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关系处于一个非常微妙和关键的时刻。如何正确判断美国的对华战略意图就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论调认为,美国政府各界,特别是两党,对华战略已经形成了竞争、施压、对抗的共识。一时间,中国学界与战略界内,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强硬化乃至中美开启“新冷战”的论调陡然上升。其中,对共识的描述重复颇多,对现实政策的分析和趋势研判却甚少。可以说,目前国内围绕美国对华战略存在过度的消极估计,这不利于我们对外部形势的理性判断,也直接影响我们对内推进改革的信心。应该说,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美国内部在对中国的抱怨和批评上的确形成了共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应简单地基于美国对华态度共识的形成就推论出其对华战略和政策已经成型。
总体看来,受各层次内部因素影响,美国内部对华强硬的态度比较一致,但具体战略路线模糊,具体政策共识根本没有,策略组合未定。考虑到美国内部政治极化、分裂化的趋势,两党博弈,利益集团斗争的升级等因素,美国对华战略的真正确立仍至少需要讨论2-3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关于如何对华竞争、如何与华对抗、如何对华施压,美国内部仍存在较大分歧。具体表现如下:
01
对中国的批评在两党间达成态度上共识,但与战略共识的达成仍有较大距离。自奥巴马时期开始,美国政界与学界不断就现有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激烈辩论与反思。直至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家防务战略报告》,预示美国对华战略定位正式确立。但是,直至目前,虽然大多数美国战略家对华带有情绪化判断,并同意现有的美国对华政策应该有所调整,但对于具体如何调整又缺乏广泛共识。换句话说,当前的对华共识存在仍停留在浅层,并未指向具体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落实。
02
当前美国内部的对华战略讨论存在较大分歧,主要体现为两党矛盾。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为释放出美国对华政策趋强的强烈信号,但是,也体现出了其缺乏整体性、一贯性的特征。并且,当前美国国内的建制派人士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有较大不满,一方面肯定了特朗普对华政策趋强的方向,另一方面否定了特朗普对华政策体现的孤立主义、民族主义色彩,指责其策略的武断和粗糙。当前,美国对华政策讨论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两党矛盾,在美国两党分裂化、极端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两党关于对华政策的分歧也在扩大。共和党以特朗普为核心强调对华直接采取极限施压政策,而民主党则强调回归美国擅长的制度主义和联盟体系,以组合性、精细化手段对华施加压力。两党的战略设想存在较大差别,导致美国对华政策缺乏完整思路和政策框架。并且,特朗普政府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讨论也仍有较大分歧。
比如,在贸易政策问题上,特朗普本人强调贸易赤字与关税手段,而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则强调知识产权问题和贸易规则问题。而财政部长姆钦与其相比则显示出更加温和的政策取向;而纳瓦罗为代表的极端强硬派希望直接遏制中国崛起。因此,无论是两党还是特朗普政府内部,围绕“如何对华竞争”的讨论将持续,并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
03
第三,特朗普对华政策因民主党势力的回归将得到纠偏,回归制度性手段。如前所述,两党在对华竞争策略选择上的分歧明显,民主党因趋向于选择制度性、规范性和盟友手段而与特朗普政府的路线差异越来越大。2018年的中期选举体现出美国政治中的“蓝色浪潮”,民主党势力的回归将平衡特朗普政府中的现实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色彩,从而对特朗普“极限施压”的对华政策形成修正。如果民主党人在两党斗争中获得优势,并在2020年赢得大选,虽然美国政界对华心态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美国对华竞争的策略和手段将有较大调整。同时,民主党的上台将可能带来对华决策圈人事重组。当前,白宫对华决策圈基本是由对华超级鹰派组成,如果建制派政客重新获得进入白宫的机会,部分知华派甚至友华派人士也可能重新获得政策影响力。可以初步判断,在对华制约问题上,美国政府有可能回归到巩固与盟友的关系等传统维度,并更多的采取制度性工具对华施压。
因此,在美国对华战略尚未真正成型时,中国不应该高估美国伤害中国的能力,并对中美关系的前景过度悲观,而是应该看到中美关系中的风险仍是可管控的,中美关系的发展仍是有塑造的可能的。
如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错误估计,过分强调美国两党对华的强硬态度共识,会导致中美间战略误判加深,将中美关系提前带入敌意的恶性循环。稳定的中美关系仍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让中美关系的矛盾全面暴露,甚至进入对抗性格局中,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中国应该注意平衡如下两方面:一方面,争取与知华派、友华派的合作,共同平衡对华极端鹰派势力的扩张。另一反面,主动化解美国对华态度中的误解,不放弃中美高层对话及战略互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