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成立的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就如何开展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外部世界,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大,中国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范围愈加广泛,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全面和理性。“中国离不开世界”成了我们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此相适应,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和进步繁荣,是当今世界最可贵的历史现象。中国道路和中国体制独一无二的示范效应,成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新的最大贡献。“世界离不开中国”不仅成了国际社会的新共识,而且也成了当今时代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力量持续发生有利于世界多格化进程、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变化,中国的国际处境也进一步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中国对联合国维和事业的贡献,总体上已经接近于美国。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彰显。中华民族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于全面复兴伟大目标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接近于世界舞台中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得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走向中国”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中国“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同步”,就是这一科学论断的集中反映。
“两个走向”与“两个同步”,科学地揭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实质,也指明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发展方向。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利益相通、命运悠关、休戚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进程,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国际社会全面适应中国崛起,接受中国的独特作用和影响紧密相关的。可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良好互动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大国外交通常是指综合国力较为强大,对地区和国际事务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所开展的外交活动。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旧时代,在弱国无外交的旧世界格局中,中国是没有大国外交可言的。因而,我们从不称我国的对外活动为大国外交。使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概念,始于2014年召开的中国外事工作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我们的对外工作,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概念,从此出现在中国国际政治语汇之中,从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高频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和目标,我的理解,就是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倡导和推动共同发展;在谋求自身安全的同时;倡导和推动共同安全;在谋求自身进步的同时,倡导和推动共同进步。归根到底,是要使全面崛起和复兴的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但中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一个长期带有发展中国家显著特征的新兴大国,因此,中国不同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任何其他大国。“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维护自身发展与安全利益,谋求本国进步与繁荣,绝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对外扩张,永远不会搞强权政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我国倡导和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一面鲜艳旗帜,成为我们动员世界各国摈弃冷战思维与零和游戏,通过合作发展走向互利共赢的响亮口号。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共同体”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经论述过人、社会或国家的“共同体”问题。马克思分析德国社会现实、揭示资本主义弊端并憧憬人类社会未来时,也反复使用过“共同体”的概念。世界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之后,“共同体”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因而也广为人知。大家所熟知的欧盟,前身就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家间组织“欧洲共同体”。目前世界上还有不少区域性组织,是以“共同体”来命名的,譬如在非洲,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共同体;在拉丁美洲,有安第斯共同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等。我们所熟知东南亚联盟,也就是东盟,实际上也是一个以构建“共同体”为目标的区域性组织。2003年10月召开的东盟峰会,决定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2008年生效的东盟宪章第10条包含了“强化东盟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其中第13条进一步规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进程”。目前,东盟领导机构除东盟峰会和东盟协调理事会外,还有一个重要机制,这就是东盟共同体理事会。该理事会内部又包括三个分委员会,即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理事会、东盟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理事会。
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世界风云,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国际关系领域积累的理论成果,于2013年3月访问俄罗斯期间,首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为当今世界陷入迷茫的国际关系,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指明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他那卓而不群的世界观、文明观紧密相关的,是以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国际关系基本特点的新认识新思考为哲学基础的。他认为并多次提出,人类社会虽然存在多种发展路径,各个国家往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整体。人类文明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矛盾,常常出现对立和冲突,但本质上是彼此牵连、无法割舍和互通互鉴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早就建立起相互依存、彼此借重的密切联系,早就成为同一个地球村的村民,早就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命运共同体。
其次,我们要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政治文明中汲取养份和精华的。从古代先哲孔子的“天下大同”,到宋代文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共和先驱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到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好理念是一脉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上述所有思想主张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最后,我还想指出的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他所提出并阐明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合作观紧密相联,构成了完整的外交政策体系。这些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共同体”理论根本无法比拟的。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也就在这里。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今世界格局、全球治理态势、国际关系走向、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所有重大问题,做过许许多多深刻的分析和论述。去年10月他在党的十九大上所做的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做了更为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估,并就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基本主张、政策目标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多次讲过,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此次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因此,报告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直接联系在一起,明确宣布中国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遵循、实践这些新的原则和主张。
第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我们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对我党立党宗旨和崇高目标所做的最精准的完整表述,也是对我党不变初心与历史使命所做的最富时代感的科学界定。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习总书记对中国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定位做了新的表述: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和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新的提法,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我党认识和处理国际事务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特别是报告中关于新型国际关系基本内涵的论述,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对于国与国关系的崭新诉求,可以说令国际社会耳目一新。
第四,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愿景和最高境界。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具有不稳定、不确定两大特点,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但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段精辟论述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想与现实相互关系等问题的新认识新思考,同时也向全世界昭示了我们党关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基本意愿与核心主张。报告中首次阐明的“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新理念,将我们所主张的“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化,意义极为重大而深远。
第五,关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全球化发展方向。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主张国与国之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主张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在这些主张中,关于国与国“交往新路”和关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有感而发,颇有新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第六,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现路径。报告中首次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三个超越”,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众所周知,早在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就已经就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平等性、互鉴性做过精彩论述。此次提出“三个超越”,为国际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破解“文明冲突”的历史迷思,规划并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第七,关于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和政策目标。报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同时首次申明: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于大国关系,报告提出新目标是协调合作、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对于全球治理,报告表示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对于“一带一路”,报告称之为“国际合作”,确认其目的是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与实现路径
(一)大国关系。由于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等多方面原因,大国和大国之间的关系,始终在国际关系中占有突出位置,有时甚至是牵动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多年来中国一直重视发展与世界上各个大国的关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大国关系仍然被视为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不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发达国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事关两国利益,也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努力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超越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铁律,即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举行“庄园会晤”。习近平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界定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2014年7月,中美经济与战略安全对话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到会祝贺并提出新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进互信,把握方向,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当年11月两国元首在北京举行“瀛台夜话”时,习近平敦促美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于概念,而应有具体行动。2015年9月,习近平正式访美,他强调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的战略抉择,双方要正确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要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
2017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今年4月,习近平再次访问美国,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举行会晤。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7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闭幕后会见了特朗普。习近平指出中美双方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相互尊重、互利互惠,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11月8日,特朗普访问了中国。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仍,将沿着新的轨道继续发展。
当然,由于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原因,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中国既要在事关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对美保持足够压力,又要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继续与美国保持沟通协调,开展对话与合作。近日,由于美国贸然发动贸易战,中美两国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中方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付出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和考验。但目前看,双方还是可以通过对话谈判,通过平等协商,找到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办法和出路的。当然,对于特朗普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对于美国不遗余力维护其霸权地位的意图和野心,我们也不能低估。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很有影响力的大国,又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两国拥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俄方建议,中俄之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余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受了双方各自国内形势变化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十分频繁。2013年习近平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绝非偶然,而是出于战略考虑。双方确认,中俄关系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全面扩大务实合作,深化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全面激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中国推动中俄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这一年,普京来上海参加中国主办的亚信峰会,习近平专程赴索契参加俄罗斯承办的冬奥会开幕式。这两个非同寻常的举动,充分展示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5年,习近平和普京分别参加了对方举办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且均派本国军人参加了对方的阅兵式,给国际社会以强烈震动。
目前,中俄两国已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文件;签署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共同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在能源、金融、大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议会、军队、政党、智库、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之间,始终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共同推动区域安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方面,双方有着巨大的合作潜能。今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俄罗斯进入普京2.0时代的第二阶段。维护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并不断发展,依然是两国领导人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国家集群。中欧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中欧双方建立起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涵盖各个领域。2013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发表。中方强调,中国与欧盟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欧洲。中欧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就共同建设“四大伙伴关系”,即和平伙伴关系、增长伙伴关系、改革伙伴关系、文明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欧盟内部问题愈发严重,但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立场一如既往。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始终将欧洲发展视为多极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利益深度交融,“四大伙伴关系”在凝聚双方共识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在当前欧盟依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疑虑增多、对我国在16+1框架下强化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颇有微词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沟通对话,增信释疑。同时还要利用欧盟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不满,争取与欧盟建立事实上的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国际统一战线。
(二)周边外交。除了高度重视大国关系外,长期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故有“周边是首要”一说,因为这对中国巩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周边环境,进一步维护和延长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中国周边环境极为复杂,因而我国高度重视周边问题,一直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繁荣发展之基。这里,我只讲几点情况。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中国不仅将中俄关系作为周边外交中的重点方向,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周边地区其他所有国家的工作力度。我们在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的基础上,又提出“亲、诚、惠、容”新理念。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周边事务中的具体体现,周边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地位因而也就越来越突出。在东北亚地区,2014年夏季,习近平专程访问了韩国和蒙古,为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格局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努力。中俄蒙三国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形成,开创了我国领导人周边外交的新模式。
中亚是古丝绸之路途经地,中亚人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亚又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对冲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中亚,不断密切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人文交流,不断拉紧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利益纽带。如今的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中亚国家成了我们共同打击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可靠伙伴。
东南亚是亚太地区极具发展活力、但矛盾和问题也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东盟是该地区最大的和较为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20多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东盟10+1、东盟10+3以及东亚峰会等多种机制与平台,全面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成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习近平主席访问了半数以上的东盟国家,亲自为营造睦邻友好周边环境,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书写大文章。中国为推动双方关系发展而提出的“2+7合作框架”,即以深化战略互信和聚集经济发展两点共识为基础,推进政治、安全、经贸、金融、互联互通、海上、人文七个领域合作的大思路,受到东盟国家的普遍支持和响应。
南亚地区包括哪些国家,从事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说法。我们这里所说的南亚,是指加入南亚联盟的8个国家,即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阿富汗。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与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成功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与印度却因边界纠纷发生大规模战争。领土争议成了长期困扰中印关系的重大障碍。受中印关系影响,中国与不丹的领土问题也没有解决,两国至今没有建交。目前,我国与南亚地区5个国家拥有共同边界,最长的是中印边界,超过2千公里,最短的是中阿边界,不到100公里。
据统计,南亚8国当前人口总共约18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1/4。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极为复杂。印度是接近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突出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政局动荡,是世界公认的恐怖主义策源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同时又属于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的44国之列。
南亚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历史文化底蕴五光十色,相互关系性质和对外政策取向相去甚远。妥善处理我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努力开创南亚外交新局面,不仅是营造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环境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南亚外交表现出很强的开拓性和进取性,同时也更具开放性与合作性。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但中印关系微妙、复杂。习近平2014年成功访印,推动印度总理随后成功访华,双方共同为两国未来战略合作做出新规划,并在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问题上形成共识。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并在金砖合作机制下与中方开展多领域合作,就是明证。2015年4月,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进一步巩固了中巴传统友谊,提升了双方互利合作水平,同时也强化了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的共同意志和决心。
从政治和安全角度看,我国与南亚国家各国建立了不同形式和内涵的伙伴关系,战略互信度持续提升,与印巴两国在上合组织内的合作不断推进,与印度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合作亦呈现良好前景。从经贸关系与务实合作角度看,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已由2007年的5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300亿多美元。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投资,存量迅速增长,去年已超过100亿美元。此外,南亚地区还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方完成的工程合同额已超过2000多亿美元。
我们推进南亚外交,困难与机遇同时存在,成就与问题相辅相成。观察南亚事务,开展南亚外交,既要看到各国发展迟滞,充满矛盾与冲突,各种利益关系犬牙交错的一面,也要看到该地区发展潜力很大,对华合作需求度高,机遇和可能不断增加的一面。在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动、地缘战略格局不断重组、利益互求与互斥两种趋向同时存在的情势下,我国的南亚外交应有更大建树和作为。
(三)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个包罗万的概念,涉及到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安全、法治乃至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反复深入地论述过全球治理问题。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他的带领下,曾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问题,专门进行过集体学习。足见习总书记对一问题是何等重视!
关于当前全球治理态势以及我国的参与方式,习总书记曾经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久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便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变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参与全球治理,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增强在国际上说话的实力和能力。习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显著提高了我们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全球治理涉及未来的世界格局,涉及未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此,习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实质上讲的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合一性问题。如何从我国的实力地位和实际需要出发,积极而富有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治理,关键在于提高我们的参与能力,即规划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实事求是地说,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我们这个正在和平崛起、处于将强未强历史节点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全面参与并在某些方面引领全球治理,毕竟是个全新的事业。
在全球治理层面,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全球治理平台和国际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新兴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上升。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中,发展中大国争取自身权益和代表性的愿望不断增强,话语权也在上升。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均衡,推动国际体系加强变革趋势。这种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构成较强的制约,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同时也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创新,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提供了更多机遇与可能。中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的新型合作平台。近两年来,中国发起创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同时创建了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等新的国际金融组织,弥补了国际上现有金融合作机制严重不足的短板。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相关联系、彼此促进、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越是成果显著,我们参与并在某些领域引领全球治理,就越有战略底气,越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就越能理好地接近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目标。
五、“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中国与欧亚各国可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他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在中央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要通过“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重点在于“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这“五通”,就是要积极利用双边与多边两类合作机制,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为了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资金需求,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广泛支持。2016年1月,亚投行正式开始运营,其成员国由最初的57个,增加到目前的86个,估计很快超过90个。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支持,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去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了此次盛会。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签署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文件,取得270多项重要成果。如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已不仅是最初设想的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不仅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战线,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合作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最大规模的全球行动,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开辟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创世之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深入、持久、平稳地向前推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四年多来,特别是北京高峰论坛后的一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果,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认同和认可度越来越高。支持、赞赏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区域组织和国际机构越来越多。这一点已经被大量数据和事实所证明,这里无须赘言。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决定、影响和左右的。要全面履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华民族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要持之以恒地在全球范围内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一带一路”这一“世纪倡议”由良好的愿景变成美好的现实,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四个“不断优化”。
第一,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对外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一带一路”不仅成了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高频词,同时也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常用语。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自身工作的某种不足和不难理解的外部原因,“一带一路”被曲解、误读和有意歪曲的问题仍很突出。我们要通过媒体宣传和人与人当面交流相辅相成,“走出去”与“请进来”共同研讨、相互结合等多种方式,继续加大“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一带一路”外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使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真正认识并能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意在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真谛和要义。
第二,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政策沟通。任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安全密切相关。我们与任何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都会涉及双方的利益格局和利害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国家主权与尊严。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任何项目的推介、启动和运行,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政策沟通。这种政策沟通应当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的。不仅涉及具体项目和工程,而且要涉及发展理念和思路;不仅涉及一个国家,有时还要涉及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不仅要做政府和政治家的工作,同时还必须做地方政要、民间机构和NGO组织的工作。
第三,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各种实践创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中国提出并全力推动的,但却是以相关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大力支持为其主要实现方式的。这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的同时,经贸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人文合作、安全合作、生态合作齐头并进的宏大事业,是人类社会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大投入,共谋发展的新生事物,是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循环往复而没有止境的史诗般的历史过程。要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实践中的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与合作方式创新。
第四,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经验总结和推广。“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顺应历史大势力与时代诉求而展开的长期行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性与长期性,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伙伴和整个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共同期待和要求。我们不但要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业绩和成果,还要注意总结“一带一路”建设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要特别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益经验的推广和复制,以便将更多的国家和伙伴吸引到“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大事业中来。
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未来前景
未来若干年内,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遭遇困难和风险更多、压力和挑战更大的一个时期。西方国家仍有可能加大遏制中国崛起的力度,周边地区某些国家对华政策中的两面性可能进一步上升,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可能持续紧张,周边形势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今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就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政策所阐述的深刻思想和各项政策主张,不仅将指引中国未来数十年的自身发展进程,同时也会整个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调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在讲话中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砥励奋进的壮丽史诗,得出了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科学论断,国际社会为之折服!
当前,反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单边主义与民粹主义相互叠加。世界格局变革中的不可测因素愈发突出。在世界开放还是封闭、人类进步还是倒退这一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当今世界大势的精准判断,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强调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才是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携手共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规划了新的蓝图!
当前,“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也迈向了新的历史节点。在“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历史方位,以创造性思维和战略性视角全面规划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新关系,重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性择决,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应对时代呼唤而做出的历史性回应。
当前,美国正在成为全球稳定的破坏者和国际秩序的挑战者。特朗普总统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理念和政策,使后冷战时代的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经济霸权与军事冒险相辅相成的美式霸权,具备了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互为表里的新形态。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包括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都受到了肆无忌惮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与国际社会谋求均衡、稳定、协调的大国关系与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因为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特朗普而蒙上巨大阴影!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推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带动国际格局有序变革的意义和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倍加彰显。有鉴于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积极谋划,努力在如下四个方面“持续推进”。
第一,持续推进互联互通,开辟和打造区域性、全球性联动发展的新路径。我们所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各国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中国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连接、密切依存进而又高度统一的大市场,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货物、人员以及资金、技术的自由流通创造条件,这本身就是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当前反一体化、反区域化和反全球化逆流浊浪翻腾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健康平稳地向前推进,本身就是在开辟区域性全球性联动发展的新道路。
第二,持续推进包容合作,构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对话平台与伙伴关系网。倡议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发展、为人类共同进步做出的独特贡献,其实现必须以异常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前提,这种交流与合作首先是双边的,同时也必须有多边的加以配合和补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涉及政治、经贸、金融、科技、人文、安全、生态、海关、标准等所有领域,因而需要搭建形式灵活多样的对话机制与交流平台。在高度重视并使其机制化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发挥G20、APEC、10+1(中国与东盟)、16+1(中国与中东欧)、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合作、中日韩区域合作以及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等各类区域性国际性合作机制与平台的独特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伙伴关系网。
第三,持续推进互利共赢,打造利益深度交融与责任与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全面复兴,但我们奉行的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新型合作观,谋划的是互有所得、互利共赢的大棋局,追求的是命运与共的大目标。因此,在规划和实施“一带一路”项目时,要始终着眼于利益交融、着眼于责任与共、着眼于风险共担、着眼于成果共享,推动形成平等相待、友好协商、共同发展的国与国关系新局面,进而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均衡而普惠、安全合作平等而持久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第四,持续推进优势互补,倡导并践行文明互通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是多元文明共存共荣的联合体,是多种管理模式和多种发展道路相互影响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密切依存,必须也只能通过自然资源互补和发展经验共享来实现。“一带一路”的提出并推进,归根到底,有助于世界各国不同发展路径的沟通与合流,有助于不同文明发展路径的互学与互鉴。借助“一带一路”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国家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永不懈怠的宏伟事业,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相信,不管未来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一定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各种外交资源和手段,不断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的良性互动,一定能够获得更为强劲的动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中国道路的感召力以及中国方案的作用力,一定会持续攀升。中国一定会沿着和平立国、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路向前,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