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兴利除弊:学术创新的社会前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9 次 更新时间:2008-06-13 16:58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唐代兴 (进入专栏)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一旦得到社会发展战略确立,学术创新必然得到突显。

客观地看,当前学术创新实属举步维难,究其实,学术创新本身是一个生态化的整体社会建设问题,它至少呈示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需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学术创新的认知问题;二是必须解决何以才能够保证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问题;三是需要解决怎样开创学术创新的主体建设问题。

 

一、学术创新:国家智慧和力量、名誉与光辉的象征

国家与学术息息相关,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应该是国家富强与繁荣的动力之源:国有学则国立而强,国无学则国难立难强。学术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如此紧密联系,在于学术是对民族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精神的传创,并通过其传创活动而开启民智、增强国力。近代学者梁启超(1896年)就指出过:“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民智又“开于学”。其稍后,洋务派张之洞也主张“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因为“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形质也。故觇其国文野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梁启超)今天相距梁启超、张之洞所生活的时代虽然很远,但其世运的走向确实如梁公所言的那样,真正从力强走向了智强的时代,学术思想发展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精神和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整个民族文化取势和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晴雨表。当今之世,学术之于国家和人的根本功能则更加突出:“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皆出于学术(王国维);所以,学术创新不仅仅系着一国之智慧与力量,更系着“一国之名誉与光辉”。

.

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学术所面临的困境

客观地看,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学术之于当前学术界却面临重重困境。只有正视这一重重困境,并齐心协力突破这一重重困境,学术创新的道路才可得到开辟。

当前学术创新的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一言堂式的学术制度,形成了国家学术的非独立性,它突出地表现在大学作为主要的学术阵地缺乏自立的合法空间:在没有合法的自立空间中要倡导学术创新,事实上不可能。

第二,僵化封闭的官僚式学术体制,形成了国家学术资源的权力分配格局。这种权力分配格局的历史性形成,产生出两种社会化的结果:一是科研体制不健全,使真正创新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使真正的学问家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二是使权、学、钱三位一体,形成有权就有学、有钱也有学的“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现象,学术成了权力和金钱的婢女,独立的学术创新与探索活动被边缘化。

第三,唯官方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传播渠道(学术刊物和出版机构)的实利关系化倾向,促成了学术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关系至上的行为泛滥,推动了急功近利和虚夸浮躁的恶劣学风的形成,坐冷板凳、下苦功夫,潜心钻研学问的良好学风日微。

第四,学术精神匮乏,学术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意识淡漠,学术道德力日益退化,学术志业精神从整体上丧失。

第五,优良的学术传统被无形中抛弃,恶劣之学术传统得到不应有的张扬:“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于中的生趣。........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辙,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熊十力)

第六,大学教育的泛商业化和研究生教育的势利化,使大学校园里的纯正学术人格普遍丧失,国家学术的主要阵地由此失去了其纯正性(这可以从现在校园里研究生流行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的称谓转换看出),学术创新事实上缺乏应有的生长土壤。

三、营造良好学术创新环境、重塑学术创新人才队伍

人是学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学术创新的动力。中国学术创新所普遍缺乏的是学术创新人才,普遍缺乏真正具有创新品质、能力与德性的学者、学问家、思想家,缺乏普遍认可的学术权威。因此,学术创新必须首先采取如下措施培养创新的学术人才,重塑学术创新队伍:一是建立社会化的分离式年段性两级人才遴选制度,即采用自己申报,片区交叉(比如华东片区的申报者由华南地区组织评选机构评选,华南地区的申报者由华西地区组织评选机构评选)初选,然后对初选入围的人才进行年段(10年为一个段)分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交换片区进行最后的遴选,对最后遴选的评选机构人员组成实行年段交错制,比如评选50-60岁年段的申报者的评审人员必须是50岁以下的学者,以此类推。二是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对遴选出来的学术队伍进行定期的学术理想、学术志业、学术精神、学术责任、学术使命、学术道德的培养,使学术创新获得主体原动力;三是应该把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不断提倡的“学术自由”理念,用制度和法的方式确立起来,充分保证和鼓励学者学术创新自由;四是建立学术资格和学术职位的分离评聘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术资格认可条件的社会公论制度和学术职位聘任条件与职位业绩的社会评价、淘汰制度;五是建立健全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资格认可“学术标准第一”、学术职位聘任“学术成就第一”和“学术创新第一”的评价标准,淘汰墨守成规者、投机取巧者、德性败坏者,纯正学术队伍;六是建立起对学术人才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术创新视野、学术创新观念、学术创新方法的培养制度,使学术创新人才始终处于生龙活虎的创新状态,提高整个国家学术创新队伍的前瞻性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人才队伍的遴选、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塑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第一,改变一言堂式的学术制度,创建自主、多元、自由、开放的学术制度,使国家学术探索和发展遵循学术自身的规律成为合法。

第二,废除僵化封闭的官僚式学术体制,建立起国家学术资源真正由学者、思想者、探索者、创造者配享的社会化分配的学术机制,用制度和法的方式保证真正的学者、思想者、创造探索者成为国家学术资源配享过程中的强者、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惩“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的学术败类的法治规范机制。

第三,学术是社会的公器,根据这一原则,废除唯官方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四,厉行法治,整顿和规范学术传播渠道(学术刊物和出版机构),彻底改变学术传播渠道的实利关系化倾向,只有如此,才能杜绝学术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关系至上的行为泛滥,才可形成乐意坐冷板凳、下苦功夫,潜心钻研学问的良好社会学风。

第五,国家应从制度和政策上力改大学教育的泛商业化和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势利化格局,推行大学自治,重塑大学的理想和大学校园的纯正学术人格,树立“研究高深的学问”的大学使命和探索人类真理的大学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一、人才培养必须唯德才是举;二、打破封闭的专业化知识教育格局,推行文、理互渗的综合化视野教育,注重共同能力和共同教养的培养;三、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大学(包括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其原则是:“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怀特海);四、鼓励学生“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五,建立起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校外评审、校内答辩和陌生化的社会化(借助于网络)复审的多元淘汰机制。

                

2005、6、28

进入 唐代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4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