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及发展方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02 次 更新时间:2022-10-14 21:11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  

黄承伟  


深入研究乡村振兴面临的理论前沿问题,准确回答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之问,为全面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意义。文章系统梳理阐述党的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并以此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精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思考、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涵、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乡村振兴的动力论、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国际乡村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演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论纲等分析了共同富裕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化研究的10个理论前沿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理论认识,从10个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高质量实施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关民族复兴大局,事关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事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贡献中国力量。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乡村振兴面临的理论前沿问题,准确回答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之问,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意义。

一、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根本遵循

研究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前沿问题,是指在党的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三农”工作创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形成了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1)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总书记从发展全局的深刻阐述并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2)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总书记从党的形象、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史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兑现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3)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方位,阐述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实现路径,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做好“三农”工作的辩证关系。

(4)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指出不能就乡村谈乡村振兴,而是需要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良性互动,否则乡村振兴目标就无法实现。

(5)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我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从战略上考虑的。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了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的统筹发展路径,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要确保粮食安全。

(6)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乡村治理体系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最根本的特征是健全党政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要把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乡村治理体系一起理解,系统推进。

(7)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什么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指明了方向。

(8)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明确了实现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方向和重点。

以上8个方面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三农”工作理论的创新,既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同时也形成了诸多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了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成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党的领导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3)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4)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首次把“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写入党的文献,这标志着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作用,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径选择。

(5)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时代的发展是科学的、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更替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为共同富裕提供可靠保障。高质量发展要求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只有筑起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上层建筑等因素的作用,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6)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及实践的共同发展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面临实际难题的有效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提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方案。“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立足于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缩小发展差距,能够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始终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二、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二〇五〇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引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的理论前沿问题,认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以党的“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为基础。本文在党的“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框架下,从10个方面分析了共同富裕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化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

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精神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当时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两年多,正纵深推进,此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意味着这两大战略之间必然有交叉、重合,也存在衔接问题。可见,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离不开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交集形成的理论问题,就是乡村振兴需要系统研究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中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脱贫地区而言,脱贫攻坚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精神成果——脱贫攻坚精神,必然会作用于乡村振兴,如何影响以及如何用好脱贫攻坚理论成果、精神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精神,需要回答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如何指导乡村振兴?二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如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新发展?三是脱贫攻坚精神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思考

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是中央在脱贫攻坚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过渡期是为贫困县脱贫摘帽后继续支持的特殊期限,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于过渡期、基于有效衔接的议题存在需要从理论上认识的问题,比如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的转移,有何理论含义?巩固脱贫攻坚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止返贫,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从理论上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从概念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两件事或者两项工作,但其内在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需要均必须一体化推进,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如何一体化推进,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厘清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相关理论认识。防止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比如对易返贫农户要实施常态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要坚持开发式帮扶工作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脱贫地区的产业要技术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版,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要强化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扶贫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其次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主要的理论问题包括:如何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如何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如何平稳有序做好各级扶贫办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如何压实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等等,看似实践问题,实则是为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议题。从理论基础视角,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学(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地理学(区域、系统)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社会学(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管理学(组织、管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理论,构成了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的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本质出发揭示城乡分化的根源,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产业理论、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产业理论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厘清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理论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论,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指引。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以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结合的思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本质揭示了城乡分化的根源,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关系演进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乡村发展相关的理论既是乡村振兴理论的基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再比如,地理学主要从空间和系统的角度来理解乡村振兴,认为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系统下的有机体,城乡分异是乡村地域系统与外界发展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在空间结构和制度供给创新下实现城乡系统内部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乡村地理学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论、后生产主义/多功能理论等,这些理论形成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赋权理论等,管理学中的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社会质量理论等,都已经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前沿问题的研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涵

这一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如何用理论思维认识乡村振兴,凝聚参与乡村振兴共识。主要的议题,一是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推进?——就是要全面、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国际逻辑。二是怎样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从理论上理解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为什么是三个现代化?各自有哪些重点,相互之间有何逻辑关联等等,都是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问题。三是乡村振兴重点干什么?——就是要从理论上明确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及其内在逻辑,奠定政策设计和落地见效的基础。比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首要任务,需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衔接机理是什么?如何在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进中衔接、嵌入?等等。四是如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是从依照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观念转变、实现相关机制政策衔接、创新工作方式以及确保工作机制和队伍转型。

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一方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首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既要防止返贫、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乡村振兴,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解和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是需要深刻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比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具体体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防止返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比如要用底线思维,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方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全面振兴乡村,为推进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奠定基础。二是从理论上认识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面临理论层面的挑战,提高运用理论思维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防止返贫就是要用发展的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精准思维;就是要采取战略与战术有机结合的措施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系统认识有效衔接需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的精神,需要建立统筹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工作体系衔接、发展规划衔接、政策举措衔接、考核机制衔接等的理论话语。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度看,主要是要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防止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需要统筹起来,需要相应的思想的认识,这个思想的认识就构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从理论认识上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构建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理论体系,为持续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奠定理论基础。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新的发展阶段都是三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概念。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内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的国家战略,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期,但都是统一在共同富裕的框架下推进的。脱贫攻坚结束,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脱贫的标准不断提高,防止返贫就成为长期的战略问题。防止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及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难点和重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共同富裕,因此,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底线任务。从政治上看,乡村振兴实际关系到“四个自信”的支撑,关系到中国为全球乡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关系到继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乡村振兴的动力论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动力论,就是政府、市场、社会要联动,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要互动。这一理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运用,就是把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从理论上就是要构建乡村振兴动力理论。乡村振兴的动力具有多重来源,比如政府、市场、社会,也来源于中央的专项支持、各行各业的支持、全社会力量的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期间始终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要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培育增强脱贫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激发和培育脱贫群众、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需要在广大乡村培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乡村振兴动力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三农”工作机构和“三农”工作队伍的能力和作风建设,实际上明确了“三农”工作机构及其干部队伍,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高与低取决于其能力和作风建设,这就需要从理论上研究“三农”工作领域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有怎样的特殊性、规律性,只有在弄清楚这些基本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乡村振兴队伍的能力作风建设问题。总之,乡村振兴动力论是一个系统,内在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需要从理论上深化认识。

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

根据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都和乡村全面振兴密切相关,存在丰富、多维的理论逻辑。深化研究、正确理解这些理论逻辑,是更加有效理解、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从城乡融合发展看,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中央反复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城乡融合内涵、城乡融合模式、城乡融合测度等内容,对城乡融合问题做出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都停留在一般问题、个案研究上,进一步深化研究空间很大,比如既有研究重点谈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对于发展落后山区能否和怎样实现城乡融合,仍然是一个在理论上有争议、在实践中有困难的重要课题,需要加强研究的针对性、精准度。从产业融合发展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中存在诸多理论难题需要破解。

国际乡村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演进

中国的乡村振兴是全球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村振兴必然体现出中国特色,也必然有与国际乡村发展在理论上开展对话的必要,国际乡村发展理论的战略演进也就成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全球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有需要遵循的共同规律。从发达国家,如德国,其乡村振兴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全面振兴,但乡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很快。再如英国,在推动乡村振兴目前已经以数据为主要的驱动力来推动全国乡村的建设,在数据乡村的建设上、在数据乡村的道路发展上,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还有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乡村发展同样存在普遍性规律,比如人口的迁移、空虚化、老龄化等都是韩国、日本特别是日本面临的突出难题,在解决过程中有很多经验、也有不少教训。梳理国际上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乡村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演进,并和我国的乡村振兴开展对话,无疑十分必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面临的相关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论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出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个“之路”实际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如何去解读?怎么去阐释?七个“之路”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如何形成乡村发展理论的中国体系,以更好阐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三、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以上10个问题,是根据脱贫攻坚完成后、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呈现各种问题,基于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归纳形成的,是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主要前沿问题,而这些问题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理论认识,需要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下各方面但不限于这些方面,决定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的理论逻辑来研究乡村振兴的理论

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工作的历史逻辑,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历史逻辑的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就“三农”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解决了工作层面的理论问题。但是,总体上看,党的百年“三农”工作,理论演进的背景、影响因素、来源、构成、时代价值、指导意义、历史评价等还缺少全面、深入、系统、权威的研究,尚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样的基础条件、总体考虑是什么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但是,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理论考虑,比如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要提出乡村振兴,而不是提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为什么乡村振兴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理论上如何认识?准确理解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背景,无疑是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三农”理论的新发展

这与第一个方面有一定关联,不同的是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对已经过去的百年历史的总结,而本研究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就是在新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党的新时代“三农”理论如何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的乡村振兴是全球乡村发展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14亿中国人谋幸福,还把全球人类发展也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宗旨使命必然要求党在领导中国“三农”工作实践的同时,需要探索并总结出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更有效的发展智慧,为人类更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可供全球发展借鉴参考的中国智慧。

乡村振兴与“两个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实际上也就是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如何以此为框架和指引,深化乡村振兴和“两个大局”之间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网络化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与国家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那么,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如何确定、怎样呈现?国家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这些必然联系,都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本文关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是从两者关系总体上、从理论体系构建上,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上怎么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怎么看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怎么看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等等,都有许多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中国乡村振兴与全球乡村发展理论对话

中国乡村振兴和全球乡村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全球乡村发展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呈现中国在乡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案、模式的普遍性,就必然需要和全球乡村发展开展对话。实践经验的借鉴是技术层面的具体活动,如果没有思想、价值观上的共识,那么技术层面的努力就难以持续。

中国乡村振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乡村振兴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中国数亿农民实现更好发展、共同富裕问题。在此历史进程中,基于几千年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村价值必然呈现多种新形态,成为人类生存、人类生活的文明新形态。如此人类文明传承的形态,乡村振兴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许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国家性质国情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差异决定了国家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但是领导国家发展的政党或组织都有领导促进乡村更好发展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探索,由此实现理论上的发展,实践上的创新,都有助于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2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