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 李昕:金融危机20年后东亚经济

——评AMRO《2017年度东亚经济展望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3 次 更新时间:2017-05-26 08:18

进入专题: 东亚经济   《2017年度东亚经济展望报告》  

卢锋 (进入专栏)   李昕  

20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发展以至于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演变,都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东亚国家在防控金融风险与有效应对区域外危机冲击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直接成果之一是“东盟与中日韩(10+3)”积极寻求建立新区域性合作机制,推动清迈协议与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机制应运而生,并设立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AMRO宏观经济监测团队在与各成员进行广泛双边磋商与调研的基础上,最近推出首份10+3区域经济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的年度旗舰报告,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1、AMRO旗舰报告的意义

AMRO于2011年4月在新加坡成立,是10+3成员共同设立的区域内经济监测机构,定位于加强东亚区域金融安全网并促进东亚国家整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10+3深化财金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AMRO于2016年2月19日正式升格为国际组织。其主要职责包括对区域宏观经济进行监测、评估并向成员报告其宏观经济和财金领域状况,分析区域内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并协助成员国制定应对风险的政策建议,为多边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提供研究支持,被评论人士看作是“亚洲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对应部门。AMRO现任主任为原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副司长常军红博士。

AMRO日前发布的2017年东亚经济展望(ASEAN+3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2017)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AMRO升格为正式国际组织后推出的首份对东亚区域经济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的年度旗舰报告。该报告主要通过AMRO宏观经济监测团队调查研究并与成员进行广泛双边磋商而成。旨在全面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演变前景进行分析展望。《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东盟10+3成员国宏观经济展望与挑战。第二部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20年进行专题研究。

今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周年,以过去20年亚洲区域经济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发展作为AMRO首份旗舰报告的主题正当其时并具有特殊意义。总结应对危机以及20年后危机时期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各成员实现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推进必要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实现宏观金融稳定的目标,对加强域内各成员政策协调以及网上有效应对危机机制也具有积极意义。在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政策倾向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困扰的环境下,《报告》发布显示东亚区域财金与经济合作活跃推进并释放正能量。


2、《报告》对东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观点

《报告》对当前10+3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定量模拟主要经济体对区域经济的溢出影响,提出区域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和挑战。

《报告》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虽有所增加,然而美国经济企稳增长与全球经济2017年适度复苏,有望对东亚经济带来正向溢出效应。2016年10+3经济整体有望实现5.3%增速,伴随宏观经济韧性(resilience)有所提高。预计2017与2018年,在控制通胀条件下,区域经济有望维持在5.2%和5.1%的较高增速。其中,中国与日本经济增长平稳,韩国经济应对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能力有所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则继续较快增长。

未来区域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主要国家政策不确定风险,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削弱本地区出口前景,全球流动性紧缩导致各成员政策空间缩窄,平衡国内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变得愈加困难等。域内各成员应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促进各成员政策机构协调。除短期通胀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外,10+3都不同程度面临长期结构性矛盾,需加快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能力。

就中国经济及其对区域其他经济影响而言,《报告》通过构建全球经济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对域内成员经济体影响较日本更加显著,与美国比较对域内成员经济体影响更加持久。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有助于促进区域总需求并持续推动域内经济增长。展望未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持续产能调整、遏制债务上涨以及维护金融稳定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3、从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中学习成长

1997年金融风暴给东亚一些国家以至区域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促使域内成员经济体从危机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必要而痛苦的调整过程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过去20年基本事实显示,亚洲经济并未像一些评论人士预言得那样会一蹶不振和长期低迷,而是在比总体预期较短时期内走出危机阴影,并在21世纪初年中国经济超预期增长带动下迎来新一轮开放景气成长。即便在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与全球经济大幅减速环境下,亚洲经济仍然表现出较为有力的增长韧性。AMRO《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10+3整体GDP增速为5.3%,显著高于全球3.1%增速;其中六个国家实现6%以上较高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

亚洲金融危机彰显加深区域内国家宏观经济协调与金融合作对持续经济增长与有效化解危机的重要意义,促成了2000年清迈计划、2010年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生效、2011年设立AMRO并于2016年升格为国际组织。危机后域内成员实施多方面经济结构与政策改革调整,如改革汇率制度、整顿企业和金融部门、构建稳健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等等,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经济应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外部危机冲击的能力。目前10+3成员已初步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各经济体宏观政策协调和财金合作意愿和能力加强,有助于区域经济持续稳健增长。


4、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特殊地位

报告对观察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丰富信息。首先,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与重要投资国,中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域内国家应对外部冲击的稳定锚,有助于这些国家经济提升韧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东盟10国对美国货物出口占其货物出口总额19.46%,对中国货物出口占比仅为2.53%。到2015年东盟10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已提升至12.2%,对美出口占比则降为11%,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国。《报告》提供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东盟成员国的旅游人数超过3200万人次,占区内外国游客数量的比重从2009年的7.8%上涨至2016年的20.6%。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也大幅提高: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FDI)流量从2003年1.2亿美元升至2015年146亿美元,占中国对亚洲及全球OFDI流量比重从2003年7.9%和4.2%分别上升至2015年13.5%和10%。

其次,中国是推动10+3区域生产链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区域乃至全球制造产业转移与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随着中国要素成本持续上涨,近年来域内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承接着来自中国各类制造产业。数据显示,越南、柬埔寨国家主要以承接中国纺织业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Made in Vietnam”、“Made in Cambodia” 近年来开始在北美发达国家市场取代早先“Made in China”在成衣市场的地位。泰国、马来西亚凭借其IT产业发展历史积累而主要承接中国各类设备制造业。中国既作为一般元零件供应国为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电子产品与纺织品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又作为韩国、日本等域内发达工业化国家重要元零件进口需求国,组装加工生产机械、专用和通用设备制成品,并最终出口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区域生产链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关键地位,《报告》有关中国和东盟国家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数据,对观察上述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和态势提供了丰富信息。

最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为东盟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带来新契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瓶颈。“坐着高铁去东盟”有望连接中国与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拉西亚、新加坡等7个陆地相连的东盟国家铁路交通网络,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此外,中国还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计划共同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签署“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大力推动教育等文化交流合作,并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未来随着亚洲债券市场建立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中国与区域成员合作领域将不断拓宽,对区域金融稳定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将进一步彰显。AMRO在这一进程有望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本文作者卢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作者李昕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进入 卢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东亚经济   《2017年度东亚经济展望报告》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47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文经济学会,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