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闽:十九大引领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9 次 更新时间:2018-02-17 20:59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两岸关系  

周建闽  


一、前言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令两岸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了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内要达成的目标,明确提出新的分步走的方略: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达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报告中把“完成祖国统一”列入中共的三大历史任务,凸显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基本方略的定位,明确了实现国家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位置,预示了两岸统一的最终进程,清楚地揭示了未来30年内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结局。十九大不仅成为两岸关系的历史转折点,更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和对台工作规划了正确方向和道路,指引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二、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大政方针

任何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是建基于正确的战略判断之上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2、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这两个重要战略判断,消除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际大环境纷纭复杂的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假象和误判,可谓披沙拣金,把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重要的战略判断,不但是今后大陆各项工作规划部署的基础,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就清楚表示,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不但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大陆对台政策的主旋律。一段时间以来海内外各种各样“武统”的声浪,就此烟消云散。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基石。她提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其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进入自由贸易大发展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刚从文革时期封闭、僵化体制中苏醒过来的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把握了全球化到来和西方产业转移的时机,邓小平在作出“新的世界大战不会爆发”、“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等重要战略判断后,果断地在全国范围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全新政策,向世界敞开胸怀。在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的思想中,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述。邓小平认为,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快慢,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①。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潮流,抓住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机遇,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正是这个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这个基本思路,中国大陆确立了长达三十余年、延续至今的对台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个大政方针的提出和推行,催化了两岸关系的快速变化发展,是整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奠基石,确保了两岸关系数十年来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与大陆“和平统一”政策的感召下,台湾当局顺应岛内民意及舆论,于1987年11月开放探亲交流,使两岸关系打破过往几十年的冰封状态,进入到两岸人民直接交流和双方经济社会大规模交流交往的阶段。从间接三通到直接三通,从单向往来到双向往来,两岸交流交往之门一旦开启,便再也无法关闭。三十年来,尽管两岸之间的政治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两岸的和平协议至今未能正式展开讨论,各种意识形态摩擦不断,甚至涉及到主权之争的统独斗争十分激烈,但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始终不曾中断。究其原因,就在于开放交流给两岸社会、两岸民众带来巨大利益和福祉。三十年来,两岸人员往来从几近于零起步,到现在累计达1.23亿人次,十分频密;大陆游客和团体成为台湾第一大游客来源,而数以万计的台湾青年和学生来大陆交流、实习,寻找发展机会,在大陆营商设厂的台商及家属更达百万之众。两岸经贸从无到有,三十年来总额高达数万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台湾则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台湾从两岸经贸往来中获得贸易顺差累计达上万亿美元,有力地支撑了台湾的经济发展。

而中国大陆由于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国家在过去的30多年中顺利实现高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贸易国及工业制造国。中国的GDP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4587.58亿圆人民币一路快速增长到目前的80万亿圆,总量增长174.3倍;折合美金达12.3万亿圆,占世界经济总量近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今天“中国制造”已经开始变身为“中国创造”,中国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农业国家升级为工业大国,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和世界创造中心。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不仅实现了邓小平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构想,而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国际上成功开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国模式”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获得全新的诠释和生命力。

在两岸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有交流合作,也有竞争与较量。在这种和平发展的竞争较量过程中,两岸的优势对比发生了巨大反转。台湾的GDP从1990年占大陆的43.8%,到2015年这一比例降为4.6%,落差巨大。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较量说到底是一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较量,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陆在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中已经赢得了胜利。两岸复归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抓住战略机遇,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台湾为小,中国为大。只要中国达成现代化建设目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台湾的出路,就只有回归中国一途;也因此,两岸统一,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而事实上,统一的进程也早已开始,过去三十年两岸交流交往的过程,就是为和平统一积累各方面积极因素和创造条件的过程。十九大报告把完成祖国统一嵌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中,其意义就在于此。

三、在两岸关系上“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台湾问题有着极其复杂历史和现实背景。在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与国共内战和国际冷战背景下,台湾长期以来推行反共教育,冷战思维使岛内充斥着反共、恐共、仇共思潮;“台独”势力又在此基础上从教科书开始洗脑,反共升级为反中,去中国化。在台湾当局长期渲染塑造下,仇中反共成为台湾社会政治正确的标准。即便是在两岸经贸快速发展、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的今天,台湾在政治和安全军事上,仍将大陆视为最大的敌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普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另外一方面,台湾社会自九十年代进入选举社会,一切政党活动围绕选民和选票打转。可以说,民众的认知,民心的向背,将决定未来台湾社会与政治走向。这也为我们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打下了基础。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如何区别对待台湾当局与台湾民众,做好最广大台湾人民的工作,争取台湾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在对台工作中更是如此。如何争取广大台湾民众之心,使之深切认识到其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的真正归宿所在,自觉地将通过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视为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②。这是新时期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主要内容。

如何定义这个“最大公约数”,是“画出最大的同心圆”的基础。所谓公约数,本是数学的概念,指的是几个整数能被整除,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4是8、12与16的最大公约数(百度百科)。将之运用到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域,就是求取最大的政治概念认同。那么,什么是两岸之间最大的政治概念认同?或者什么是两岸之间可以求取的最大共识?在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下,毫无疑问,当前两岸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对和平发展的认同。以这个最大公约数为基准画出的最大同心圆内,包含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和平统一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当前两岸关系上最大的政治同心圆。不断做大这个同心圆,争取更多、更广泛民众的支持舆认同,这就是两岸关系中“最大的政治”,也是我们一切对台政策的目的所在。

由此出发,首先可以看到定义台湾同胞政治身份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这里,习总书记用“两岸同胞”这一概念,作为两岸关系的主体,形成了两岸关系中人民身份的“最大公约数”。也就确立了台湾同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体性身份,他们与大陆同胞共为主体,共同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人,成为两岸关系的主导者。这就给予了台湾同胞最适合自己以及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身份。这个新身份,也赋予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组成部分的光荣与尊严。

这个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定义了两岸“一家人”的身份,理所当然地推导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在最大限度上画出台湾同胞的利益同心圆。

“两岸同胞”这一概念,作为两岸关系主体的最大公约数,也相应承担了发展两岸关系的主体责任,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共同”: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文化与反“台独”的历史责任赋予了两岸同胞,充分发挥了两岸同胞当家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个共同”的要求,是心灵契合式统一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岸同胞的历史责任和现实奋斗目标,确实体现了“最大公约数”的意涵。

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有了这个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才能实现和平发展。由于历史局限和台湾的社会环境及国际因素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当前台湾社会和政治团体、民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为他们“留出一扇门”,保留未来提高认识、重新回到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正确认知的轨道,是十分必要的。“存在决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中共始终认为,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是会随之发生变化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就是这种认知的体现,这也是“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思维的产物。

四、促进融合发展,以我为主推动两岸关系前行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我为主,不等不靠,主动地提出一系列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大政策举措:“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体现了大陆在民进党执政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加速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思维与政策趋向。

积极落实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中的同等待遇,是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上面这些表述中虽然没有提到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个重要概念,但在这些具体政策宣示中,不难发现这个政策理念的精髓所在。由此可知,这是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的具体指向和主要政策内涵。台湾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把握自己的战略机遇,与大陆共促、共保、共享和平发展,“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却没有展开具体论述,更没有如同十八大报告那样,提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的具体规划与安排,如“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等。显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政府上台后,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举措与搞“渐进台独”活动,导致两岸关系面临“严峻复杂”形势的综合考量的结果,体现了他在对台工作中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也显示了习总书记对两岸关系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特征的深刻认识和缜密的思维。

五、台湾的两个选择

当前的台湾,面临两个极其重大的选择:一个是与大陆合作,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走和平发展与共同发展的道路,“共议统一”,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加速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另一条路就是走分裂分离、“一边一国”的“台独”或“独台”的道路。

两种选择决定了两条道路,两种不同的前途命运。

选择“台独”,就是选择战争,必然要受到严厉惩罚,其最终摆脱不了“被统”的命运。“被统”的过程,将是一个物质、生命和精神遭受极大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大陆的既定政策选项。如前所述,大陆长期一贯的对台政策就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十分明晰的。但如果“台独”势力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蓄意冲撞“反分裂国家法”的政策底线,造成“法理台独”的事实,大陆将被迫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严厉行动,对“台独”分子痛加惩处,提前实现统一。

对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台独”势力提出前所未有的严肃警告:“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六个任何”的提法,起源于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其中第二条的第二段:“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里提出的“两个任何”表述,在中共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得以延续,产生了“两个任何”的提法:“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到十七大、十八大时,她又发展为“三个任何”:“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再到此次十九大报告衍变为“六个任何”。可以发现,语气越来越严厉,表述越来越严密,完全封堵了“台独”的发展空间。习近平这段短短141个字反“台独”的表述,受到全场代表4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充分体现了党心、军心、民心所向,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的显现!

“爱之深,责之切”。不可否认,今天“台独”势力的发展壮大,以致高度膨胀到欲行“独立建国”,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与相当部分台湾民众盲目的支持分不开的。民众需要唤醒,人民需要教育,当年日本与德国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粹不等于民意,局部的片面民意不代表真理。如果一味以局部地区民众的愿望、以他们所谓的民主要求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甚至是主权领土的标准,难免会重蹈历史覆辙,使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大声疾呼“台独”的危险,严厉警告主张“台独”的政党与政客,并不是恫吓台湾民众,恰恰是对台湾人民大爱的表现。

两岸关系的前景和台湾的未来,已经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完成国家统一,这是“两个一百年”战略的必然结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六、结语

2017年是两岸交流30年,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正好处于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十九大规划部署了中国大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将在这个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十九大可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又一伟大的转折点。“台独”之路已经彻底被封闭,台湾唯一明智的选择在于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求取两岸认同“最大公约数”,以此为基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共议统一,共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这是一个饱含中华文明基因的新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新中国,是一个全体中国人构成命运共同体的新中国,是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示范、标示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新中国。

两岸统一的曙光已经在中华民族的视野中显现,相信在下一个三十年内,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引和安排部署下,两岸同胞必将能够看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注释:

①庞元正“论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人民日报》1995年1月19日。

②2015-1-31,“习近平: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新华社。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