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与高考有关的跨省生源计划公布,导致江苏、湖北两省的部分考生家长分别在两省的教育厅门口大规模聚集,表达对本省高考录取率的担忧,呼吁“教育公平”。为什么家长们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到底有多失衡?郎咸平教授在《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一书中做了详细分析。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公平问题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希望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状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毕业考试,允许高中生在高一考两科,高二和高三分别考六科。考试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结果不是具体分数,而是ABCDE五个等级。这个成绩表示你具有高中学历了,在申请学校时作为各个大学的一个录取参考。至于占多大比重,则由各省和高校自主决定。
当然,对这个改革我们是肯定的,至少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功夫放到平时。但是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改革,仍然没有触碰到高考不公平的根源。这说明虽然“教育公平”多次被领导人强调,但是落实起来阻力重重。
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3年8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高校招生地域歧视何时休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不是搞教育产业化,而是要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985”高校是国内名校的代称,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都在其中,这39所学校拿走了全国高校经费的52.7%,我们就以985高校为例,看看他们的招生是否公平。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首先来看“985”高校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请看图10-1。39所“985”学校中,北京8所,上海4所,两个地方占了31%。另外有8个省一所也没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没有。当然了,名校建在哪里,有历史原因,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保证高校分布在地理上是平均的。比如说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地区和马萨诸塞州地区就是名校扎堆。
但问题在于,这些高校到底是如何招收学生的。我们调查发现,“985”高校中竟然36.18%的学生都是本地户籍,请看表10-1。你会发现,清华大学近25%的学生是北京户籍,同济大学近40%的学生是上海户籍,复旦大学约49%的学生是上海户籍,浙江大学近62%的学生是浙江户籍。这种情况下,北京、上海这些高校多的地方自然占很大便宜,这非常不公平!
我们再来看录取率,更有意思,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种不公平有多大。请看图10-2。河南学生进入“985”高校的录取率是全国倒数第一,0.7%。也就是说,100个人参加高考,只有0.7个人有可能进入“985”高校。而录取率最高的上海,录取比例为4.57%,两者相差6.5倍,这表示上海学生进“985”高校的机会是河南学生的6.5倍。显然,这个制度设计毫无公平可言。对上海、北京的学生来说,你不需要太聪明,也不需要太用功,因为你先天就占了很大优势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户口特别值钱的原因。反过来说,如果你户籍不对的话,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已经不是输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而是,有些人一出生就站在终点等你!
可能有人反驳我说,“985”学校是特例,“211”学校就是每个省都有啊,你不能挑起地域矛盾!那我就用数据告诉大家,“211”学校同样不公平。
如果以“211”学校占当地高校数量的比例为指标,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占比高达28.57%;而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数量均超过100所,可是“211”学校均仅有1所,占比分别为0.83%和0.99%,排在最后两位。
而如果我们按照每百万人拥有的211学校数量来做比较,发现差距更大!请看图10-3。河南省共有1亿人,只有一所“211”高校——郑州大学,平均下来每100万人只有0.01所;而北京每100万人拥有1.83所。换句话讲,北京的人均“211”大学数量是河南的183倍。
大家知道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吗?那就是非中心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优秀人才因为制度限制不能进入好的大学,导致精英的逆淘汰,造成人才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2008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请看图10-4,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9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教育市场化的浪潮开始后,农村学生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农村子弟这几年几乎已经完全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实现高考公平,从这三步做起
那么,高考改革究竟应该如何做?第一,在全国推广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本科招生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促进教育公平。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至今让人觉得动容:“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其实办法很简单,各省招生指标按照考生人数比例来分配,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附加一些照顾条款。我想这应该是大势所趋。
第二,参考日本的高考制度,全国统一考卷。日本每年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是每年1月的全国统考,全国学生用一张试卷。考完以后各个学校划定自己的最低分数线,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继续参加自己喜欢学校的考试。第二次考试是大学自己组织,考试形式多样,有笔试、面试、论文等。也有很多私立学校就用全国统考的成绩,不需要再次考试。
这种全国一张考卷的制度,保证了绝对公平。考不好就没有参加名校入学考试的资格,也帮助学校进行第一轮筛选。第二轮学校自主考试给学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但是整个招生过程是公平透明的。据《广州日报》报道,调查显示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014年9月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有一句话,“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可见,改革已经启动,我们希望步子更大一点。
第三,取消任何形式的加分、保送、校长推荐。为什么?在中国这种喜欢走后门、搞人情腐败的国家,你只要有一点空子的话就有腐败产生,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
新华网2009年7月20日报道,2009年重庆被爆出31名考生伪造材料谋求加分,31名“问题”考生的家长中,有15名是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网2014年7月2日报道,2009年—2014年全国的高考状元37.67%都是靠各种加分拿到的。《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1日报道,有学生反映辽宁办高考体育特长生证明码标价:足球4万多元,游泳7~8万元。
我希望通过这教育三步曲的改革,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化,真正实现习近平主席讲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摘自郎咸平《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