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发展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农业发展模式,而应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与美国的平原农业、以色列的旱作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农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例如,东北地区人少地多,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适合发展旱作农业;东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多样,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具有优势,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和都市农业;西南地区地少水丰,丘陵、山区并存,适合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的多元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应立足于不同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从传统农业角度看,我国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可以提供全球最多的农业产业类型和农产品种类,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农产品需求。从新产业新业态角度看,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功能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类型类别。产业形态的多元蕴藏着我国农业深厚的潜在竞争力,而新产业新业态可以拓展产业发展边界、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应着眼于提升农业竞争力这一重要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大,因而经营主体也具有多元化特征。经营主体多元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的必然现象。一方面,大国小农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新型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不仅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而且有黑龙江农垦等国有经营主体,还有广泛存在于大城市郊区、东部地区的集体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所有制构成多元、组织形式多元、利益联系机制多元,在现代农业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共同构建起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如此,主体多元还意味着在农业分工分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有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各类专业人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应根据各地实际和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激活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
近年来,我国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需要就巩固和提升国内供给能力、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考虑。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农业国际贸易格局,既主动扩大紧缺农产品进口,又推动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推动新时代农业发展,还应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靶向定位、精准施策,持续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在补贴政策上,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由支持产业发展向生态补偿拓展,由直接生产补贴逐步转向生态环境补贴。在金融政策上,鼓励产品创新,满足多元化主体的金融需求。在保险政策上,推进扩面、增品、提标,创设更多险种,覆盖更多农业产业、主体和品种,从保成本向保收益、保不完全成本到保完全成本转变,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鼓励各地创新农业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组合效应,强化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引导。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