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唐:民粹主义的前世今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18 次 更新时间:2017-08-09 13:41

进入专题: 民粹主义  

吴兴唐  

文章载于《当代世界》2017年第7期

吴兴唐: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英国公投脱欧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民粹主义浪潮”。现代民粹主义的崛起给世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涉及各大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涉及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命运如何发展等重大课题。

民粹主义是一个含糊和宽泛的概念,包含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各种流派、不同的治国执政理念,有其不同的产生根源。如今,又演变为一些政党的政纲和一些国家的执政理念。因而需要全方位地对民粹主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民粹主义的起源


民粹主义作为思潮、理论和社会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罗斯。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发展,但小生产仍占优势。一些要求革命的知识分子,以“人民的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身穿农民服装,到农民中间去宣传他们的革命思想,企图发动农民起来推翻沙皇统治。他们认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而不是无产阶级,只有发动农民组织“村社”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群氓”只能追随英雄人物。他们主张采用个人恐怖手段取得政权。“民粹派”在当时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们的理论观点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最终,“民粹派”在遭受沙皇政府镇压后,蜕化为富农利益的代表,同沙皇政府妥协。

后来,列宁曾数次撰文揭露了“民粹派”作为“人民之友“的伪装,从思想理论上深刻地批判了民粹主义的世界观、政治纲领、经济观点和斗争策略。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俄国的民粹主义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而当时在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民粹主义的影响微乎其微,流行的思潮是带有某些民粹主义色彩的无政府主义。一个典型例子是巴枯宁。巴枯宁最早是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后来在德、英、法、意等国进行社会活动,成为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观点被称为“巴枯宁主义”。“巴枯宁主义”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陷于破产的小私有者的恐慌心理和流氓无产者的思想意识。

民粹主义演进到现在,又带上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时代烙印。

现代民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三反”: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民粹主义者利用“信息化”,用网络直接影响民众,促进了自身兴起。但应看到,民粹主义提出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确系现实问题,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精英集团”组成的西方传统政党,以“政治正确”自居,热衷于政治斗争和党派斗争,全然不顾民众的死活。民粹主义的出现,使西方国家的政党格局发生变化,应引起传统政党的反思,正视现实问题,调整其战略和政策。


现代民粹主义与全球化


民粹主义以反全球化为旗帜。他们把经济危机、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层收入下降、难民潮发生等问题全部归咎于全球化。因此准确认识全球化就十分必要。

(一)对全球化正能量和负影响的评判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顺应了时代之潮流。经济全球化在最近20年内,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10年,推动了全球科技和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不仅发达国家得利,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例如,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也是在这个时期。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性就是自私和贪婪,全球化所获得的成果和财富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及发达国家内部的少数人手中,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社会分化。加之大搞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同时,发达国家将某些产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赚取高额利润差。讽刺的是,有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却反而把本国的就业问题归咎于发展中国家“抢了饭碗”。

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出现负面影响是由于西方推行“新自由主义”在作怪。不能否定全球化,但同时也要正视出现的问题,促进全球化实现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使各国人民共享全球化的成果。现代民粹主义指出全球化产生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但由此而全盘否定全球化是错误的。

当前世界各国也在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化进程,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不公正和不平等进行了制约,并提出了使全球化朝健康和公正方向发展的方案。中国参与G20即为明证。

(二)现代民粹主义风潮同反全球化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原则区别。两者从思潮上来说有相似点,但在目标上是有区别的。

反全球化运动是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而生成的,被认为是“新社会运动”,所谓“新社会运动”就是不同于传统的劳工运动和先进政党领导的群众运动。这种“新社会运动”最早和最典型的是20世纪中期发生在西欧的学生运动。

1999年12月美国西雅图风暴拉开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之后,反全球化运动成为新兴的国际抗议示威运动,斗争矛头指向推进全球化或地区一体化的大型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性会议。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发生的针对八国首脑会议的抗议活动,将反全球化运动推向高潮。7月20日,八国首脑会议开幕当天,12万示威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三天内,示威活动毁坏汽车83辆、打劫商店41家、银行34家。

热那亚高潮之后,反全球化运动进入低潮,内部发生分化。主要分为激进派和改良派。改良派主张“非暴力”,参加社会论坛讨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全球化综合症”的病因,表示要“为全球社会正义、经济公平、民主、消除外债等目标而奋斗”。改良派占了优势。

反全球化运动反对精英政治,对议会政治、政府机构、政治家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产生种种问题,存在“民主赤字”现象,而这既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存在于国际层面。反全球化运动议题还包含失业、人权、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争取和平等,要求全球公正和民主参与。这些同现代民粹主义有相同和相似点。

但现代民粹主义同反全球化运动有很大区别。反全球化运动参与者有左翼、右翼、民主运动、社会运动、妇女运动、和平运动的各派各系,但左翼力量占优势。而民粹主义虽然也有左翼参与,但右翼甚至极右势力占有优势。特别是欧洲一些民粹主义政党,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对外来移民采取排斥和仇视的态度,反对社会多元化,反对多元文化,反对欧洲一体化,鼓吹极端民族主义。


现代民粹主义和国际秩序


现代国际秩序是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主体,同时还有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IMF)。战后设置的国际机制机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保障,是同世界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

现代的国际秩序存在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可持续等缺陷。当前,中国和美国对待现代国际秩序的态度截然不同,也代表了世界各国对国际秩序的两派观点。中国作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创建者、贡献者,主张的是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而美国则一直寻求成为国际秩序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对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就要全盘否定。

特朗普上台后,从反全球化出发,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机构设置,特别是对WTO采取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其实际目的是为保证“美国优先”,实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开道。

同时,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兴起还考验着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并不是“政治全球化”,而是人类面临共同的经济与生态等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协调合作进行治理。

西方政界和学者追求让“全球治理”朝“改治全球化”和“西方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民粹主义则打击了全球治理的发展。

但中国提出的全球经济治理,以和平、开放、公正、合作和共赢、共享为目标,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中国的主张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



    进入专题: 民粹主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4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