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明:关系理性:一种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视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63 次 更新时间:2018-08-13 15:55

进入专题: 关系理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陈丽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动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涉及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

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创新,为我们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一、关系理性视角下的概念创新: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系理性是一个哲学范畴,即从本体论到关系论,并将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有机结合。所谓关系理性,是一种立足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主体间关系来理解人的理性形态,它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主体间关系确立为人的生存发展的尺度和根据。也就是说,关系理性关注的重点不是“我是谁”或者“你是谁”的问题,而是“我”和“你”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在交互关系中重新认识“我”和“你”。关系理性既是对抽象个体主义的主观理性的扬弃,又是对抽象共同体主义的客观理性的扬弃,是在现代社会、现代性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实现的理性形态的升华。

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变化,代表的是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突破了本体论,更多关注“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关系,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即是一种关系理性的理解视角,是一种超越实体又避免虚无的思维取向。从“共同体”的关系理性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不再拘囿于“中华民族是什么”,而是将重点放在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关系上,既避免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之争,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二、关系理性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解读

从关系理性的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其内涵主要关乎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从关系内容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关系具体表现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历史上的我国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分布上交错混居、文化上兼收兼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格局,为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民族作为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已经日益表现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关系。

其次,从关系性质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中华民族成为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原则。

再者,从关系层次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涉及的不仅是内部关系,而且包括外部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对内有重要意义,更要将其放在世界范畴来审视。从关系理性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民族共同体是共存共荣共赢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既从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特殊的地位。

三、关系理性视角下的民族工作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英国社会学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曾这样富有诗意地描述道:“‘共同体’ 意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同样,“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结果,即并不仅仅要求个体或者各个民族被动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是一种主观理性的主动选择,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和长效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关系理性的视角提出的民族工作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基于个体、民族片面认知上的“主观主义”,如自由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是正确认识个体、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机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有助于协调内部关系、增强内部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关系理性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要将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各族人民的主动性,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种基于关系理性上的主动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不仅要反对个体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还要避免“抽象客观主义”,尤其要避免用共同体利益“绑架”个体利益。只有使共同体主义成为一种有温度的集体主义,才会成为每个个体的主动选择,使人心向往之。关系理性还要求从“互依性”的角度来理解个体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排斥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支配。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处理好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问题,扶贫优惠政策要精准灵活和与时俱进,并将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结合起来。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过分关注“中华民族”是谁,而应关注“共同体”的关系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激发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部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2)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关系理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60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民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