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山水画,也不会书法,但自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传统艺术是以书法和山水画为代表。
我和青峰在2000 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是以道德为终极关怀在艺术上的投射。
2004 年至今,我有幸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中国思想史并培养中国思想与绘画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很特别的学校。只有在这里,被20 世纪全盘反传统革命忘却的山水画和书法审美价值与技法,通过临摹古代书画的一代代师承教学实践得以保存下来。
我意识到有责任去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这就是把中国思想史引入美术史研究,去展现山水画和书法背后那个被忽略的意义世界,使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进入更深层面。
年复一年,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已带出了十多位博士和更多的硕士。一本本博士论著和多篇论文,围绕着在规范中追求自由的道德实践如何塑造着书法传统、魏晋玄学游山玩水式修身如何赋予画山水正当性,以及山水画成为程朱理学的视觉形态及其近现代转型等中心问题,已初步勾勒出传统书画随着儒学形态和修身模式的改变而变化的美术史线索。
在此,我要感谢杜军先生、刘屹先生、吴建民先生等好友对《叁问》的资助和中信出版社,把中国思想与书画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跨出这一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已经成长起来。由这些既有中国书画实践经验、又受过学术训练并且具有对中国文化事业的热忱和情怀的年轻人来编撰这一套丛书,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山水画和书法的真谛。这一套丛书的问世,意味着中国思想和绘画专业的研究将汇入当今如巨浪般卷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流中。
学生请我为这套书写几句话,我立即想到在学术研究面向大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既然传统山水画和书法是儒学道德追求和修身实践的艺术表达形式,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漫长而艰巨的转型过程中,它们被遗忘乃是必然发生的。因此,今天谈复兴中国文化是指向对传统的反思和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回归。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的著名演讲中指出: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那些终极的、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意识,“强不能以为能……只会产生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如果有人希望宣扬没有新的真正先知的宗教,则会出现同样的灵魂怪物,唯其后果更糟。学术界的先知所能创造的,只会是狂热的宗派,而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共同体”。
韦伯写完这段话不久,便在1919 年全球大流感中病逝了。他没有看到德国纳粹的兴起,但在其论述中可以感到他的担心。我认为,韦伯的警告不应、也不会在中国复兴传统文化艺术大潮中重演。因为,当今21世纪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只要坚持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反思性理解,发扬不断与世界其他文化艺术、与当代科学对话的现代精神,就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明交融孕育出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那样,终将会创造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开放心灵、面向未来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