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复杂局面,党中央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中国债券市场在2015年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成绩,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方面的宏观作用进一步增强。
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债券发行规模显著增加,保持了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满足稳增长的资金需求。2015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债券发行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81.3%,为“十二五”期间增幅最大的一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占到全部债券发行规模的94.2%。债券市场不仅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平台,而且在“增投资、稳增长”中,提供了专项债等支持措施,基本适应了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融资需求。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控制和缓释。2015年,借助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全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达到3.8万亿元,其中置换到期存量债务3.2万亿元,将地方融资成本从平均约10%降至3.5%左右,为地方财政节省利息约2000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偿债压力。上述政策,为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赢得了回旋余地和处置时间。
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化改革提速,有效提高了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2015年,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促进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7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由2014年末的11.6万亿元提升到2015年末的14.4万亿元。新增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达到19.1%,成为除银行贷款之外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其中,债务融资工具全年发行达到5.4万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为12%。
资产证券化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结构。2015年,资产证券化业务领域推出注册制改革,扩大了试点规模。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基础资产类型不断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更加多样。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接近400只、规模超过4000亿元,占全部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约70%。
市场对外开放取得重要突破,有力地配合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5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开国际金融组织等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投资额度放开,交易品种相应拓宽。进入2016年,银行间市场进一步向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人开放。两家境外商业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加拿大BC省发行首单外国政府人民币债券,韩国政府发行首单境外主权国家人民币债券。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的提速,有力配合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评估工作。
以新理念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了许多新变化,保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提升债券市场的发展质量。2015年,债券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同比增长859%,同业存单发行量同比增长491%。由于这两个新兴品种的带动,债券市场发行总量比2014年增长87.5%,明显快于“十二五”时期前四年的平均增速。尽管如此,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债券市场仍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运用市场化的创新方法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功能。既避免出现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过度干预债券发行,也避免使用“一刀切”的办法对各类债券发展加以限制。当前公司信用类债券发展势头良好,直接面向实体企业,投资人多元,市场创新活跃。应当在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其保持适当的增速。这对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具有积极意义。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注重信用风险的市场化防范与处置。2015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下滑,我国债券市场上出现了若干起信用风险事件。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受住了信用风险事件的检验,先后妥善处置了熔盛重工等信用风险事件,保障了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的稳健运行。在应对信用风险事件过程中,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积累了风险处置相关案例。未来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仍然艰巨,信用风险事件增多难以避免。债券市场应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强化投资人的风险教育,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资人权益保护机制,是补齐市场发展“短板”的重要措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监测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通过债券市场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2015年底,人民银行已创新推出绿色金融债券,为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项目创新了筹资渠道。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交易商协会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推出绿色债券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有利于拓宽市场发展空间,提高债券市场发展的正外部性,是未来一个时期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债券市场的绿色发展内涵还体现在市场的低风险运行状态上。2015年,中国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风险溢出效应的苗头,部分市场和机构交易杠杆较高,加大了个别债券子市场的内在脆弱性。对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统筹监测跨市场风险。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注重以开放政策加强投资侧建设。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多元化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15年末,银行间市场各类参与者达到9642家,较上年增加近五成。投资者类型和数量的不断丰富,带动债券持有者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为例,目前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持有比例已降至30%以下,银行理财、基金、信托、资管产品等集合投资人持有比例超过50%,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最主要的投资者群体。这种变化说明,发展债券市场,分散银行体系风险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2015年,债券市场开放提速,熊猫债发行人群体相继扩展到国际性商业银行、外国政府和主权国家,境外投资人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基本放开,境外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至300家以上,持有债券规模也有明显增长。投资者结构的深刻变化,也给市场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特点而建立的投资者管理和教育体系如何调整;对新兴的集合类投资人如何加强管理,是否应该对某些集合投资产品实施穿透式管理;如何着力解决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会计、审计和评级等准则和法律法规的适用性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注重创造条件提高市场普惠性。过去几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全球领先,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三,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债券市场仍存在“短板”,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市场普惠性问题。一方面,超过14万亿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只覆盖了三四千家发行人;另一方面,活跃的投资机构仅集中于前一两百家。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来说,中国债券市场的覆盖面仍有很大扩展空间。提高债券市场的普惠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架构体系、规则制度、信息化建设等要素。为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厘清提高市场普惠性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完善市场环境,使更多的发行人和投资人能够引得来、留得住、能获益。
政策建议
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更加紧迫,客观上需要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债券市场给予支持,债券市场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保持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合理增速。目前,银行间市场存量规模已经超过45万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存量规模超过9万亿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不断提高、信贷过快增长不可持续的形势下,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客观上要求债券融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推动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向“新经济”转变的发展思路。面对经济转型,银行间债券市场要把创新和解决实体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分层管理体系、证券化技术、债务融资工具箱,帮助企业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加大力度做好风险处置和投资人保护。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建立了一套风险处置和投资人保护机制。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过程中风险环境的变化,特别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安排:一是继续强化债务融资工具风险防范处置机制;二是进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及时惩戒各类市场违规行为;三是督促发行人、投资人及中介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和约束;四是正确处理各级政府、承销机构、市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和行业部门在风险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强化问题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和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进一步推动市场对外开放。债券市场要配合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境外发行人类型和数量,不断拓宽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范围;鼓励更多的合格境外投资人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丰富投资者结构;要顺应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展,进一步做好境外发行人和投资人的自律管理,推动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