市中心变迁是旅馆业兴盛的客观原因。展现了旅馆业与当时的杭州社会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旅馆业; 民国时期; 杭州;


旅馆作为一种营业性的服务设施, 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历朝历代为旅行者和商人提供食宿的服务设施种类繁多、功能多样, 名称也各有不同。例如, 传舍、驿站、驿馆等代表了不同朝代的官办接待设施;而客舍、火房、客栈等则代表了民间接待设施。 (1) 进入民国时期, 由于整个社会都经历了颠覆性的变革, 因此, 旅馆业无论在其规模、性质还是形式、内容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与变化, 是当时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代旅馆业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近年来, 随着学术界对近代旅游业研究的深入, 近代旅馆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在整体发展状况、发展历程、经营管理等具体领域都产生了专题研究;同时, 针对近代旅馆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 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文献的总体数量不多, 但在资料的发掘、观点的深入及视角的开拓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王仁兴从史学及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对近代中国旅馆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进行考察, 描绘出中国近代旅馆的发展风貌。 (2) 王淑良等从近代都市旅游饭店的视角讨论了近代旅馆业的发展, 概述了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新式旅馆的建立情况。 (3) 郑祖安以上海旅馆业名称为考察对象, 思考旅馆业的规模和档次。 (4) 张俐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近代旅馆业, 还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旅馆行业管理方面。 (5) 王京传、侯艳兴、王俊鸿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民国时期北京、上海、成都的旅馆业的类型、等级划分、功能定位和经营管理等进行了研究。 (6)

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杭州是考察当时城市生活的一个绝佳样本。本文以考证历史文献资料为主, 分析民国时期杭州旅馆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特点, 并基于民国的历史背景, 对这一时期杭州旅馆业兴盛的社会根源进行探寻, 从而对研究相对薄弱的民国杭州旅游业和社会生活史形成有益的补充。


一民国时期杭州旅馆业的转型发展


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 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旅馆的发展由来已久。作为南宋的都城, 杭州的社会生活繁荣, 官办和民办的旅馆都较为兴旺。当时的都亭驿、怀远驿、樟亭驿等官办驿站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官员士大夫, 在御街中段三桥址一带 (今中山中路) , 望仙桥、贡院一带, 沿西湖周边区域, 以及城南江干与城北运河码头等地, 分布了众多的旅馆, 可以接待不同类型的客人。但是, 受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约束, 以及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杭州的整体旅馆业在清末时大幅萎缩。

民国以来, 得益于西方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广泛引入, 杭州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 涌现出许多新兴事物, 新式旅馆在这一时期普遍兴起, 并且在1912年至1937年间得以繁盛。据史料记载:“杭州为省会所在, 自沪杭甬铁路通车后, 促进商业, 益形发展。一方面固缘人口日增, 需求日繁, 而社会风气, 因时世更易, 生活方式逐有变迁, 亦其重要原因……各业中诸如书报业、照相业、游乐、电影业、广告业、旅馆业则又骎骎有日上之势, 其中以旅馆业最为发展。” (1) 民国时期杭州新式旅馆较之旧时代的变化, 不仅带来了自身根本性的转型发展, 更加奠定了杭州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1. 旅馆业整体规模猛增

1912年之前, 杭州只有15家旅馆, 到民国16年 (1927) , 旅馆数量达到91家。 (2) 民国20年 (1931) , 市区已有旅馆168家, 仅西湖附近就有50余家, 从业人员1 528人, 资本总额达621 870元, 营业总额达838 750元。 (3) 资本总额在当年杭州9大门类商业的96业中排名第一。据白云居士所著《游杭快览》称:“杭州因有湖山胜景, 每年招到游客频繁, 是以旅馆事业, 异常发达。全市统计, 大小旅馆不下百数十家之多。” (4) 与此同时, 旅馆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也颇为可观, 当时的聚英、瀛洲、新新等旅馆的营业额都已超过2万元, 具体见表1:

表1 民国20年 (1931) 杭州旅馆业经营统计表     

注:此表只统计了当年营业额在2万元以上的旅馆。资料来源: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 (下) , 1932年, 第365页。

2. 旅馆业建筑设施的革新

民国时期杭州地区涌现出的大批新式旅馆在装饰装潢、设施设备等方面也较多地引进了西方现代化技术, 具有西式或中西式饭店特征的旅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杭州新式旅馆无论在建筑式样、内部装潢方面, 还是经营服务和设备技术方面, 都体现出中西合璧或完全西化的特点, 普遍追求旅馆的规模宏大和装饰豪华。如《申报》所登湖滨旅馆的开业宣传资料:“本馆不惜巨资, 特在西湖新市场湖滨路选地数亩, 建造西式高大洋房数十幢, 地占优胜风景, 天然空气充足, 最合卫生, 至于房间之清洁、陈设之精美、膳食之讲究、伺应之周到尤以敢自诩为独一。馆中备有电灯、电话、电铃、邮箱、游艇以及舆马花木。夏设电扇、冬设壁炉, 凡可以娱乐嘉宾、便利旅客者无不应用尽有……惠临车站派有稳妥招等照料行李……” (1) 这时的湖滨旅馆外部建筑是西式的高大洋房样式, 内部已经配备有电灯、电话、壁炉等西式现代化设施。又据《申报》所载城站旅馆宣传资料:“城站旅馆, 是馆屋凡三层, 仿西式, 其第四层为屋顶花园, 有电梯上下。馆中共有房间一百二十处余, 如大餐室、客厅、阅报室、酒吧等等应有尽有, 实为杭州第一大旅馆……第二层房中电灯通明、铜床清洁、陈设木器均极雅致……” (2) 此处提到城站旅馆采用西式建筑, 四层高配有电梯, 除了大餐室, 还设有屋顶花园、阅报室、酒吧、铜床这些较为现代化时尚的经营项目和设施设备, 俨然具备了西式饭店的特征。应该说这一类旅馆是民国杭州旅馆业的主流。民国18年 (1929) , 徐珂原编《西湖游览指南》中列举的较为著名的72家旅馆名录、 (3)民国23年 (1934) 张光剑著《杭州市指南》 (全一册) 列举的62家著名的旅馆名录, 基本上都是这类西式或中西结合饭店。 (4)

3. 旅馆业社会影响力的凸显

民国杭州旅馆业的兴盛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尤其在促进杭州旅游业发展方面, 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有力地宣传了杭州的魅力, 使得杭州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这一时期旅馆业社会功能的增强, 也成为新式旅馆与封建社会旧式旅馆之间最为根本性的差别, 直接反映了杭州现代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

“若要发展旅游业, 旅馆食堂多做积极之布置, 给游客良好的印象, 展延逗留时期。在游览中心地点之旅馆, 应该提供便利游憩特殊之设施。” (5) 随着越来越多发展水平高、设备精良的新式旅馆的出现, 杭州旅游业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日益提升。据资料载:“吾国不少佳山水, 而西湖之名独著, 与北美黄石、瑞士贵孟并驾齐驱。西子何幸得人青睐, 良以湖面虽广, 而无风涛之险, 山林虽幽, 而无毒虫猛兽之虑。加以轮轨可通, 旅途无劳跋涉, 客舍空备, 起居极形舒适, 安全便利, 这非其他名胜可比, 是以游客乐就, 年以数十万计。” (6) 既有好的自然资源, 又有舒适便利的住宿设施, 因此才能达到如下的景象:“近年来, 不但居民日增, 游人蚁集, 即欧美各国人士, 慕名而来的, 每年达百万人以上。外人尝把它当作东方的日内瓦湖看待。因之, 杭州的地位更蒸蒸而日上。” (7)

此外, 民国时期杭州的许多知名旅馆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杭州新新饭店 (原新新旅馆) 、杭州大华饭店、杭州香格里拉饭店 (前身西泠饭店) 、仁和路汉庭快捷酒店 (原清泰第二旅馆) 等, 现在仍然是杭州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杭州新新饭店, 作为浙江最早、也是唯一的百年现代旅馆, 饭店内建于民国元年 (1912) 的孤云草舍、建于民国11年 (1922) 的董庄和建于民国21年 (1932) 的秋水山庄 (已被列为省级近代文物保护建筑) , 都已成为西湖边的文化地标。现改名为仁和路汉庭快捷酒店的清泰第二旅馆, 曾于1916年8月接待过孙中山先生, (1) 虽然几经易名, 但仍常有宾客慕名而来, 生意非常兴隆。这些旅馆遗产的社会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服务功能, 身处其中, 就是在纵观一部杭州的旅馆史。

4. 旅馆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封建时代的旅馆并未形成真正的管理体系, 具体的经营活动也多以个体行为为主。民国时期的旅馆业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管理规范和正式的管理制度, 不仅成为其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且间接推动了当时杭州的旅游行业管理的进程。

民国成立之初, 为了更好地利用旅馆业的发达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又要控制其规模迅速扩大所出现的社会问题, 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旅馆法规条例, 包括开业审理与备案制度、对客服务规范等。与此同时, 加强了服务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例如治安管理采用了警察公开巡视旅店制度, 对滋事和旅馆中出现的赌博、吸鸦片和嫖娼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管理措施对现代旅馆业的安保管理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民国4年 (1915) , 杭州筹组旅馆业公会, 民国7年集资2 000余元建造会所, 同年11月正式成立旅馆业公会。 (2) 当时全市168家旅馆中, 有97家参加了杭州市旅馆业同业公会。 (3) 公会还制定了杭城私营旅馆的定价规则, 据《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西子湖上大陆饭店每天的收费标准:特等客房0.90元-1.40元, 头等客房O.60元-0.80元, 经济客房0.30元-0.50元。春秋旺季房价均十足收费;冬夏淡季, 房价则随意降价。” (4) 为响应新生活运动, 1936年4月1日起, 杭州取消旅馆额外小账, 由市政府召集旅馆业公会议定办法五项, 即店伙生活费由事业公会有规定原则以额外小账收入为准, 店保证金须于5个月内分期存储银行业, 生活费分等及保证金存储, 限4月6日前拟就办法, 呈报市府备案, 开业店保证金如不存入银行, 就不发营业执照。 (5) 旅馆业公会的成立对于民国时期的杭州旅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管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执行政府政策、约束会员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维护同业利益等方面。


二民国时期杭州旅馆业变迁的社会根源


杭州旅馆经由清末的萧条进入民国的兴盛, 尤其在1912年至1937年的26年间, 杭州的旅馆业实现了重要的转型发展, 并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民国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 整个中国社会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体制的变革、政局时局的动荡、中西交流的频繁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机遇。杭州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商埠城市, 人员往来密集、信息交流活跃, 旅馆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功能格外突出, 是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 探寻这一时期杭州旅馆业变迁的社会根源, 将有助于加深对民国乃至现代杭州城市发展史的了解。

1. 新经济发展与民族资本投资是旅馆业兴盛的坚实基础

进入民国以来, 杭州的手工业、轻工业、商业、贸易业蒸蒸日上, 新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民国16年 (1927) , 杭州正式设市, 市政府依据城市特色, 确定了杭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 并且不断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使城市旅游设施得到进一步密集完善和配套化。为了推动旅馆业的发展, 民国杭州政府主动为旅馆业招商引资、募集资金, 扶助其发展。如杭州西泠饭店就是民国杭州政府招募粤商资金建成的高档中西式旅馆。当时为募集饭店建设资金, 民国杭州政府还派专人远赴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鼓励当地绅商在杭州投资兴建旅馆, 并帮助他们分析利弊, 使诸绅商“均认为设立工厂或其他事业, 必须极长久之筹备, 又须多时之经过, 方能收利, 不若建设旅馆为上策”。 (1) 在政府的支持下, 仅一月即募集资金十万余, 并于民国18年 (1929) 建成当时首屈一指的杭州西泠饭店。

民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民族资本投资新式工商业, 以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状态。 (2) 这一时期不断涌现的新式旅馆, 以其新式的设施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而闻名, 吸引了许多的中外高端客源, 也获得了丰厚的经营利润, 进一步刺激民族资本的投资, 后期许多的银行资本也流向了旅馆业建设。当时就有人评价:“外商经营之旅馆而言, 因其设备较精, 管理较密, 虽售价稍昂, 国人颇多乐而就之。此项权利之外溢, 如加统计亦非小。倘国人有同样之组织遍布各地, 未尝不可与之抗衡也。” (3) 例如, 新新旅馆就由当时曾就职于外国洋行的商人董锡赓租得好友何积藩的家宅何庄于民国2年 (1913) 开办。旅馆自挂牌营业起就生意兴隆, 董锡赓看准商机, 于民国11年 (1922) 在何庄之西又建造了数千平方米的五层西式大楼, 共有大小房间近百个, 新楼仍取名为新新旅馆。而现在的大华饭店则是由当时著名的商人董炜生于民国24年 (1935) 在其位于西湖边的别业董庄园内招股开建的。

2. 现代交通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是旅馆业兴盛的重要机遇

现代铁路、公路等新交通的发展是民国杭州旅馆业兴盛的推进器。1909年, 沪杭铁路通车, 民国17年 (1928) , 杭城拱三段公路竣工, 沟通了杭州城区与浙赣线、浙闽副线、浙闽正线、浙皖正线、浙皖副线、浙苏线等6条省道的公路交通网络结构, 有效地加强了杭州与全省各地的联系。 (4) 1931年, 以杭州为中心的航道也已开辟了杭桐线、杭诸线等14条航线。 (5) 至此, 基本形成了杭州的交通运输网络, 推动了杭州旅游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为旅馆业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有诸多资料都描述了当时杭州旅游业的景象:“杭州新市场湖滨路一带旅馆林立, 其大宗收入, 全赖每年来杭游览者之供给”, (6) “旅杭的游人远近偕来, 四时不绝, 除传统的香客外, 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旅游者也日渐增多”。 (7) 据记载, “民国19~25年 (1930~1936年) 外人来杭累计为32 845人。民国35年7月至36年6月, 来杭的外侨共计2 977人”。 (8)

以上海为例, 沪杭之间铁路、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两地之间往来的便利性, 来自上海的城市中产阶级成为这一时期杭州旅馆业最重要的客户群。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引入周休制, 接受西式教育的上海中产阶级特别重视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消遣, 而上海本地的休闲空间较为拥挤, 毗邻上海的杭州俨然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9) 据1936年4月10日《申报》所载, 当年清明扫墓节, “4月7日8日两天仅坐火车到杭州去的就有一万余人, 大大超过去其他城市如金华兰溪(500人) 、苏州 (400人) 、无锡 (300人) 、黄山 (100人) 、天目山 (约80人) 、莫干山 (50人) 旅行人数, 这样多的游客, 为杭州旅馆业带来了非常好的生意, 像西泠饭店、新新旅馆等等, 所有房间, 早已预订一空”。 (1)

杭州城市商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早期商务会议旅游的出现, 各种规模较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纷纷选择杭州作为举办地。如民国13年 (1924) 6月在杭州召开的国货会, 全体团员共105人, 下榻在西湖饭店、清泰旅馆二处。 (2) 民国18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 更是促进了旅馆业的发展。西湖博览会从6月6日开幕, 到10月20日闭幕, 展会持续137天, 来杭州直接参加展会工作的就有600余人, 展览期间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的国内和国外代表团体共1 000多个, 参观人数总计达1 761万人次。 (3) 大大地提高了旅馆业的住宿率。

3. 新式社会风尚是旅馆业兴盛的助推动力

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风气已经较为西化, 很多西方娱乐健身交际活动逐渐盛行。1934年《上海导游》刊文曾提及上海的娱乐活动, 称“其列于娱乐之门者仅如下项: (1) 电影; (2) 游艺; (3) 舞场; (4) 哥而夫球场”。 (4) 这一时期, 看电影、吃西餐、喝咖啡、跳交谊舞、打高尔夫成了人们日常的时尚交际活动。受新式社会风尚的影响, 杭州的旅馆业在经营项目和服务设施方面有了很多的创新,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也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 也较好地提升了利润收入, 这一时期, 杭州旅馆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较高。

当时西湖附近的大型旅馆如西湖饭店、沧州旅馆、湖滨旅馆、环湖旅馆等, 经营项目集吃、住、玩于一体, 很多旅馆甚至成为民国时期知名的社会精英交际活动场所。例如, 湖滨饭店除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外, 还为宾客提供游艇和骑马游览服务。城站旅馆专门开辟了酒吧空间, 提供酒水服务。建于民国24年 (1935) 的大华饭店, “建有屋顶花园、露天电影、网球、跳舞厅、钓鱼台等, 所以为旅客健身计者, 至尽至备, 礼堂庄严伟大, 卧室则每间均连浴室, 并装有电话及无线电等, 家具均用最新式样, 中西餐膳聘有名厨, 色味俱佳, 侍者受严格训练, 对于服务礼貌, 尤加注意, 另纠导庭院部, 所聘交际员, 均熟悉名胜风俗, 谈吐恭雅, 并备有最新式汽车多辆, 送往迎来, 凡足以谋顾客之舒适者, 可谓无微不至……”。 (5)

与此同时, 西方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手段也开始被应用到旅馆业领域, 并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青睐。在民国23年 (1934) 1月出版的《新杭州导游》上, 就有杭州饭店大旅馆、新泰旅馆、清华旅馆、西湖饭店等12家旅馆刊登了广告。 (6) 如杭州西湖东方饭店广告称:“新建楼阁, 设备周全, 湖山一览, 景致天然, 临水亭榭, 游鱼得见, 园林花草, 优雅宜人, 招待周到, 定价低廉。” (7) 在夏季淡季到来之时, 各大旅馆还通过刊登广告降价促销, 例如, 杭州新新旅馆就在夏季减价的新闻中提到:“为优待避暑旅客起见, 于农历五月初一起至七月三十日止, 房金照原价七折。” (8) 此外, 与当时社会西式风尚相呼应, 有的旅馆已经开始利用英文报纸或中英双语广告词来吸引入境游客了。

4. 杭州近代城市中心变迁是旅馆业兴盛的客观原因

民国以来, 不仅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都受到西方的较大影响, 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也引进了许多的西方理念, 从而推动了杭州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 杭州旅馆的分布随着城市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旅馆的集聚明显地反映了杭州城市中心的变迁。

清代杭州的旅馆大都设在望仙桥、建国南路斗富三桥一带, 那里是当时杭州的中心。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 城站成为以接待旅客为主的新商业区, 这一时期的旅馆多设于此, 如城站大旅社、清泰旅馆等。 (1)民国以来, 杭州旅馆集聚在湖滨一带, 当时的旅馆选址一般“或以地位幽静、陈设华贵见长, 或以屋宇华丽、交通便利见称, 更因地处繁华中心, 便于娱乐见著者”。 (2)

民国以后, 杭城的城市中心逐步移向湖滨一带, 同时将湖滨商业区与西湖风景区联为一体, 故在湖滨路与里西湖一带建造了大量的旅馆, 改变了以往西湖周边没有旅馆的历史。根据目前所见文献资料, 西子湖畔最早的旅馆是位于今天北山路的惠中旅馆, 这家旅馆最迟在1914年就已经开张营业。随后里西湖一带开始出现新新 (1922年) 、蝶来 (1934年) 、大华 (1935年) 、西湖四大饭店, 湖滨路则建有湖滨、环湖、聚美、新泰、华兴等旅馆, 清泰第二旅馆也从城站搬到这里。1929年出版的《西湖游览指南》中, 共介绍了76家饭店, 基本都位于西湖湖滨区域, 其中位于当时城市中心湖滨路 (今湖滨路的六公园至南山路的涌金门地段) 、里西湖 (今北山街) 的有7家, 延龄路 (今延安路的解放路至庆春路段) 的有8家, 花市路 (今邮电路) 的有3家, 迎紫路 (今解放路) 的有4家, 平海路、吴山路各2家、青年路、仁和路各1家。 (3)

城市中心变迁不仅使杭州旅馆在西湖湖滨一带的集聚, 而且因为周边环境的变化, 使得这一区域的新式旅馆不仅有湖光山色, 而且交通便捷, 因此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与认可,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更多旅馆的建设。当时《申报》所登广告称:“里西湖一带的旅馆, 有很好的Lounge, 很好的房间和浴室。是专给高等洋人和华人居住的, 这些高等旅馆, 最妙的所在, 莫过于很长的走廊, 当你晨起或将睡的时候, 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 喝着茶, 四围的山色波光, 将你整个的心灵都笼罩了。会让人想起北平的西山、意大利的Forence, 瑞士的Interlaken,会想起你生平一切的浪漫事迹。湖滨一带的旅馆的好处, 是交通便捷, 饮食方便。假使你是不欢喜寂寞的人, 在午夜, 在凌晨, 可以随时到湖滨去散步。建筑虽然没有里西湖高等旅馆的华美, 但有洁白的床帷, 柔软的卧榻。” (4)


余论


中国的旅馆业作为最古老、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 历史悠久、基础扎实, 民国时期的旅馆业伴随着社会的变迁, 经历了行业自身重大的转型与发展。杭州集南宋古都、近代商埠城市、现代旅游城市等于一身, 旅馆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在民国时期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旅馆业的兴盛契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旅游需求, 折射出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发展的特点, 与整个城市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紧密。

首先, 杭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旅馆业的兴盛, 大型旅馆、豪华旅馆的建设也进一步提升了杭州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与水平, 民国时期, 杭州的旅游魅力就已经享誉海外了。其次, 当时杭州的社会新风尚, 以及西湖的独特风光, 奠定了杭州旅馆的基本格调,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旅馆文化, 越来越多中西式结合或西式旅馆的出现, 也营造了全新的休闲、消遣的城市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生活的引领者。再次, 民国时期也为旅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反之, 旅馆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门类, 其繁荣兴盛也推进了杭州的城市现代化进程。


注释


1 王仁兴:《中国旅馆史话》,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版, 第141-142页。

2 王仁兴:《中国旅馆史话》, 第99-120页。

3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 (近现代部分) 》,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229-232页。

4 郑祖安:《客栈、旅馆、饭店--旧上海旅馆业杂说》, 《上海档案》2000年第1期。

5 张俐俐:《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09-228页。

6 王京飞:《民国时期的北京旅馆业》, 《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侯艳兴:《销金窟与竞技场:民国时期的上海旅馆》, 《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4期;王俊鸿:《近代成都旅馆类型考释》, 《文史杂志》2001年第4期。

7 (1) 干人俊:《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一、二辑民国杭州市新志稿专辑 (内部资料) 》,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1987年, 第153页。

8 (2) 褚有福:《杭州第二商业志》, 杭州出版社1996年版, 第500-502页。

9 (3)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 (下) ,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2年版, 第365页。

10 (4) 白云居士:《游杭快览》, 浙江正楷印书局民国25年版。

11 (1) 《杭州西湖湖滨旅馆先行交易广告》, 《申报》1915年6月3日, 第1版。

12 (2) 《杭州游记》, 《申报》1916年2月14日, 第14版。

13 (3) 徐珂:《西湖游览指南》, 商务印书馆民国18年版, 第82-83页。

14 (4) 张光剑:《杭州市指南》 (全一册) , 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23年版。

15 (5) 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 中国旅行社1944年版, 第164页。

16 (6) 中国旅行社:《西子湖》, 中国旅行社民国18年版, 第153页。

17 (7) 陈曾植:《十年来之工务》,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1937年版, 第89页。

18 (1) 《杭州》, 《申报》1916年8月18日, 第7版。

19 (2)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 (下) , 1932年, 第364页。

20 (3) 张俐俐:《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 第225-228页。

21 (4)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 《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1937年版, 第8页。

22 (5) 《杭州实行额外取消小账》, 《申报》1936年4月2日, 第11版。

23 (1) 吴相湘, 刘绍唐:《民国史料丛刊:杭州市经济调查》 (第2册) ,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第364-365页。

24 (2) 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71页。

25 (3) 《中国旅行社南昌洪都招待所卷共2册》, 1934年, 中国旅行社总社档案, 卷号Q275-1-817,

上海市档案馆藏。

26 (4) 金向华:《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建设研究--以1911-1937年为时段的考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27 (5)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 (下) ,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2年版。

28 (6) 中国旅行社:《西子湖》, 第63页。

29 (7)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 《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 第7页。

30 (8)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 《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 第7页。

31 (9) 汪利平:《杭州旅游业和城市空间变迁 (1911-1927) 》, 朱余刚、侯勤梅译, 《史林》2005年第5期。

32 (1) 《上海人春游的豪兴》, 《申报》1936年4月10日, 第15版。

33 (2) 《国货会在杭开会之沪讯》, 《申报》1924年6月21日, 第14版。

34 (3) 西湖博览会结束委员会编撰《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 大东书局1931年版, 第57页。

35 (4) 中国旅行社编《上海导游》, 上海国光印书局1934年版, 第181页。

36 (5) 《杭州大华饭店落成》, 《申报》1935年6月10日, 第10版。

37 (6) 石克士:《新杭州导游》, 新新印刷公司民国23年版。

38 (7) 石克士:《新杭州导游》。

39 (8) 《杭州新新旅馆夏季减价》, 《申报》1924年5月30日, 第15版。

40 (1) 杭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杭州市志》 (第2卷) , 中华书局1997年版, 第198页。

41 (2) 凌云, 《上海之旅馆生活》, 《旅行杂志》1930年, 第4卷, 第1期。

42 (3) 徐珂:《西湖游览指南》, 第82-83页。

43 (4) 《旅行杭州》, 《申报》1935年4月14日, 第21版。

    进入专题: 旅馆业   民国时期   杭州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4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16年0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