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范围与规模、推动爱国主义前进的社会力量,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表现也具有共同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统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汉族为主体,各兄弟民族团结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创造、携手发展的历史。“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处理对内对外的民族关系上,凝结成了“民族和睦、四海一家”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不断扩大爱国主义影响的重要基础,信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不仅汉族和中原地区的人民向往统一,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也不希望分裂。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根本保证。即使是在短暂的分裂时期,在中国建立的各种政权(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都认同中国,把民族冲突看成各种政治力量对中央政权的争夺,目的是为了实现新的统一。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反抗外侮
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旗帜。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内心信念,始终激励人们把祖国的兴亡与自身联结在一起,每当发生对祖国的侵害行为时,就会表现出坚强卫国的精神。卫青、霍去病抗击外敌,出生入死、国而忘家;名将马援以“马革裹尸”自誓,并付诸实践;班超投笔从戎,终于平定西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抗暴御侮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外来压迫,勇敢抗击外族入侵,抵御外来侵略。明代爱国志士英勇抗击倭寇,使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17世纪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除荷兰殖民军,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殖民侵略,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顽强抵抗,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尽管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都不同程度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都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忧国忧民
忠心为国、忧国忧民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对于祖国的强烈感情,经常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承担上。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情怀植根于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的热爱,是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自觉责任感,是把一己同国家、民族紧密联系起来的表现。忧国忧民即是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无比关心,对人民生存境况的无比体恤与同情。孟子提倡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唐代韩愈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宋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是强调为国家、群体的利益奉献自己,自觉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的兴盛而奉献一生。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心传统,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亿万人民,砥砺着后人积极参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建设事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尚民族气节
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又崇尚刚正不屈的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褒扬民族气节,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的最大气节。《论语》中曾子早就提出“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古人说“功名一时,气节千载”。汉苏武出使匈奴,坚决不降,正气凛然,被拘长达十九年,保持了高尚气节,受到后人的普遍尊敬。民族气节突出表现在为坚持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为道义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表现出一种最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培育和鼓舞了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坚持爱国理念而宁死不屈。
守护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珍视。由于长期以来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展和守卫华夏文化就成为古代志士仁人的崇高理想。孔子赞美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高度肯定管仲保卫华夏文化的功绩,孔子这一思想历来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头。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强调“国”与“天下”之分,认为“天下”代表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体系,守护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使之传承久远而不亡失,匹夫有责,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近代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国一度陷入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20世纪初,梁启超、邓实等人从爱国的立场上提出“国学”,强调“国以有学而存,学以有国而昌”,“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力图通过保卫国学来救亡报国,这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今天,热爱和守护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是古今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爱乡恋土敬祖
爱国主义源于人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的爱,对故乡的爱也是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王粲《登楼赋》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钟情不忘生养自己的故乡故土,是中华民族表达自己归属感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是怀恋故乡、寄情故国的爱国深情的体现;报效桑梓、眷顾家族是爱祖国的具体方式;爱乡恋土的文化是无数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落叶归根乡愁的深厚根基。爱乡恋土是热爱祖国思想的感情基础,热爱祖国是对爱乡恋土的理性升华。敬拜祖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从海外华侨寻根祭祖的坚执可以明确看到这一传统的深远影响。它与爱乡恋土一起,千百年来发挥了团结、凝聚乡族子孙的纽带功能,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涵养对祖国感情的一种具体形式,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除了以上所说的内容外,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一个总基调,即爱好和平、开放包容,而不是狭隘的、封闭的,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贯特征。第二,崇尚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最钦佩和敬重的是那些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慷慨就义的爱国者,最痛恨的是那些丧失国格人格、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第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古代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之一是“爱国”往往与“爱家”“爱民”“忠君”相连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一定的历史局限。第四,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的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对国家的理解是基于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明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实践的主体力量是人民,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每一成员的明确义务和美德,培养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感情认同,是近代国家建设的一项根本要务,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轻视和松懈。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