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到十九大的这五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理念倡议,搭建了一整套组织机制架构,丰富完善了对外战略布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攻克领土主权争端难题,创新元首外交等形式,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与布局,呈现出大国风格和大国气派,并因此产生三大历史性成就,为中国从地区性大国迈向全球性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中国崛起的时空特殊性决定了一些结构性难题不可能轻易化解,一些新生的问题还在不断衍生。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设定了更高目标任务,有待中国国际战略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 键 词:十八大 十九大 国际战略 思想 布局
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布局新时期中国的大战略①,到十九大启动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征程,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国际战略思想与战略布局不仅跃然纸上,而且正全面指导中国新的国际战略实践;不仅已产生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战略成果,而且必将继续引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本文拟结合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中国的国际战略实践,全面梳理和总结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布局,以期从一个截面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新时代中国大战略的理解。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大体从以下六个方面思考和谋划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
(一)提出了一系列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创新性的国际战略思想、理念、理论、倡议,从而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展开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领导人都曾提出并形成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而指导各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实践。如毛泽东的“一边倒”“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划分”等战略思想;邓小平“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等形势判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当头,不扛旗”“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战略思想;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论述及“重要战略机遇期”等战略思想;胡锦涛关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战略思想,等等。上述战略思想虽各具特色且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却也都贯穿着若干共同的思想理念,包括始终从国际大势和国际格局高度判断中国的战略环境,始终从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角度塑造中国的战略环境,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始终强调不结盟、不称霸,始终大力拓展国际统一战线和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思考和谋划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时,继承了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伟大成果,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有益养分,借鉴国外战略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将之与新时期中国的时空定位、国际角色、战略目标相结合,更加注重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系统联动及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中国气象和世界影响的国际战略新思想。
其中最具特色和引领性的思想是“合作共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础,后者则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愿景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强调和平发展,倡导“和合”理念,对“共赢”思想虽有提及,却鲜有系统性的阐发。正式将“合作共赢”纳入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理念,始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这一思想的源头,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2012年7月7日在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开幕致辞中被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一段话:
“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各国必须坚持以合作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携手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②
合作共赢思想之所以一经提出即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是因为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对立和价值观念分歧,尤其是西方战略界一再渲染的“文明冲突”,以更加宽广包容的胸怀看待世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战略自信。此后,合作共赢几乎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各个方面的最重要思想指引和核心理念,比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所确立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的也是合作共赢思想。
如果说合作共赢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思想起点,那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追求的最终目标,二者互为支撑,实为一个体系的双核。从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大场合反复提及这一重要思想,从“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到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到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再到“中拉命运共同体”,及至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公开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重要演讲,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进联合国决议。④至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最响亮的口号和最鲜明的符号,成为中国对未来国际秩序的一种期许。在十九大报告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中国首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做了全面阐述。
在由合作共赢理念达致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之间,中国奉行的战略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阶段性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于“和平发展道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强调中国“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同时,基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中外互动的新发展,对新时代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包括:
“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⑤这里强调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并非想当然,而是有条件的,即,既要科学把握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世界机遇与中国机遇的相互转换。
习近平还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⑥这里强调的是不能为了和平发展而和平发展,而要始终把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后,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⑦这里强调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一厢情愿的事,而是需要各国心心相印、遥相呼应,走共同和平发展之路,否则“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的国际大战略,论述更全面,内涵更丰富,意义更重大,因而也更加落地生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经过过去五年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其内涵给予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表述,由过去单纯讲“合作共赢”,变成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其中相互尊重是前提、公平正义是核心、合作共赢是目标,由此,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体,成为中国新时代国际战略可以为之努力的阶段性目标。
由此,“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位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合作共赢是思想基础,和平发展是战略选择,新型国际关系是阶段性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终极追求,四者环环相扣、互为联系,体现的是中国特色,表达的是时代精神,传递的是世界意义。
在这一思想体系之下,十八大以来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国际战略思想、理念,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思想,“正确义利观”引领下的发展中国家外交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安全观等等。由此,中国特色的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等各自渐趋成型,且彼此联动、相辅相成,成为既系统全面又深入具体的思想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在推动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提供了顶层的思想指引。
(二)在完善优化既有机制基础上,搭建了一整套新的组织、机构,从而为统筹协调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实践提供了组织、体制、机制上的保障。体制机制、组织机构是确保顶层思想设计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关键。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央自上而下完善并创设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内的多个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党的大政方针和改革方案在务实高效前提下得到全面落实。国际战略层面,中国对外面临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内面对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现有组织机构已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相应地,一系列新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挑起了中国国际战略实践的大梁。
一是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主要职责和功能就是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整合对内对外两个事务,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可以更好适应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
二是成立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网络强国。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⑧当今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6家,中国占4家。新设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成立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结束了“九龙治海海不治”的局面。过去,包括海军、海洋局、农业部、海警等17个部门都有管理海洋的职能,被称为“九龙治海”。当前我国的海洋维权斗争如此复杂,需要成立中央级的机构来统筹协调。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的中心工作就是统筹指导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小组成立之后,我国海洋维权工作与以前相比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风格和面貌,例如在东海建立了防空识别区,在钓鱼岛海域巡航实现了常态化,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等,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四是成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为总抓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力度、广度深化军队改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军队实现历史性变革。
五是成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领导小组,打造服务于中国新时代国际战略的智力平台。2015年底,国家首批入围的25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正式公布,其中包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10家部委级智库,以及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内的15家专门智库,其最终目的,是将散落在政府、企业、高校乃至民间的智库进行有效整合,人员重组,目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造50~100家国家级的高端智库,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亟需的智力产品,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的智力需求。
(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国际战略布局,从而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管总的有二:一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二是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点。这两条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色。前者意味着中国摒弃过时的结盟外交尤其是军事同盟做法,奉行“结伴不结盟”外交理念;后者意味着中国着意管控矛盾分歧、聚焦寻求共同利益,强调“对话不对抗”。在这之下,中国新时代国际战略布局大体形成了五大支点。
一是逐渐形成了大国与周边“双重点”的布局。中国外交素有“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提法,但“关键”和“首要”哪个更重要,往往莫衷一是,在外交实践中事实上长期以大国外交为重点,甚至以“重中之重”的说法描述中美关系的特殊重要性。十八大以来,这一局面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随着东海、南海、台海局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周边外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中国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全面分析周边形势、谋划周边战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以及俄罗斯“南下”、印度“东进”、澳大利亚“北上”、日本“西出”,大国力量已然全面辐射到中国周边,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已然高度重叠在一起,如何从周边外交角度思考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思考及应对中国大国外交中的周边因素,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必须系统谋划的全新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大国与周边的平衡,更加注重从中美邻、中俄邻、中欧邻等三边关系视角分析和看待形势。同时,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强调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意味着对各大国关系各有不同内涵。
二是逐渐形成了对非洲与拉美国家的“两翼齐飞”。中国的亚非拉外交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根基,如何使中非、中拉关系升级换代,在新时代找准新定位、确定新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否行稳致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显加大对非、对拉外交的重视和投入,并从战略高度给予全面谋划。2013年南非举办金砖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利用访问南非的契机,与14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实现会晤;无独有偶,在同年随后的拉美之行中,习近平主席又与加勒比海地区的8位国家领导人实现会晤并于次年与拉美12国领导人集体会晤。这三次会谈奠定了新时代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层面的外交思想,即确定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作为指导中非、中拉外交的总指针。所谓正确的义利观,即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和国际道义、国际责任之间的平衡,既以现实利益为基础推动与各国关系的发展,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的新责任与新担当,在这一总指针之下,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状况,做到义和利的动态平衡。具体到中非关系,要努力做到“真、实、亲、诚”;对中拉关系,则提出“1+3+6”的合作框架和“3×3”的合作模式。
三是逐渐实现了以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统领多边外交。APEC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新时代中国的多边外交风生水起,亮点频频。其他如亚信峰会、上合峰会、博鳌论坛、香山论坛等等,中国对多边外交的积极投入和热情参与,可谓力度空前。这既同中国日益走进国际舞台中心的国际地位有关,也源于中国新时代的国际观、世界观和秩序观。经过过去几年的实践摸索,中国逐渐找准了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这根主线,以此将形形色色、看似杂乱的多边外交统领起来,使其形散实不散,共同服务于中国外交大局和总目标,一下子就使新时代中国的多边外交生动起来。而在美欧等传统西方力量对全球治理意愿下降、投入不足,世界各国又期待通过全球治理治乱维稳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大对全球和区域治理的投入可谓恰逢其时、事半功倍,达到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四是逐渐将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补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历来重视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也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真正将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提升到中国国际战略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始自十八大。从定位看,人文交流逐渐同经贸互利、战略合作一起,鼎足而三,共同支撑起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总体框架;从实践看,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首次将政府引领与民间参与联接在一起,将文化、教育、体育、艺术、卫生、青年、妇女、地方等领域的力量统合起来,形成服务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生力量和源头活水,使其成为政治、经济、安全关系的有益补充,也使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布局更工整。
五是军事外交与军事斗争相得益彰,共同推进。军队的使命就是准备打仗,时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建设的核心要旨和应有之义。但在和平年代,如何在准备军事斗争的同时搞好军事外交也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解放思想,更需要战略自信。应该说,新时代中国的战略布局较好地实现了二者间的平衡,即一方面,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军事斗争准备更加扎实充分,另一方面,军事外交活动也空前活跃。即以中美两军关系为例,从军队院校互访到联合军演,从两军对话到国防热线,两军交往的频度、广度、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对军事互信建设和战略关系稳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四)以“一带一路”为抓手,联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盘活总体战略布局,塑造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球大布局。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既有上述“五位一体”的新布局,也有“一带一路”为抓手的新重点,前者是目,后者是纲,纲举目张,从而使静态的战略布局得以动态的展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方式,将总体战略布局具体化、实践化,从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亲自提出来的,堪称中国新时代国际战略思想和布局的神来之笔。“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四方面重大现实意义:一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的国内发展大局。由于“一带一路”,先前不具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的西部经济带被迅速带动起来,西安、乌鲁木齐等传统内陆城市摇身一变而成对外开放城市或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整个西部地带顿时活跃起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由此使西部经济带同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并立,共同发展;二是践行新时代周边外交新理念。通过“一带一路”体现“亲诚惠容”,用互联互通的新方式使中国崛起的效应惠及周边国家,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使世界上邻国最多、最复杂的中国周边环境总体趋于平稳;三是体现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在逆全球化、反自由贸易、民粹主义泛滥的当下,传统西方大国要么躲进小楼成一统,要么谋求自私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时间世界发展迷失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适时提出,中国不仅为全球及时提供公共产品,而且通过联通的方式聚拢人心,再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展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全球近百个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将其同自身发展战略进行对接,正是借此重获方向感的正常选择。因此,十九大报告以“国际合作新平台”和“共同发展新动力”来定位“一带一路”,⑨可谓恰如其分;四是着眼勾画面向未来的全球布局。“一带一路”从最初的倡议变成如今的蓝图,越来越具有某种大战略的轮廓。特朗普的前白宫特别顾问班农近期反复提及,中国的“一带一路”糅合了麦金德的“欧亚大陆中心论”和马汉的“海权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⑩此种说法虽言过其实,带有强烈的臆断色彩,但客观上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渐趋深入落实、推广,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的全球大战略布局已经隐隐然浮现在眼前。如果说世界大国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布局的话,“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最具这种特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连接起中国和世界,践行中国和平发展思想,打造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全球的大布局,契合了中国倚陆抱海的地理环境和特征,符合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的方略。
(五)直面争议、坚定维权、有序推进,稳妥处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主权领土争端,在捍卫主权领土完整的同时,维护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总体和平与整体稳定。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敢于直面同相关国家的领土主权争端,也更加坚定地维护主权领土完整。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势变迁,相关国家罔顾同中国达成的战略共识或默契,往往借地利之便,将中国的善意转化为捞取实利的机遇,结果,共同开发变成单方面开发,搁置争议也被置之脑后、束之高阁。2009年以前,虽然相关国家间存在摩擦,矛盾却总体保持可控。但从2009年起,南海问题开始步步升级,如任其发展不予应对或反制,则对中国捍卫正当权益构成严峻挑战。对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意志更坚定、立场更坚决、行动更果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1)王毅外长在多个场合强调,“维护自身领土主权,防止正当权益受到蚕食,天经地义,理所当然”;(12)“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13)在围绕南海问题尤其是“南海仲裁案”的外交斗争中,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称仲裁结果“不过是一张废纸”。(14)上述表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表达了新时期中国对捍卫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在外交实践层面,中国顶住压力、以我为主,划设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实现了钓鱼岛巡航常态化,积极推进了南海岛礁建设,挫败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图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反复强调,“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努力,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15)在处理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把握节奏和分寸,讲求有理有利有节,也因此在捍卫主权领土权益的斗争中保持了同相关国家关系的总体稳定。
(六)不拘形式、不落俗套,创造性地展开多形式外交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推进打开新局面、带来新气象。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开创了“点穴式访问”(韩国)、“总部式访问”(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一对多会晤”(同非洲14国领导人、拉美12国领导人会晤)等多种外交形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收到良好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中美之间的元首外交。习近平同奥巴马之间,2013年的“庄园会晤”,2014年的“瀛台夜话”,2015年的“白宫秋叙”,2016年的“西湖长谈”,都是创新形式的经典。这种形式创新延续到同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之间,那就是著名的“海湖庄园会晤”。通过这些形式创新,两国元首可以暂时撇开繁文缛节,深度沟通彼此关切,达到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探讨合作的效果。以习特“海湖庄园会晤”为例,两国元首之间不仅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且搭建了外交安全、全面经济、社会与人文、执法与网络安全等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不仅使中美关系迅速回归正轨,而且有助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其后,通过精心安排十九大后特朗普首次对华国事访问,上述成果得到进一步夯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主席在与特朗普总统北京会晤时表示,要“继续发挥元首外交对两国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
上述六个方面,从思想理念到组织架构,从全面布局到抓重点破难点,再到创新形式最大效率发挥元首外交的引领性作用,一套适应中国大国身份、着眼中国强国地位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布局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心中有底,胸中有数。
好的思想引领和顶层设计,加之完整的布局和重点的落实,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概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至少取得了以下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中俄关系进入历史最高水平,中欧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非、中拉关系进入黄金发展期,中国同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关系总体良好,由此,中国首次形成“背北面南、坐西向东”的地缘战略态势,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漫长的封建中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主要安全威胁多来自西线、北线,中国为此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源,并使得长时期以来无暇或无力应对来自东线、南线的海上安全挑战,导致矛盾累积叠加、问题日积月累,形成安全困境。“背北面南、坐西向东”局面的形成,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国际战略直面来自东海、南海、台海的压力,解决海上的争端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同东盟多数国家关系总体良好,这也为日后妥善处理相关领土主权争端奠定了基础。
第二,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南海岛礁工程,历史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利益空间和战略空间;中国同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博弈渐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相持,这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意义,在于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和“五通”的形式将自身利益同他国利益连接在一起,形成利益攸关方和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的精神指引下使自身利益得到延伸,这既不同于传统大国以坚船利炮为自己利益开道,也不是将自身意愿强加给别国,而是在共商共建原则下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南海岛礁建设的历史意义,则在于中国在自身主权范围内脚踏实地地修建基础设施、改善守护条件,使中国第一次能够真正地依靠自身实力捍卫南海主权,在南海真正站稳脚跟,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同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陆海联接”,为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迈进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博弈,近处看,源自2012年以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中国周边的全面实施,由此给中国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引发中国的强力反弹,致使中美亚太如何共处成为重大战略性课题;远处看,则可溯源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周边地带影响力的逐渐式微,以及西方列强在该区域影响力的全面提升。从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得对关岛的占领和对菲律宾的控制,到二战期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继续扩展影响力,再到战后美国拼凑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抗“红色中国”,过去百年,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实际上后来居上,在西洋太平洋地区处于主导地位。相应地,中国影响力的重新上升主要是在1990年代以后。但是,历史轮回,风云变幻,中国通过自身超高速的和平崛起,自然而然地重获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影响力,这是大势所趋。而美国则自认为是“亚太国家”,不甘近百年的主导权易手,因此合纵连横,极力维护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的“印太”新战略,提法或概念虽有不同,但在抗衡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方面则是异曲同工、别无二致。中国在周边地带的经济、文化优势同美国的军事、同盟优势百年来首次在亚太地区全面相持,这一局面虽一时难有根本改观,却是中国通过软硬实力的提升和战略策略的运用打拼出来的结局,因此而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
第三,通过积极参与、运筹多边外交,参与、引领全球和区域治理,提出中国倡议,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责任,做出中国贡献,历史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中国正在实现由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强国的转型,这同样具有历史性意义。
短短五年间缔造出上述历史性成就实属不易。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作为首个13亿人口大国的崛起,作为尚未完全解决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大国的崛起,作为首个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跻身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的崛起,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历史性现象,其所引发的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难想象,其中有些是结构性的,如中美关系的战略竞争性和中日关系的战略对抗性;有些则由来已久难以短期内得到解决,如朝核、南海、台海等问题;有些是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出来的新问题,如海外利益保护、承担新的国际责任等,凡此种种,绝非五年内都能解决或处理。尤其值得警醒的,是中国周边安全日趋复杂严峻,包括中朝关系、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中韩关系也面临新的考验,中国同东北亚朝、日、韩三国关系同时紧张或低迷,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联系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50年朝鲜战争,中国的历史命运两度因半岛局势而改变,今日东北亚的情势会否再度全局性地冲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不引起中国高度重视并必须尽快寻求破解之道。南海问题目前虽相对和缓,但中国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主权领土争端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时有重新炒热的风险;而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愈益公开化、制度化,则为中美在南海地区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埋下了引信。“洞朗事件”的突发则将长期掩盖的中印之间矛盾的复杂性、深刻性、持久性揭示出来,一旦应对不慎将中印关系引向类似中日关系的局面,对中国崛起必定不是福音。这些问题都还未解。
十九大吹响了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号角,如何在巩固既有成果基础上破解尚未破解的难题,直接决定中国的历史命运。十九大之后,特朗普成为第一个来访的外国元首,这意味着中国依然将中美关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紧接着,习近平主席将新时代的首次国事访问选择在越南,并利用岘港 APEC会议期间先后会晤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显示出中国改善同韩日关系的意愿。这些行动显示,十九大后的中国国际战略将在延续此前战略逻辑和既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奋发有为、创新思维,去破解那些更为麻烦的难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必将是克服重重阻力、突破重重难关的过程,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的实践证明,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向前,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注释:
①参见袁鹏:“新时期中国的大战略——对‘十八大’报告的战略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5期,第1~9页。
②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2-07/07/content_2178506.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5日)
③“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5日)
④“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2/11/c-1120448960.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3日)
⑤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48页。
⑥同上书,第249页。
⑦同上书,第249页。
⑧“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五分之一”,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805/c40606-29451289.html.(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3日)
⑨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9页。
⑩Dan Riehl,“Bannon:China Is‘an Enemy of Incalculable Power,Not a Strategic Partner and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at’”,http://www.breitbart.com/radio/2017/11/07/bannon-china-is-an-enemy-of-incalculable-power-not-a-strategic-partner-and-we-have-to-under-stand-that/(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0日)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0日)
(12)“王毅:中方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正当权益天经地义”,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917/c1011-27597113.html.(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0日)
(13)“外长王毅:领土主权,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http://www.81.cn/jmywyl/2014-03/08/content-5801203.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0日)
(14)“戴秉国:南海仲裁结果将是一张废纸”,http://www.sohu.com/a/101703229_119745。(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3日)
(15)“习近平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4/28/c_1118761158.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