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滨耀 李家成:中美基础教育改革相向而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0 次 更新时间:2017-10-27 16:47

进入专题: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  

郑滨耀   李家成  

美国基础教育强调学生在体格、智力、情操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知识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这与中国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近期特别关注的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21世纪新人的教育目标十分相似。这些相向而行的总体目标,还有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独特甚至逆向的改革创新,激发了两国教育工作者相互借鉴的极大热忱。

中美基础教育的“强项”与“弱项”

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呈现明显的差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系统严谨,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深厚,考试成绩优异。然而,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和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的影响,无论是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看,还是从旅美华人教授的观察与体验看,许多中国学生缺乏活动与实践的锻炼,自主学习与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相反,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活动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维能力,学生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文化基础知识不系统不扎实,考试成绩不佳。如果用“强项”和“弱项”来总体评估两国基础教育的质量,那么可以说,中国的强项是美国的弱项,美国的强项却是中国的弱项。

这不禁让我们惊叹:如果两国的教育改革优势互补,各自找到比较理想的中间地带,岂不就是彼此都在谋求的发展目标?让我们好奇和欣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在呈现这样逆向的互动态势。两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许多领域有待我们探索,两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彼此学习和借鉴。

中美逆向改革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这样的转变。浏览中国的教育类报刊,用新的理念指导创新的报告让人目不暇接。如探索课堂教学流程与结构的学本课堂,技术、观念、心灵三位一体的高效课堂尝试,教学相长、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学前教育中重视儿童的需要,小学开设探究性学习、主题活动等班本课程,初中开展学生社团建设,高中尝试用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在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实践、绿色评价研究、核心素养研究,等等。

可见,中国基础教育正试图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还学生以全面发展和学习创新的机会,将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从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上来。虽然这种转变在不少地方还是微妙的、缓慢的、甚至是艰难的,但作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和一线教师们的探索追求,包括类似“新基础教育”改革流派的发展,已形成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方向,开启了中国教育面向信息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篇章。

然而,美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却呈现别样的景象。美国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中公立基础教育是十分传统或以教师为中心的。上世纪初,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进步教育理论和学生中心论,引发了美国教育深刻的变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美国的基础教育已极大程度地以学生为中心了,美国教育也以其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而闻名于世。然而,到了上世纪末,美国学生知识学习不系统,主要课程(特别是数学和科学)学习不深入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引起社会的广泛批评。于是,一场重归传统、重新重视核心课程的教育改革悄然兴起。

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国情咨文,并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之后的二十多年,其教育政策偏重于帮助家境贫困、有学习或语言障碍、行为表现差、学业成绩差的边缘学生。本世纪以来,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将重心转移到学生主体,同时兼顾天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核心课程和学业考试标准化。这场教育改革的质量提升重点放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上。各州更新和升级了这些课程各年级的教学大纲,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标准,并通过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来检验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学校建立了详尽的学生档案和考试成绩数据库,让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教师的教学业绩一目了然,并与教师考核和学校资质挂钩。所以,当中国正在努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将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美国的中小学教师们却在琢磨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考出好成绩。

对核心课程的偏重也让美国教育正在付出不容忽略的代价。那些非核心课程如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课程,有的课时减少,有的因缺乏师资停开,有的因没有标准化考试教学效果欠佳。

2.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美国教育一贯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过去的主导理论包括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认知论、维果斯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信息程序理论等。目前广为应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以认知论为基础,融入学习的社会属性和经验的作用,还注重学习环境的影响。它将知识归纳为陈述性知识(如方程式)、程序性知识(如解方程)和情境性知识(如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程式)。建构主义还揭示知识的内在链接和不同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的形态。这为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美国学校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支持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并将创新的经验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在最近召开的美国师范教育年会上,一位初中科学教师介绍她如何在课堂上使用电子扫描卡片,及时收集全班学生对每个课堂提问的答案。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这位教师的做法看似简单,但从多方面展示了美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1)营造了建构主义立体式的学习环境。当学生们同时举起手中的电子卡片,当老师面带微笑走过每个学生扫描那张举起的卡片,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师生的互动使教和学成了一种愉快的共同经历;(2)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拿不准,他不必躲闪和害怕同学嘲笑,而是等着老师的肯定或帮助,于是学习有了自信与期待;(3)摆正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当问及如何看待这种课堂总结性评定与考核性考试的关系时,这位教师自信地说:“当我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改错,他们在统一考试中自然就会考出好成绩。”这种以学习为目标的考试观值得点赞。

3.重新重视道德教育。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70年代的近一百年时间内,由于宗教矛盾及其影响,美国公立中小学不开设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家庭和所在教会。上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道德危机的不断显现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呼吁,道德教育重返美国学校,美国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状况开始改变。当前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融人各学科教学,并列入教学标准之中。

新的道德教育遵循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多采取探究学习和“隐形教育”的方式。具体措施有价值观词汇辨析、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之中、服务型学习、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严格的校纪校规。学术界在分析道德教育的效果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时发现,重视道德教育的学校其学生的学业成绩呈上升趋势。个案研究也展示,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学生品德方面的进步会带来学习成绩的提升。于是道德教育被誉为通往学业成就的钥匙。

4.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最近十年,为适应中小学对核心课程的重视,美国师范项目加强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法课程,如高中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的挑战与前瞻等。同时还设置了学习动机、多元文化、教育技术等必修课。为提高教师对标准化考试及其他考试考核的认识,考试与评估也作为必修课列入本科师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师范生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科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并探讨如何用最新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

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师范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实践环节,全日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一学期增至一年。师范毕业生不仅参加专业统考,还必须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习成果制成学业档案,包括教学视频,送全国教师资格评审联盟(edTPA,TeacherPerformanceAssess-ment,在其缩写前加"ed”以突显其教育性)盲评。师范生的edTPA合格率成为师范项目办学资质的重要指标,也给师范项目及其师生带来压力。试想,如果某大学教育学院的师范生edTPA合格率很低,该项目将如何面对全国师范项目评审委员会(NCATE)和州教学标准委员会的项目评估与资格认证?如果某学生没有通过edTPA评审,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他就必须“回炉”,重新申请。他的指导教授将反思该学生的失败,并协助他制定再次申请的方案。

此外,美国师范项目还以“顾问委员会”的形式定期邀请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和校长到大学座谈,讨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师范生表现的看法以及对师范项目的建议。师范项目还为学校教师开办各种培训班,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研究。

趋于清晰的改革方向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境和方向趋于清晰:中国教育正力图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和实践机会,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开始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朝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上诸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流行”观念的误导,以及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实行这样的整体教育改革实属不易。但是,改革的总体思路已形成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共识,国家、地区、相关改革流派和具体的学校、教师都在实实在在地推进变革,并取得初步的成果。我们期待着,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这场改革将带给中国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广大学生不再是考试的奴隶,他们将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知识和学习的主人。

如果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教育的着重点正在从知识学习转向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那么美国似乎意识到自己在这条路上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忽略了知识基础的夯实和考试的作用,于是需要在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水平线上作些许回调,主要体现在教学、考试和教师资格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这并非走回头路,而是步调的调整、内容的充实,是在保持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学习。美国学界崇尚学术自由,但这场改革的举措大多来自州和国家教育机构的行政指令,因此学界和一线教师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感动于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发现,两国都有不少被大洋彼岸的同行们视为珍宝的东西。由于中美文化背景和国情的不同,许多成功经验在彼此借鉴的实践中会遇到困难。然而知识和教学的规律是没有国界的,两国的教育工作者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我们有幸参与中美教育对话,相信这些交流将开阔彼此的视野,启发创新的思路,并给两国教育带来生机。

(感谢来自华东师大、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海宁市、上海市闵行区、长宁区和国际救助儿童会的师生与行政人员参加报告讨论和问卷调查,以及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陈向明教授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


文章为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发表的报告,限于篇幅略有删节

 郑滨耀  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教授 曾任美中教育联合会副主任、会刊《美中教育》主编、美国师范教育家协会年刊编委会成员。从事的美中教育比较研究项目获得肯尼索州立大学国际研究奖。主要研究领域:学习理论、教学艺术、师范教育、中美文化与教育比较等。

 李家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2006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8年)。

    进入专题: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2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科学报》2016 年/7 月/28 日/第 005 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