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原 ■ 刘 兵
□我熟悉的一位“乔粉”——她正憋着要买新的iPad呢——听说我打算“批判”乔布斯,忍不住劝阻说:人家人都死了,中国人说“人死为大”,就别批了吧?我说不行,一个人物的历史功过,不能因为他死了就只许隐恶扬善,要这样的话所有死去的人物都不能批判了,世界上也没有历史罪人了。
我的所谓“批判”,其实只是看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对他顶礼膜拜尽情歌颂,感到这其中有认识上的误区,打算指出来而已。
我听到的对乔布斯的颂歌,基本上是两种旋律。一种可以用奥巴马的话作为代表:乔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另一种是“中国版”的旋律:感叹中国为何出不了乔布斯,急着要想办法在中国培育出自己的乔布斯。
这两种旋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假定——乔布斯是一个伟人、一个成功者、一个历史功臣。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在这里我先要声明,我对于乔布斯个人私德方面的瑕疵没有兴趣,也不打算去批判他这方面的问题。
■当下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对乔布斯的评价,几乎是一面倒的。基本上都是把他作为一个成功者。要说成功,在利用新技术使生活变得更加现代化、在现代化中运营资本及获得超额利润、在激烈的生产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造出原来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新需求、以及在使一种高科技新产品成为消费时尚方面,他确实是独占鳌头的。但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和这些消费的合理性了。
乔布斯的成功,与我们当下大力鼓吹赞颂的“创新”密切相关,他亦是这方面成功的突出代表。在当下由于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制约,原有的现代化发现遇到了瓶颈。于是人们便祭起“创新”这面大旗。然而,这却并不能解决原有的制约因素,而且恰恰是更加剧了问题。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往往是在创造出原来并不存在的、非生活所必需的需求,所以对环境、资源方面原有的问题只能更为加剧。另一方面,这种创新又只是对少数更为富有的人才具有更大的收益。
□我认为乔布斯所代表的“成功”,精义在如下两点:
一,提供一种我们原先并不需要的东西;
二,通过这种东西将我们原先已经需要的东西抓到他自己手中。
iPad是迄今为止贯彻上述精义最为成功的产品。乔布斯的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些小工具,我们原先不知道自己需要它们,等推出以后我们却发现自己离不开它们”。好像人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在云端的大神乔布斯知道,他丢下一个iPad,于是芸芸众生就欢呼道:这正是我们要的!现在许多人都将此视为“创新”的理想境界,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想想看,“原先不需要,用过后却离不开”,有什么东西具有这样的特征?我首先想到的东西是——毒品!毒品确实具有这样的特征。
“创新”出一些我们原先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引诱我们去用它们,让我们上瘾。引诱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产品体验店等等持续的广告轰炸,造成无数在虚荣消费心理驱使下形成的“果粉”,让使用苹果产品成为一种时髦。“连奥巴马总统的下属也在玩iPad,他们认为iPad是技术时髦的象征”。“果粉”们为了赶上时髦,不惜彻夜排队等候抢购苹果产品,这样疯狂愚蠢的行为还被美化成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许多“创新”追随者梦寐以求的境界。
■ 确实如此!
问题在于,为什么目前媒体中会普遍地把乔布斯作为成功的“创新英雄”来赞颂和吹捧呢?其实,对于大多数政府来说,也许会更倾向于采取这样的立场,因为这样的成功经常会与社会经济的增长相联系。但是,我们的学者——他们本应有别于更容易不加思索地受大众媒体影响的公众而更有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又表达了多少令人深思的观点呢?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在我们这里,有太多学者对于现代化和全球化这样的理念持绝对赞美和支持的立场,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至少是人文学者们大多对此持更冷静的带有批判反思意味的立场。实际上,这种对于乔布斯这样的成功“创新”的认可,恰恰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理念的背景下出现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乔布斯“成功”精义的第二点:通过iPad这种我们本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将我们原先已经需要的东西抓到他自己手中。
当“iPad及其应用程序商店的出现,开始改变所有媒介,从出版到新闻,再到电视和电影”时,乔布斯就开始向《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时代华纳等等传统媒体的巨头进攻了。他一上来总是先恐吓他的猎物,说他们的传统媒体“糟透了”,只有和苹果合作才可自救。接着就进入实质问题:与苹果合作,在苹果这里出售iPad上可以阅读或播放的产品,苹果从中分成。
到《乔布斯传》交稿时为止,上述巨头都拒绝了乔布斯,因为乔布斯坚持要使这些传媒的传统客户由此转变为苹果的客户。但是默多克却答应了乔布斯的条件,据《乔布斯传》的作者说,是因为默多克“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并无筹码”。
到此乔布斯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如果iPad真的席卷天下,那所有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音乐、游戏……全都可能被苹果“赢家通吃”——因为所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iPad上阅读、收听、播放或运行。这样的一统天下,真的许多鼓吹“创新”的人所梦寐以求的。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局面,文化的多样性还能得到保留吗?
■乔布斯的“成功”也是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致的,但正与对“全球化”持批判立场、力主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人们的追求背道而驰。
这部乔布斯传记的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乔布斯的故事“充满了创新、品质、领导力和价值观方面的经验”。至于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是什么,在对乔布斯的赞美中,我们显然可以感觉到,那就是所谓的“创新”,如果人们认可了这种基于高科技面向现代化的“创新”之路的价值(我们前面在质疑的恰恰正是这种价值观),当然乔布斯是可以成为一个常人几乎无法企及的超级榜样。但如果反思那种面向现代化的“创新”的价值及其带来的诸多我们并不真正希望的后果,结论就可能正好相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乔布斯给我们的是毒苹果。
载2011年12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