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十九大后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06 次 更新时间:2017-11-26 09:13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乡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刘守英 (进入专栏)  


这次《十九大报告》是放在现代化经济体系里讲振兴乡村战略,我看了很有意味,一是乡村现代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里的事;二是目标是乡村,而不是单一的农业。


一、十九大报告农村部分的结构


把报告的乡村部分做一个分解,实际上是三块,这三块加起来构成未来乡村现代化的理念、战略与部署。

第一部分是老话。老话分四块:一个是我们从新中国讲到现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是一直讲的一句话。第二句话也是讲了几十年的,即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的一号文件基本上用这两句话表述。老话里面还有一句话,关于农村制度的,一句话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本经营制度是集体所有、农户承包,这些年的农村方面的文件基本这么表述;一句话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提的,主要是我们现在的土地是有承包期的,这个承包期就是第一轮的时候,当时是15年,第二轮是延长到30年,第三轮到2028年就到期了,农口的人一直讨论这件事怎么办?到一个承包期要讨论一次,这个制度严格来说不是很踏实的,所以当时要求承包关系要稳定。承包关系稳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谁包的地在谁手上,这个地不要再去动了。但是对于长久不变是什么意思?承包关系稳定以后,还要不要有期限?原来15年、30年,接下来还有没有期限?所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都用了这句话,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长久不变的含义。最后一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话尽管还是这么表述,这次也讲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端自己的手上,但是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近年来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的粮食安全是主粮安全,与所有粮食完全自给自足有区别,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尽管还是老话,但是含义是有很大变化的。

第二部分是十八大以来已经明确的一些农村政策,作为政策连续性,这次也写到十九大报告里的。一是未来农村图景是什么样的,这次十九大给了说法。我们原来新农村有十六个字,出现农村刷墙、拆村并村,大家都不满意。后来提美丽乡村。这次提的未来农村图景,一个是未来农村的产业,二是讲生态宜居,三是乡村文明,四是治理,五是生活富裕。这是整个的农村图景和未来第一个一百年就对上了。二是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架构就是三权分置。这句话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十八届五中全会讲得非常明确,整个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提的叫三权分置,原来整个承包制度是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农民承包经营权分开,分成承包权和经营权,承包权是集体组织成员所有,经营权分离到本村或者村外其他种地的人手上,所谓承包地的三权分置。这个已经开始做了,但是做了以后实施情况现在不是很理想,包括制度安排和法律都是需要完善的。三是农业经营制度,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一直提的除了小农户以外,另外是培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这就包括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有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开了公司准入,原来是禁止进入。但是现在设置了门坎,可以进。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五是构建农业产业发展的几大体系,生产、经营、服务、技术。六是讲农村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原来农村产业就是粮食,主要是搞农业,这样从去年一号文件开始,就已经有新的提法,在农村地区除了农业以外,农业和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融合,这是对农村产业状况的表达。

第三块是完全新的提法。十九大报告关于农村的新提法好像是比较多。一是农村部分总的纲目,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是我们历来没有过的。用的不是叫农村,也不是叫农业,叫乡村振兴,而且还是一个战略,这是新的提法。二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也是第一次提的,而且不光是说农业优先发展,还讲农村。三是城乡融合。我们原来的提法从十六大开始提城乡统筹,后来就改成城乡一体化,十八大提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次提的叫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原来农业现代化表述是和其他“四化”同步一起说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次除了前面讲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跟其他三化发展到底什么关系。而且除了讲农业现代化,又把农村现代化加进去了。如果跟前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合起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底是同步还是优先?五是承包期。2028年到期以后的承包期,我们前面一直讲长久不变,长久不变到底多长?在整个学术界争论是非常大的,一个说法是长久不变就是不再有期限了,不再设期限,省的你过一段时间因为到期了又改一次,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将承包期到期以后延长到跟国有土地一样,国有商业用地70年;第三种观点,第二轮是30年,30年再长一点,原来15年到30年翻了一倍,30年再涨20年。但是这次《十九大报告》是这么表述的,第二轮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这个是十九大报告农村政策里热议最多的一句话,为什么长久不变变成了承包期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这个讨论是现在最多的。六是经营制度。我前面讲是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但是十九大又提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就讲中国的小农未来怎样现代化。七是治理体系。农村的治理体系是六个字,一个叫自治,一个叫法治,一个叫德治,这是整个农村治理体系的提法,既兼顾了现在乡村治理的特点,也考虑到未来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但同时也考虑到乡村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乡村就是靠乡村治理,还有很多非正式的制度,这是新的提法。


二、乡村问题成为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这次把乡村提出来?我们原来的整个农村文件基本上是以农业和农民为主基调,这次为什么提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整个乡村基本状况概念叫“衰而未亡”,已经衰败了,但是没有死掉。我们去河北蔚县调查,村里面只有一些老人及养的一些狗,年轻人基本没有了。这是北京房山区黄山店村,还有搞宅基地改革的两个村。一个是泸县,一个是余江的村庄。还有一个西藏林芝的错高古村。不是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整个村庄就是这样的情况。但是还有一些村庄半死不活。

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分析是整个农村人口出村的代际分别。中国农村农一代的时候,基本上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出村,九十年代之前是办乡镇企业。整个中西部地区人口往东部跑,东北基本没怎么动,东部地区就地城市化。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基本往东部跑,跨地区的特别多。跨地区流动以后,现在整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包括六十年代,这些人基本不再跑了,尤其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两拨人不怎么跑了,农一代基本上回村。回村以后做什么?返农。18%左右靠农为生的这拨人基本上是农一代。农一代和农一代之前的农村,那个时候没有凋敝的情况,原因一个是农一代回去,人回去就有人气;第二是农一代的钱基本上回去,模仿他打工的地方盖房子,所以村庄还是兴旺的。但是到了农二代继续还是往外跑,这是70、80、90,迁移率继续上升。另外现在跑出去的主力就是20岁左右,就是80、90,这拨人往外跑,他们的教育程度很高,还有就是挣钱以后不会往村里汇款。现在整个农二代的钱怎么用法?60%的钱是在打工地用掉的,另外还有一部分的钱是跟农一代的钱加起来在县城买房子,不怎么回去盖房子了。所以整个汇款不再回村。这拨人出村不回村还表现为,春节他也回去,但是开着车回到县城住下来,开着车从村里转一圈又走了。所以结论就是村庄制度剧变,这轮村庄破败的原因就是农二代出村不回村。

中央这次提振兴乡村战略,我觉得是冲着乡村去的,原来我们就是农业,一个是粮食安全,另外是农民增收,这是原来整个农业政策的两个总基调。一个是农业,农业的粮食增产减产,另外是农民增收。这次主调落在振兴乡村战略,我觉得是抓的很准的,是战略性问题。就是农二代以后带来的乡村破败。


三、如何振兴乡村


第一,从战略上来讲,这次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战略的高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大的转变。我们原来整个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农业和农村,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但是整个政策的基调,我们基本上主要是围绕农业和农民来的,农业就是为城市提供粮食,为整个社会提供稳定。农民就是收入下来会引起重视,所以农民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这些人出去打工。而农业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增产。但是整个三位一体,我们一直讲三农,实际上对村庄问题是忽略了,村庄到底怎么发展,在整个农村政策里,这块是没有引起太大重视的。所以未来整个中国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在哪里?也就是说,基本趋势的判断,未来农二代继续离村不回村,这个趋势不会改。现在很多人讲农民回乡创业,我们了解的情况,回乡创业不回村,现在整个农民有20%流动是从沿海往内地流动,但主要是流向本省的地区和县一级城市,没有回到村庄的。另外下一个一百年,还有农三代未来基本上跟乡村联系隔绝掉了,农二代不知道地在哪儿的话,农三代根本不知道村在哪儿。

下一步乡村问题会成为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有可能是比农业和农民问题更棘手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我现在最担心的一件事是,就是跟新农村运动一样,又是一大笔钱去砸,去刷墙、修路。我觉得核心研究的一件事是,第一,大部分村的衰败不可逆,这是趋势性的。因为人是要走的,但是这个是渐进长期的过程。第二,重点要研究现在哪些村庄会活,这个可能是乡村振兴非常大的一件事,也是财政和金融口我觉得未来公共政策的重点。现在我们也都是摸情况,确实有一些村庄活下来了,我们要研究一些村庄怎么活。还有很大的问题是可持续的活,我们很多财政政策下去以后,做美丽乡村,尽快很漂亮,历史文化也恢复了,但是人不回,人不回村庄就不可持续。还有是乡村产业长不起来就不可持续,所以一个是怎么活,二是如何可持续的活,我觉得这是整个乡村振兴里面第一件事。现在最怕的是旗号已经打出来了,然后大家一股脑都去做,这是我非常担心的。

第二,城乡融合。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在给成都做城乡统筹规划的时候最早提出的概念,为什么提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跟原来有什么差别?我觉得我们整个十六大以来提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基本上解决的什么问题呢?解决了城市有农村没有的问题,养老、社保、医疗,原来农村完全没有,但是十六大以来,我觉得是做了一些事的,非常重要的是城市有农村也有,农村哪怕低一点但是也有了,这是城乡统筹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做了以后,整个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面临非常大的问题是,城乡统筹,成了是把农村的地统到城市去用,这种城乡统筹的结果是政府力量过强,另外是城乡二元体制不是削弱了,而是强化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我觉的融合是对原来城乡统筹的矫正。

未来面临非常大的一件事,要城乡融合,城乡发展空间要不要平等?我们上一轮城乡统筹基本是城市发展,顺便给你农村一点,但是乡村发展机会却没有,这是很大的问题。两个空间未来发展权利上如果不平等,那乡村衰败肯定进一步是加剧的。

这次城乡融合还是考虑到整个现在城乡关系的重大变化,我们已经从原来的单向城市化开始转向城乡互动,就是土地、资本和人,原来基本往城市跑,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这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在发生变化。也有很多要素在往农村走,但是走的原因在哪儿?非常大的变化是,城市对乡村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现在城里人对乡村的各种需求,包括休闲、旅游开始变化,变化以后带来了整个农业功能开始拓展。所以农业完全不是原来的农业功能,另外就是乡村价值开始上升。所以未来的城乡融合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城乡两个文明未来共存共生。

第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现代化。我觉得这个提法是有公共政策含义的。一、可能写的人觉得农业和农村在产业和产品上有特殊性,资源配置和效率,跟其他产业比有竞争优势。所以在公共政策上有这个提法以后,有理论依据。二、我们从十六大以来,一直在提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公共政策是什么?就是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这个结果就是继续用农业的基础地位这个提法。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很低了。你继续说你是基础地位,说的人也不是太相信了,听的人更不相信了。另外我们加大基础农业财政投入以后的效果、绩效、分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次用优先农业农村发展,这是公共政策的含义,从原来的权宜之计的调整。

另外,原来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这次加了农村现代化。我自己觉得这是理念上的进步,道理是什么?只有农业现代化的话,那基本上是我们原来农业为城市服务理念的延续。实际上是对我们原来单纯的讲农业现代化理念的调整。实际上乡村是农业和农村的有机体,如果农村只讲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是不成立的。

第四,农村的地权和农民的地位。这里面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承包权和经营权,我们原来这套制度安排是把承包经营权给到农户,但是现在2.7亿农民已经离土了,这些进城以后的人已经不再种地了,这些人手上的承包权怎么把经营权分离出来,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考虑的重大制度安排,你继续还拿着承包权,原来的集体组织成员有承包权,但是把经营权分离出去。原来承包权人吃地租,所以经营权和承包权分离这是一件事。二是期限,如果不能从原来有期限的承包期改到无期限,最起码可以做长一点,关于长久不变的政策文件里,最早考虑是写到70年。但是这次改成30年,这个制度到底行不行,我找了一个理由,承包期限的问题核心是制度预期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制度预期从承包期限来讲,最早的提15年,第二轮到30年,这两个加起来是45年时间,45年时间再加2028年再延长30年,相当于是75年时间。从制度稳定性和制度预期来讲,农民是够了。一个制度给了75年,而且现在还种着,以后种的这块地到期了再给我三十年,从制度预期来讲我觉得是够的。

经营制度方面,实际上也是争议非常大的一件事,主要是在小农和大农之间。地方政府包括农业部门,还有学术界,都觉得小农一定要改,适度规模,多种经营主体,但是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这些年尤其是农口推适度规模流转,我们现在整个土地流转已经达到35%,从小农手上流出去。但是流出去以后现在面临的情况是,现在公司搞农业都不挣钱,原因是地租上去了,二是雇佣成本上涨。这些公司规模扩大以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但是土地生产率下降,所以整个公司规模是大了,但是没有利润。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新的经营组织合作社,但是这些合作社的情况是农民合不起来,农民把政府给的补贴,财政给的补贴,成立合作社把钱弄到手,分了就散。还有城市化达到70%的话,中国还有将近4亿的小农,所以这次提小农如果跟现代服务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未来的规模问题,主要是通过服务规模化,还有就是区域规模化种植,另外是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乡村治理。这次提的乡村治理是很大的一件事,原来我们担心乡村治理最后变成集体的回归,但是这次提的我看了以后很满意的。还是在重建乡村秩序和制度,自治就是村民的自我民主。二是法治,和现代国家对接了。最后是德治,就要中国传统村庄的道德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

本文源自村庄与城市微信公众号



进入 刘守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乡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94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