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今年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正在全球扩散。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杀伤力之强百年一遇。它将对未来的国际经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严重冲击世界经济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波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出口贸易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各国政府为遏制疫情扩散采取的管控措施几乎使经济活动陷入“停顿”,世界经济发展预期不断下调。应对疫情和经济“双冲击”需要更加有效的国际合作。单则易折,众则难催,践行多边主义,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是有效阻击疫情、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给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美股在10日内4次熔断,“OPEC+”谈崩引发国际油价狂跌。市场对于经济衰退的恐慌情绪不断上升,一些经济体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国际金融协会近日发布报告称,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1.5%的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疫情冲击将导致全球经济萎缩3%,引发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疫情蔓延导致的全球经济停摆对不同经济体影响不同:中国疫情防控有力,经济基本面率先复苏,人民币汇率相对平稳。美国疫情前景尚不明确,预计第二季度GDP年化降幅高达34%,全年经济萎缩5.9%。法国可能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萎缩幅度或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德国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工业订单持续下降。欧元区经济整体萎缩7.5%。日本经济本已濒临衰退,疫情蔓延使其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也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IMF预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1%。亚洲开发银行(ADB)预测2020年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2%,而美洲和非洲的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股市汇率跌幅不亚于发达经济体,资本外流压力加大。
疫情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各经济体疫情控制速度和效果不一必将导致经济恢复的时间快慢有别,加之各国自身经济增长态势的差异,也将影响各主要经济体的实力消长变化。中国作为最早被新冠病毒侵害的国家,经过70天的奋战,成为世界上最早控制住疫情,最快复工复产的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整体恢复将发挥“领头羊”作用。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由于防控滞后和蔓延加剧,必将拖累经济复苏前景。需要强调的是,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体因疫情扩散引起经济活动的骤然“停摆”,是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所致,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活动何时重启,唯一决定因素是新冠疫情何时得到有效控制。如果短期内(今年年中)疫情控制得力,不排除三季度起全球经济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以中国为首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势头在疫情过后仍将继续维持升势,而西方经济因“体力虚弱”,又遇“新冠”冲击,经济恢复常态的时间可能大大滞后。
二、急需强化多边合作
疫情无国界之分,传播无种族之别。疫情发生之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笼罩于国际社会,造成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复苏乏力。新冠来袭之后,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衰退风险。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今天,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实现增长,单边主义显然不可取,只有各国团结一致,加强多领域国际合作,才能有效抑制疫情蔓延,恢复全球经济秩序,实现共同繁荣。
近二十年来,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从传统的简单市场分工、产业分工走向价值链深度分工。国际分工体系在日趋细化的同时,也更加相辅相成。因此,将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归咎于别国贸易政策,鼓吹世界与中国“脱钩”的逆全球化操作与后疫情时代恢复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在大概率到来的全球经济“寒冬”中,只有摒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歧视,坚定捍卫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才能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
抗击疫情和应对经济冲击,亟须全球层面的协调行动。继续发挥世界卫生组织、IMF、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常设多边机构的宣导协调作用,加强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市场开放,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和顺畅运行,提振世界经济复苏信心。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责任是共同的,命运是共同的。疫情和病毒面前,没有超然的旁观者,只有国际合作的躬行者。新冠肺炎疫情正以残酷的方式表明,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性危机的唯一选择。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导致国际市场医疗和防护设备紧缺。“封城锁国”的防控措施也直接影响了国际物流和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对外部环境变化承压能力较弱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使其难以在维护人口健康与避免经济瘫痪之间实现平衡,进而引发经济危机风险持续上升。应对经济衰退,合作防范新风险亟需强有力的多边合作。
三、不改全球化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无疑会对经济全球化带来一定的冲击,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运行模式也许会发生一定调整,但其大趋势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
首先,疫情大流行必将对传统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强烈冲击。为防控疫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边境管控、区域封闭、人员隔离等措施,超过30亿人处于隔离状态。经济的方方面面陷入停顿,引发生产停滞及贸易管制,导致各国经贸往来及其他交流暂时中断,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破坏性影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产生质疑,从而给全球化进程蒙上阴影。世界贸易组织(WTO)认为疫情阻碍了国际商贸的正常流动,使生产链瘫痪和物流受限,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3%-32%。3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全球出口新订单指数跌至43.3。未来几个月,全球商品贸易可能维持疲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2日发布的《中期经济展望报告》也将2020年全球增长预期调降至1.5%。国际金融协会已连续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ADB发布《亚洲发展展望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经济损失预计将达2万亿至4.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3-4.8%。这些权威机构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都不同程度地给全球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会逆转。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和合理性。从贸易路线的开辟到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已经经历了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于其“双刃剑”特性,其发展历程中也始终伴随着逆全球化声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梗阻”和“中断”,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出现“内向化”动向。但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市场交换的便利化。因此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不会根本性改变,全球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事实亦不会改变。随着各国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以及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企稳回升仍然可期,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将继续促进商品、资本和人员的全球流动。疫情过后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不可隔断的世界。
第三,全球供应链也很难在短期内全盘改变。当前全球分工是世界各国比较优势、资源有效利用和资本本质的必然结果,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上的战略性选择,世界各国在这一全产业链上下游所处位置及其作用,是经过长期自我寻找与市场供求关系的相互融合培育起来的。其流动规模之大、相互依赖程度之深、各方获益之多,是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尽管疫情已成为跨国公司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的因素之一,但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难以从根本上破坏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大多数跨国公司不会愿意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来彻底调整自身的全球布局。
第四,疫情或将使全球化内涵和形态呈现新特征。疫情促使相关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反思,可能会更多考虑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自我掌控力,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的内外布局。从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角度将涉及国家安全的相关产业放在自己手中,其他部分还将服从市场规律留在海外市场,即每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拥有相对独立经济发展体系的同时,还拥有许多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联的路径,从而形成一种互联互通、内外联动、多元布局的互联情景,此其一。本次疫情是对世界各国治理能力、体制利弊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世界大国发展战略和理念的重大考验。美国全程傲慢应对、只扫门前雪,中国精准防控,并力所能及向世界伸出援手。中美矛盾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未来世界将出现两套体系,两个“半全球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当然中美之间完全“脱钩”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两个“半全球化”,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中心点的新型全球化形态。此其二。还有一种可能即凸显区域化特征。本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进程中的一个子过程,也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基本形成了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中心板块。全球的生产、贸易基本也是围绕这三大板块形成了三大生产和贸易体系,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撞可能使更多的国家选择周边为主、区域优先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突出区域化特征的全球化路径,此其三。不管哪一种全球化发展形态,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都将是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四、助推数字产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在重创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同时,也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行业,倒逼科技创新变革和产品迭代,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和新增长点。
一是5G、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轮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支撑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将给很多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测序等不仅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更为高效、更为便利的管理模式,而且还在病毒溯源、对症药物、疫苗研制、重症救治上提供了坚实支撑。新信息技术的兴起,将极大提升企业乃至社会的运营效率,在后疫情社会重建经济业态、重构经济规则、重塑全球价值链。
二是疫情加速产业迭代,展现出包括互联网医疗、智能物流等新经济形态的强大潜力。数字化将是医疗大健康产业转型生存的必由之路,未来5G、AI、信息科技技术等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将更加普遍,互联网医疗或将迎来革命性发展。同样,疫情期间兴起的高频次、规模化的“站到站”式现代化无人智能物流也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融入日常生活。万物互联的时代必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其合作发展中,数字经济将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和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升。
三是疫情为新消费、新产品创造和拓展了应用场景,刺激了技术创新。疫情以特别的方式打破了惯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为创新探索提供了一个突破点。它不仅推动消费方式进一步线上化,加速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而且使红外测温、远端办公、视讯会议、线上教育、非接触经济等迅速从新鲜事物变为生活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不仅为经济发展节约更多的成本,也将为大大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五、提升中国影响力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及其应对,客观上是对每个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大考。中国在此次大考中成绩突出,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
第一,疫情防控有力,提升中国影响力和感召力。疫情爆发,中国首当其冲,中国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力量投入,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用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举措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赢得了抗疫“首捷”,为世界争取了时间、积累了经验。在海外疫情急剧蔓延之际,中国投桃报李,与国际社会开展建设性合作。截至4月10日,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其中包括提供资金、物资和派遣医疗专家组等,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新冠疫情有助于打破西方“民主—专制”两分的旧有认知,使其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优势。
第二,急全球抗疫之需,凸显中国的制造业优势。疫情是一种压力测试,检验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力。联合国工业体系分类及发展报告称,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涉及39大类、191中类和525个小类所有产品的国家。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超过220种的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中国的工业体系深嵌于全球产业链之中,是全球生产不可或缺的支点之一。中国的停摆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断供”,而中国的积极复工复产无疑为目前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支持,以及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恢复贡献力量。有资料显示,从4月1日到4月12日,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资价值165.6亿元。已有5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合同,74个国家和10个国家组织正在同中国企业进行商业采购洽谈。防疫物资的快速生产能力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满足“抗疫特需”方面的大爱精神。
第三,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作为新冠疫情首个“受害者”,中国采取史上最勇敢、最坚决、最果断、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境内清零,为全球控制疫情带来信心、希望和经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显着提升。面对全球爆炸式增长的抗疫需求,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在最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升产能,为世界疫情地区输出全球急需的抗疫物资和救治药品。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将更趋牢固。经过“疫情大考”,各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万物互联的当今世界,在无情肆虐的瘟疫和病毒面前,人类命运前所未有的关联一体。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任何时候都将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疫情过后,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必将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将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加速转变。经济全球化可能因疫情泛滥被按下“暂停键”,但不会是“停止键”。疫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基本趋势,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成则无不成,中国始终与世界携手抗疫,在国际格局的变幻中展现大国担当。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