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三大特点、六大挑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80 次 更新时间:2018-01-07 09:30

进入专题: 新时代   中国经济  

李稻葵 (进入专栏)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这个概念,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本文希望能回答这些问题。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三大特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毫无疑问也是进入到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有什么特点呢?我总结出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1、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2017年北京街头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好像一夜之间遍地都是共享单车,背后是什么?除了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等以外,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想到,它反映的是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非常强,甚至于过剩。事实上中国自行车的生产量占全球至少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

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就是指刨除服务业、金融业等之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

中国总体经济规模 12万亿美元,其中实体经济接近 6万亿美元,比美国高多了。2001年美国实体经济是中国的 3.7倍,日本也比中国高一点。现在几乎颠倒了,中国的实体经济规模是美国的 1.3倍,日本实体经济的规模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一半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事实上“一带一路”这个想法,美国当年的国务卿希拉里早提出来了。但是假如美国人搞一个新丝绸之路他怎么玩呢?肯定给不出产品,给不出水泥、给不出钢铁,肯定到不了哈萨克斯坦修铁路。

他们的办法是我给你点钱,你拿我们的钱买哈佛大学的咨询。美国真正的产品的量远远低于中国,这是咱们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实体量非常大。

中国每个家庭工作很努力,经常周末不休息,晚上还加班加点,但是这个家庭每年至少40%的产品和服务储蓄了,储蓄非常重要,因为储蓄是经济增长之源。

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团队花了13年时间专门研究明朝,后来又研究北宋和清朝整个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 0.3%左右。

当时的储蓄好的年份 3%,经常是负储蓄,因为要打仗、闹饥荒,得把耕牛杀掉,为保命,那叫负储蓄。因为储蓄率低,所以经济增长缓慢。

另一个例子,日本1868年开始搞明治维新,1894年就跟中国打仗了,1895就签订《马关条约》了,把台湾割走了,还要了很多银两。这笔银两相当于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六倍,的的确确对日本当年的工业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日本自己的经济学家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年日本快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扩张。中国不是靠这个,而是靠储蓄。谁在储蓄?当然老百姓在储蓄。江苏一个公交车司机有宝马梦,攒了很多年的钱,拼命的攒钱,最后终于买了一辆宝马,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

还有一帮人贡献了储蓄,就是买房子的。一帮非常勤俭的中国百姓,排长队,等着开盘,他们连盒饭都不舍得吃,就吃方便面,攒了钱买房子,攒钱的过程也是储蓄。

还有谁?股民朋友,虽然不自觉、不情愿,也是储蓄的一个重要贡献者。从本世纪初到现在,股市高高低低,最高的时候到了六千多点,后来跌到一千多点,中间又起来一下,五千多点,现在回到了三千多点。

这17年大概平均每年 3%的回报率,不算高。为什么股市起不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企业不分红,上市公司挣了钱不分红,中国企业的分红率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

上市公司事实上挣了很多钱,用行话说是作为企业未分配利润,还有其他没上市的公司挣了钱也不分配利润,这也是中国经济一个主要储蓄的来源,叫企业储蓄。

还有中国的农民怎么储蓄呢?他们按理说是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能够获得红利的,因为土地涨价。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买房子的房价里面基本上一半是土地的价格以及各种税收。这个土地升值的价格,按照中国目前的或者过去的体制来看,是地方政府转让土地使用的过程中留下的。地方政府修路、盖楼、修高铁,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是土地出让费用,这部分费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兄弟所放弃的。

中国不仅储蓄高,这个储蓄在国内还没有用完。尽管现在中国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非常高,增长速度很快,一般都超过整个 GDP增长速度,尽管很多人批判中国经济投资过度了,但还是没有用完我们的储蓄。怎么办?出国了。

一部分借给我们的穷兄弟们,我们去埃塞俄比亚修铁路,暂时获得他的经营权,这也是整个中国人民的储蓄,是对外的、未来的现金流的索取权。

还有这几年中国的百姓出国旅游,每年 1.2亿人次,多的不得了,接近咱们人口的 1/11了。出国干吗呢?当然喜欢旅游,但是,中国百姓出国有很好的习惯,一到酒店就问人家有没有 WiFi,好不容易出国了可以清闲了,不对,要 WiFi。第二,到了旅游点,赶紧照相,一上车就睡觉,一下车到旅游点就问房价多少,房子如何。去美国加州,不看硅谷了,直接看房子。

所以中国百姓有相当一部分出国去买房子,这个本质上也是中国的储蓄外流,所以中国经济这个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超大型的实体经济的规模,超高的储蓄,而且储蓄过剩。

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累计每年所谓经常账户的顺差之和,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贸易顺差。我们获得了什么呢?美元,就是我们对美国人未来房子、企业及其他金融产品的索取权。

从过去 15年都在不断累计对美国的、对其他国家的索取权,这个累计的额,在过去这 17年达到 2.8万亿美元。这可以买两个澳大利亚的股票市场。英国的股市基本上可以全买下来,美国的股市可以买 1/5。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这也是挑战啊。这笔钱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决策者,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政府,是压力啊。如果管不好,就等于浪费了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

中国一个重要的电器生产商的车间见不到人,无人车间说明中国的资本量现在大幅度上升了,每一个工人的背后跟着机器、跟着设备,跟着他的工具大幅度上升了。

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劳动力只有个位数的增长,而资本存量却是 300%以上的上升,而且银行可以用来贷款的资金量是六倍以上的上升。这说明劳动力贵了,资本不贵了。这就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特点,中国已经不是一个资本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了,相反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

土地价格过去十几年翻了一番,土地价格上去了,资本的相对成本下来了,劳动力的价格上去了,还有环保的成本上去了。京东正在做实验,用无人机送货,再过十几年校园里可能天天飞着无人机,也可能需要规定校园是禁飞区,可以弄一个无人驾驶的小车进到校园送货。

中国现在专利的量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现在获得技术不难了,资本也不短缺了。相反,手握资金找技术、手握技术找市场的日子不好过了。

3、国民需求高端化、多元化

例如现在大城市对月嫂的需求量大增,还有出国购物消费。高端需求国内没有满足,这也是我们经济面临的挑战。

月嫂怎么创造,月嫂服务市场怎么培育好,高端需求怎么满足,从而让经济升级,而不是把他们推给国外,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特点要应对的新挑战。

宝马汽车全球最大市场是中国,中国市场上热卖的车型是中高端车型5系,在美国是低端车型 3系,中国的消费在升级,已经占到了我们 GDP 47%了,每年能够上0.7、0.8个百分点,不能说中国的消费是拖后腿了,消费这几年是拉动增长的,但是我们还没有满足。要想办法让产业升级,把这些不断升级的需求留在国内,让我们的中国经济不断成长。


三大里程碑式的展望

未来怎么样呢?十九大描绘了一幅非常壮观的、非常雄伟的、非常值得期待的蓝图。

第一个节点, 2020年,中国应该能够达到人均 GDP1万美元,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了,并且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了,就是 1.2万美元。

2020年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从过去非常贫瘠、很落后的农村,要转向现代化的比较富裕的新农村。

2020年,还要解决老百姓的一些痛点,例如看病。这个是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收入水平问题,可能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

第二个节点, 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层面上,我们跨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 GDP将达到美国的 50%。

这个意义很重大,一旦达到 50%之后,一般来讲你就毕业了,一般小毛病找不到你了,什么金融危机啊都好办。这是一般的发展规律。中国人口是美国四倍,如果人均是接近美国 50%的话,那总量是美国二倍以上。到 2035年,人均将达到西班牙的水平。

当然国家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有民主、法治,还有百姓的文明程度,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第三个节点, 2050年,中国人均水平将跟法国水平差不多,达到美国的 70%,总量是美国的 2.8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前景。当然 2050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法治、民主、文明、美丽。

2050、2035、2020,这些算法靠谱吗?只要我们头 13年按照 5.5%去增长,然后剩下的再往下 10年 4%,再接下来最后那 10年 3%,按这个增速,一定能够达到刚刚我们说的那几个让我们非常期待的发展美景。


未来六大挑战

习总书记讲的非常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对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地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做出艰苦付出的思想准备,因为我们未来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下面谈谈新的经济发展的一些探讨、一些思路。

1、最重要的一点,要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一来,经济发展将倒退十几年。金融危机到底以什么形式出现呢?我总结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自己没钱,借了很多钱,利率很低。突然有一天借口经济不太靠谱、企业竞争力不太行、政治制度没搞好等,不跟你续约了,甚至要求提前还钱。拉丁美洲反反复复的金融危机都是这么来的。

这种可以称之为国际收支的危机,中国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中国是储蓄大国,我们对外借钱是非常谨慎的。

另一种形式是金融体系自己没搞好,这是需要我们防备的。过分的贷款、过分的投资,产生了一大堆不值钱的金融资产,短期内你买我的、我买你的,觉得还不错。

突然一天,觉得金融资产不靠谱,都去抛售,资产价格下降,很多借钱买资产的公司破产,金融体系开始缩水,一缩水实体经济倒霉。所以金融危机千万要不得。

好在中国对这个问题非常清醒,十九大报告里面专门讲,一定要严防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2017年 7月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是一个词“稳定”。

中国目前的主要金融风险是流动性太大。我们大量的金融资产是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和现金的形式存在,折算成美元有 23万亿美元,而央行手里只有 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有 1/6的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就会出问题。未来十年、二十年,资金跨境流动都需要管理,这条线是不能碰的。

2、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有很多表现,有社会层面的,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有经济层面的,如区域发展不平衡。

北京有现代化的建筑,但是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包围在雾霾之中,全国焦炭生产的 23%在北京方圆 500公里范围之内,这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必须是京津冀一体化。

再例如,比较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是全国省份里面人均 GDP第一,安徽是倒数第六,江苏是安徽省的二倍以上,这两个紧挨着的省相差就这么大,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

不平衡恰恰是增长的潜力,就是让那些短期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起来,事实上安徽省正在崛起。两年前李克强总理把德国的总理默克尔请到了安徽省,就是要给德国的领导人看一看安徽省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就是我们大国发展的潜力,归根结底怎么弥补发展不平衡?经济层面上讲,资源尤其是要素要流动起来,要不然资金带着技术从江苏流到安徽,要不然是人口从安徽逐步逐步地挪到江苏。这是我们大国的优势,虽然是挑战,但也是增长点。

3、未来中国要实现2035、2050的愿景,劳动力的技能一定要提高

现在快递哥的平均收入可能比大学本科毕业的起薪高多了,但我也挺担心他们,因为未来社会、未来的世界的竞争主要是劳动力跟劳动力的竞争,同样的装配线,同样的流程,中国的劳动力能不能干的比意大利强,能不能够让工厂的生产能力留在中国,而不是去意大利或者匈牙利,这是关键。

说到底,劳动力要提高生产效率,你的工作能力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要上去。德国人从来不加班,人家生产的汽车全世界受欢迎,尽管成本高,但是质量好。

我们一定要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表,而不是要对表东南亚,对表越南,对表印度。快递哥这部分人能不能够操纵机器,能不能够适应未来的柔性化生产是关键。

未来的竞争是人跟机器的竞争,会不会出现一个科技陷阱呢?会不会快递哥们被以后的自动送快递的机器和车代替了呢?十年内恐怕很多快递的这种工作就被机器所代替了,怎么办?教育、教育、再教育,培训、培训、再培训。

所以说一定要提升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前景是什么?前景就是提高人与人之间服务的能力。例如心理咨询师未来是大行业。大学生得学点心理学,未来机器代替人以后大部分人都会变成彼此的心理咨询师。

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 42%了,至少数量是很高了,质量也不差了。我们现在的短板是高中阶段教育,现在初中毕业的一大批劳动者收入很高,所以没有耐心读高中。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饭碗很快就会被机器所替代,没有意识到必须学心理学,必须转变工作方式。

政府要给点补贴,提出对应的政策。让市场跟行政、政策手段同时发力,要求他们在学校里多学几年,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里要避免市场过于短期的行为。

4、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到 2035年就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了。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医疗花费在 GDP中的比重达到 18%?这将会给中国经济背上较重的包袱。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家庭养老,否则再过 20年,年轻人会时不时收到家里老人的电话需要回家照顾老人。像我们 60年代出生的人,一年出生三千万。初中毕业能上高中的不多,高中毕业只有大约 2%能上大学。等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一对小夫妻要养四个老人。

所以必须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高效的养老体制,要有制度创新,社会跟家庭、道德跟法律、市场跟行政多管齐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定要有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

5、投资需谨慎

中国经济不仅储蓄高,而且剩余储蓄高,所以必然要走出去投资。但是,投资不仅要能够获得好回报,而且要对世界做出新贡献。“一带一路”就是这么策划的,目的就是用好我们的剩余储蓄,给周边沿线那些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看到希望,让他们跟中国经济一起往上走。所以 2035、2050不仅仅是中国梦,恐怕也是一个世界梦。

需要注意的是,走出去应该,但一定要谨慎,一定不能办傻事,一定不能钱多、人傻,否则被世界笑话。当你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有时候你多给人家钱了,别人反倒瞧不起你,认为你傻、不精明。

6、要建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的舆论,不仅要讲中国的经济故事,更要研究出中国自己的理论。理论上不去,理论讲不圆,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就会永远吃亏。

中国发展起来了,世界不理解,觉得中国人偷跑、抢跑、耍赖了,占了西方人的便宜,特朗普说是非公平贸易。怎么办?需要讲中国的故事。当然,这样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忽悠,所以要有中国的理论,理论上不去、讲不圆,你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永远吃亏。

讲经济学理论最成功的是英国人。 1775年开始搞工业革命,同一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圣经》。

《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是自我平衡的,好得很,只要你搞自由市场经济,人人都受益。因为自由市场经济可以劳动分工的很细,每个人都发挥效率。

亚当·斯密给英国时代创造了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影响了无数人,大家都觉得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的福音。亚当·斯密的继任者,大卫·李嘉图,当了英国的国会议员,后来到大学当教授,也为当时英国的经济摇旗呐喊,自由贸易最好、人人都受益,自由贸易的各国都发挥比较优势。英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在学者那里找到了理论的、思想的根据。

马克思,德国人,研究当时兴起的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生产方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奋斗了几十年,他的结论有鲜明的斗争性、实践性,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他说资本主义的制度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是误导,认为那个制度永远会存在。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制度有它潜在的本质性矛盾,这个理论给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导。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比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高一个层次,这么多年指导了很多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又是英国人,看到了自由市场经济本身的冲突、矛盾,包括 1929年的大萧条,工人大规模失业,有人想买东西,但是工厂又不能开工,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凯恩斯提出政府必须干预,政府发债券,雇工人在地上挖个坑都可以,只要你挖坑就把工人雇了,工人就有钱了,市场就可以运转起来,他在哲学层面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

一战结束时,凯恩斯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经济学思想者,倡导不应该死磕德国,英国跟法国应该给德国留出生路,可惜他们没有听凯恩斯的。英国和法国拼命地挤德国,把德国推向了极权主义的、极端主义独裁的死路。

二战结束前夕的 1944年,凯恩斯带领英国的团队应邀到美国去构想 1945年战后世界的经济大格局。讲的非常好,但是可惜英国已经是明日黄花了,美国是世界霸权。堂堂的凯恩斯说不过美国的国务卿怀特,怀特方案最后被采纳。

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也派了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团队,由财政部长孔祥熙带队,提出了关于战后国际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可惜实力不够,没人听。孔祥熙也国外留学的,对国外的理论、对国际的规矩很熟,还是没用,所以实力跟理论必须匹配。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人。美国非常有意思,建国二百多年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搞贸易保护的,美国内战的结果是,搞贸易保护的北方战胜了支持自由贸易的南方,这是完全背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基本原则的。

很有意思,美国从内战结束以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原则上讲,没有出思想家、经济学的大家,没有思想家为自己辩护。美国人是大陆经济,搞贸易保护,不需要搞自由贸易是说得过去的,但是美国没有出自己的思想家为自己辩护。

直到二战结束,美国要主导国际秩序,蹦出来一位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经济的领军人物,集成的是维也纳奥地利学派,其实也不是美国本土的,哈耶克是他的同事,比他牛,但他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者,作为犹太人非常会辩论、非常会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在美国到处宣传自由市场经济,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合当时美国所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精神,算是成功的,但是应该说不能算原创。

接着,二战之后哈佛大学当时最有名的、最有影响的阿尔文·汉森教授,把凯恩斯主义引到了美国,美国这么强大的经济体还要到英国去学凯恩斯主义,思想还是落后。

他的学生保罗·萨缪尔森跑到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经济系,技术层面非常强大,建立了现代整个经济学的技术体系。严格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技术上的先驱者,并不是思想的领先者。他是把凯恩斯主义跟自由市场经济混在一团,叫古典综合理论。

还有一位是萨缪尔森的侄儿萨默斯,当过美国财政部部长,后来又当过哈佛大学校长,以前是为自由贸易摇旗呐喊,最近一段时间开始转向,说自由贸易对美国不一定是好事。

坦率地说,美国搞经济学的人多,技术完备,非常强大,但是思想层面有点土,重大思想都是来自于欧洲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还有后来的熊彼特等。美国技术层面非常强大,但经济学的思想其实是落后的。

最悲情的故事是日本。日本人将近三十年的经济衰退怎么来的?我认为是经济学没搞好。

日本人非常勤奋,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个汽车、做一个产品,几十年如一日,但经济学不是这么玩的。日本人的缺点是什么呢?一是学外语太慢了、嘴笨,中国人总的来说学外语比日本人快一点。二是思想层面,没有学到西方的精髓,没有创新。

这么多年日本的财政部、央行找不出几个能够跟美国人吵架的,在理论上能够讲得圆的高级学者或者官员。日本财政部里面的博士非常少,这么多年一碰到汇率问题、货币政策问题、具体的体制问题,包括日本特殊体制问题,他们讲不清楚。

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倒霉的是日本,因为日本借了很多钱给东南亚国家,日本非常希望东南亚国家能够缓一口气,然后把这个钱还回来。日本人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钱不够,我们出钱搞一个亚洲货币基金来营救那些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把他们扶起来之后给我还钱,就像美国扶持墨西哥一样。美国人说不行,一定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一步伐行动,日本人什么都不敢讲。

所以,中国未来到2035年、2050年的发展,不光要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要把中国的理论讲出来。为什么我们要市场跟政府同时使劲?过去我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未来为什么要坚持这些经验?为什么今天的美国、欧洲会出问题?要把这个理论上讲清楚,讲不清楚一定会吃亏,这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的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走过了漫长道路。严复第一个翻译《国富论》,是一百多年前。后来王亚南先生翻译了《资本论》,他除了去过日本外没有去过其他国家。再后来孙冶方先生,在苏联留学学的《资本论》,回来倡导要运用价值规律、运用市场规律,要发展经济。

此外,还有开辟了中国现代社会学的潘光旦先生、搞经济学的陈岱孙老先生、中国人口学的奠基者陈达老先生等,大多是南方人,并不是说北方人学不好经济学,而是因为中国很多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从南方开始的,社会学很多的分支、很多社会现象是从南方开始的。

今天,我们遇到了好时代,需要发扬光大中国的现代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我们的使命是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为了迎接 2035年、2050年美好宏图的到来,我们要有使命感,要勇于创新,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时代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69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