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及其前景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01 次 更新时间:2019-03-17 21:21

进入专题: 新时代   脱贫攻坚  

黄承伟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是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引领下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全面打好今后两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2020 年之后的我国仍将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加紧制定新的扶贫战略。

关 键 词:新时代;脱贫攻坚;前景展望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党和国家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先后于 1994 年颁布实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 2020 年)》,2001年颁布实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 2010 年)》,2011 年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2020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村扶贫力度空前增强,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2012 年我国尚有9899 万贫困人口,按照2010 年 2300 元不变价格的标准计算,2016 年贫困人口已减少至 4335 万人,4 年间累计减少 5564 万人,贫困发生率亦从 10.2%下降到 4%以下 (左停等,2018)。国务院新闻中心2016 年 12 月发布的《发展白皮书》 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累计减少 7 亿多贫困人口,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务院新闻中心,2016)。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人类都具有载入史册的伟大意义。但是,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将长期存在。2020 年后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的只是绝对贫困现象,中国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扶贫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本文试图在系统阐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打好未来两年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对策建议,并对 2020 年后我国扶贫工作做出初步展望。


二、习近平扶贫论述指引新时代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做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扶贫论述科学指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扶贫攻坚战略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雷明,2017) 。

基于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实践经历和长期深思熟虑的思考,习近平扶贫论述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问题意识明确、理论体系完备、内在逻辑严密的扶贫思想体系,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创新性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立了基本原则、基本方略和实现方法路径,破解了诸多反贫困道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难题。其对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引,集中体现在: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地位,为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提供了思想基础。习近平扶贫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不仅把全体人民的发展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同样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原则,使扶贫工作有了超越温饱目标和面向美好生活的全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8),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可见,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这一理念和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扶贫正是实现“一切人”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每个人能够发展了,才有所有人的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把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定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为制定新时代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引全党全国全社会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中国减贫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指引建立全党动员、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层层落实责任的体制机制。

坚持精准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要义。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如果说过去国家确定的扶贫对象往往以区域为主,而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突破点体现在扶贫脱贫对象由区域转到精准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让扶贫攻坚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雷明,200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总的工作原则,体现的是精准性、实效性标准和要求,这是扶贫工作从思路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基本要求,实施“五个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分类施策,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四个问题”。“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三者之间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贫困治理的科学体系。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开展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不断创新完善以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精准度和有效性为目标的保障体系,多途径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动员干部参与等一系列“精准”政策举措,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加大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条件。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要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要取消县一级配套资金”,并“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据统计,2013- 2017 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从 394 亿元增加到 861 亿元,累计达到 2822 亿元,年均增长达到 22.7%。不考虑通胀因素,这 4年的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了 1986 年至 2012 年 27 年投入的总和。仅 2017 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就相当于从 1986 年至 2002 年投入的总和,可见近年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加力度之大。同时,近年来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也大幅增长。2013—2017 年,我国政府还安排地方政府债务 1200 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地方政府债务 994 亿元和专项建设基金 500 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 (李培林等,2017)。[5]15- 16 与此同时,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水平”。此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促进扶贫小额信贷的新政策,实行“5 万元以下、3 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制度”,极大地增加了扶贫对象获得贷款的机会。据统计,截至 2017 年 6 月底,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 3381 亿元,共支持了 855 万贫困户,贫困户获得贷款的比重由 2014 年底的 2%提高到 2016年底的 29%,这意味着 60%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了小额贷款(李培林等,2017)。18 另一方面,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既要保证资金投入,更要加强监管,用好扶贫资金。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全程参与脱贫攻坚,确实做到阳光化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合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扶贫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指引如何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参与脱贫攻坚,指明进一步发挥我们党的政治制度优势、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凝聚更大扶贫合力的方向。据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共选派 77.5 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其中,中央组织部组织选派了 19.5 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所有扶贫工作重点村驻村帮扶和第一书记全覆盖。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 3.43 万家,精准帮扶 3.57 万个村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 2.56 万个) 的 538.72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入产业发展资金 433.48 亿元,公益资金 91.2 亿元,安置 41.7 万扶贫对象就业,并为44.2 万贫困劳动力提供了技能培训 (李培林等,2017)。[20 主管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民政部也联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实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于 2017 年 11 月发布了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关于启动百村对口扶贫计划的重要通知》,促成了至少 200 所高校在贫困县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示范点,发挥教育扶贫功能 (蒋国河,2017)。

坚持从严要求,确保质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不要勉为其难、层层加码,要防止急躁症,警惕‘大跃进’,确保脱贫质量。”“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这些重要论述,指引我们要把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把扶贫工作的从严要求和干部作风治理结合起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和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脱贫动力是打赢脱贫攻战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引我们在工作中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尤其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需要有效激发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内生发展的能力。要重视把“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结合起来,发挥优势资源,发掘优势资产,因地、因人制宜,协助贫困群体自我选择好发展项目。既要探索具有创新理念的农业发展项目,也要探索加工业、商业、社会服务业项目,以适合不同特点的贫困人群的需要(蒋国河,2017)。124 同时,要加强科技扶贫,做实智力扶贫,依托专业合作社,通过精准链接农业科技专家资源、信息、技术,使贫困群众知晓国家政策,了解多彩世界,获取最新资讯,掌握实用技术。帮助贫困群众获信息、长知识、会技能、懂技术,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技能,有效提升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和稳定脱贫、持续致富的能力(李培林等,2017)。

坚持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价值诉求。随着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习近平以其博大深厚的天下情怀,把减贫纳入全人类发展的视野。不仅要以中国的减贫成绩为世界减贫做贡献,同时展现了要以中国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历史担当。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为在中国做好国内扶贫工作的同时,如何开展国际减贫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援外大局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发挥扶贫软实力在树立大国形象、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的特殊作用,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直接成效和重大成果。首先,实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据国家统计局 2018 年 2 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减少至2017 年的3046 万人,累计减少 6853 万人,减贫幅度达到 70%;贫困发生率从 2012 年末的10.2%下降至 3.1%,累计下降 7.1 个百分点。年均脱贫人数 1370 万人,是 1994—2010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 (国家统计局,2018)。[7]由此,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 70%,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广富和昝瑞语,2018)。


三、全面打好今后两年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和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018年 8 月,中央印发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 指出,做好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围绕三年完成 3000 万人脱贫、680 个县摘帽,一年一个新进展,三年全面完成任务,确保到 2020 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完善顶层设计。完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实现“三个转变”等方面。第一是从注重全面推进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指导意见》 把“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第一项重大任务,安排专门章节进行部署,要求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着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第二是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指导意见》 明确“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要求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文件在部署各项重点工作时,都强调了确保质量的要求。第三是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指导意见》 明确,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途径,针对致贫原因和贫困人口结构,加强和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造血输血协同,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文件专门就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提出了八项政策举措。

进一步健全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制度化呈现。具体包括:责任体系,核心是强化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政治保障;动员体系,就是多渠道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监督体系,就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实施严格督查巡查制度,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考核体系,就是创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可信(黄承伟,2018)。

强化政策措施。《指导意见》 就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提出 10 项举措。分别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加强生态扶贫,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指导意见》 就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提出四项举措。分别是: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水利扶贫行动,大力实施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意见》 提出从党的领导、支撑保障、社会合力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压实中央部门扶贫责任,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建强贫困村党组织,培养锻炼过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做好脱贫攻坚风险防范工作,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加强支撑保障方面,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实施人才和科技扶贫计划。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做好军队帮扶工作,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把握好基本原则,坚持脱贫攻坚目标标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两个确保”,在工作进度上既不层层加码,也不消极拖延。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拔高标准、吊高胃口。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深入而细致的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走“大水漫灌”的老路,必须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坚持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未来两年的脱贫攻坚应对扶贫领域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脱贫攻坚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用心、用力、用情开展工作。


四、2020 年后中国扶贫前景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到 2020 年,中国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绝对贫困,这必定会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但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贫困做斗争的事业终结。由于农村贫困人口生计的脆弱性、兜底保障的有限覆盖率以及贫困线的可能的变动性,2020 年现有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终结。随着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原发性绝对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阶段。(李小云和许汉译,2008)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治理阶段,这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议题。

2020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扶贫工作。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扶贫开发,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理论和国际发展实践表明,任何社会,即使是发达国家,总会存在一定比例的相对贫困人口。为此,在 2018 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绝对贫困虽消除,但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2020 年后要继续做好减少相对贫困的工作 (刘永富,2018)。扶贫开发,是中国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刘彦随教授课题组经过综合测算后认为,2020 年后仍需要国家减贫政策继续倾斜的县有 716 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阶梯过渡地带和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周扬等,2018) 。再次,从国内外减贫历史看,扶贫工作往往会进入“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循环,就必须始终保持对扶贫工作的重视,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增加工作成本及难度。最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不管采取什么标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都不会小,短期内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通过福利救济兜底解决,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结合,不仅要减贫,而且要通过开发增强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

抓紧研究制定我国 2020 年后扶贫战略。今后三年,国家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应同时研究2020 年后扶贫战略,这既是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的需要,更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和战后扶贫工作无缝衔接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需要,也是在提前 10 年完成联合国 2030 年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全球减贫事业、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进入专题: 新时代   脱贫攻坚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55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扶贫,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