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贵:比特币当钱使如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6 次 更新时间:2016-04-04 22:36

进入专题: 比特币   货币体系  

金荣贵  


【摘要】近年来比特币不断被人提起并引发热烈讨论,也在理论界获得一定关注。本文针对比特币的已有研究,提出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货币现象,并且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比特币的货币本质和职能发挥,然后将其与黄金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比特币理论上可以成为货币,目前而言比特币还是有限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尚未实现货币的完全转化。继而分别就货币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等社会因素方面,对于影响比特币成为货币的现实阻碍做了动态分析,最后指出比特币作为一种对于马克思经典货币理论的复归,再现了由普通商品到特殊等价物再到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演化历史,它的出现丰富了货币内涵,其设计思想是对现有货币发行体系的一种创新,也为人类超主权货币设计提供某种思路,对于构建世界货币体系具有探索性的意义。未来比特币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克服部分缺陷,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将有可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有力补充,促进经济体系稳健运行。


自从经历过2013年传奇般的大起大落之后,比特币便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一个明星般的耀眼地位,它在各种场合被人不断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起并引发讨论,也在学界获得相当程度关注。然而直到今日,围绕比特币是否是货币这一核心问题,学界仍未取得共识。回顾近些年来的研究,有些学者对于比特币的货币地位提出否定,例如魏文等认为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并且这种商品的投机性质要大于它的货币性质,李翀认为比特币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投机资产,它不可能成为国内货币也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还有部分学者态度相对中立,于江认为比特币能否成长为现实货币的竞争者目前还言之尚早,高卫民提出比特币是一种新形式的一般等价物而非货币符号,同时也有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等价于黄金的新货币。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肯定了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例如汪海俊认为比特币可以实现货币的五大职能,贾丽平则指出比特币从基础设施上对现有货币体系进行颠覆性创新,形成独立存在的货币系统,创造了一种有力的价值存储手段和金融模式,王燕等认为比特币极其接近货币的本质,同时基本具备货币的五大职能。

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特币的货币本质以及货币属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于比特币的认识,也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不过,这些研究或者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或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用显得拘泥于形式,未能体现出马克思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对其使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本文中,我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货币理论来分析比特币是否满足货币的本质要求和发挥货币职能,然后转向具体分析将其与黄金进行比较,继而就货币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等方面对于影响比特币成为货币的社会因素做了动态分析,最后指出比特币对于未来人类货币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货币现象与货币理论

一般而言,我们若要回答类似于“A是否是B”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明确A的属性之外,还须明确界定B的定义。回到比特币是否是货币这个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首先界定这里的货币的定义。而货币则有两种存在形式,一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使用到的货币的物的形式也即货币现象,另一种则为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货币,也即人类经过系统思考形成的货币理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货币现象必然早于货币理论,在历史中货币最初并非人类理性设计产物,而是伴随社会发展自然产生,继而人们通过对于货币现象的观察认识,归纳总结得出货币理论。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在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比特币是否是货币”这一问题中,这里的“货币”指的绝不是货币现象而应是货币理论。也就是说,比特币作为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货币现象,其实已经存在,也根本无需再讨论,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比特币是否是货币理论中所定义的货币,是否符合人类对于货币本质和职能的一般认知。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作为其中重要组成,货币现象和货币理论也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回顾人类历史,贝壳、金属、纸币和电子货币都曾作为一种货币现象而存在,在这一过程中,货币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加,人类对于货币的有意识改造不断增强。随着货币现象的发展,人们对于货币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由此形成各种形式的货币理论。王璐曾经对于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认为货币理论可以分为自然观、财富观、面纱观等五个阶段,现代以来又有不少学者提出货币是一种契约。因此我们要回答“比特币是否是货币”这一问题,必须明确这里的“货币”指的是哪种货币理论所定义的“货币”。而在这里我想回答的是,比特币是否是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中所定义的货币。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认识货币现象和货币理论,货币现象产生必然早于货币理论发展,同时两者又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如今比特币货币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自证其符合人类货币理论的一般认知,它是否是马克思货币理论所定义的货币,还需具体使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进行分析。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发展的观点,即使我们目前可以暂时得出一个结论,也无法排除随着比特币货币现象的自我完善或者货币理论的研究发展未来存在两者最终契合的可能性。


二、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比特币的发展、本质及职能

在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比特币现象之前,我想首先回答有些人的疑问:既然货币理论多种多样,为何要在这里单选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何不选择认为货币是“流动性”,是“购买力的暂栖场所”,是“金融体系中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是不是只要不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于货币的解释比特币就不是货币?马克思也曾认为一定时期人们对于货币现象的认识无法脱离所处时代,如今已经过去这么多年,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已经不再适合用来对比特币进行分析?

在我看来,的确人类对于货币现象的认识的确不能脱离所处时代,伟大如马克思者也不可能预见到比特币的产生,但这并不表示人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货币本质并把握好货币规律。在那么多的货币理论中,只有马克思对于货币产生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货币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解释,并对货币职能做了准确概括。正缘于此,社会虽在不断发展,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核心部分却并不过时,我们才会在这里使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比特币现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比特币不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于货币的分析,那么它也就不是“真正的货币”。

(一)比特币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马克思研究货币起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资本论》开篇马克思便说“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什么?它“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也就是具备某种使用价值;其次需是人类劳动产物,只要经过人类劳动才能具备价值基础;最后因为人类社会分工的前提存在而被用于交换,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这时才能成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而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充当等价物的商品也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经过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最终“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这个地位(一般等价物),它就成为货币商品,此时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由此可见,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货币的产生经历两个跳跃过程,首先它要实现从物到商品的转变,其次它要完成由普通商品到货币商品再到货币的转变过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分析比特币的发展历史,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就其产生历史来看,不同于历史中出现过的货币形式,比特币的出现一开始就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类纯粹理性设计的产物。从2008年化名中本聪的黑客发布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货币系统》到2009年第一枚比特币被挖出,比特币的产生具有一种突变而非渐进性。尽管不像贝壳、金属那样是有体物,但它也非思想、观点那样纯粹存在于人脑,而是基于一种客观算法产生,是一个外界的对象。它能为人控制或支配、独成一体且具有稀缺性,是人人关系的物化,是体现人的目的性的为我之物和异化之物。其次,比特币的最初设计目的虽然并未为人所知,但却的确满足了设计者的某种需要,而后传播过程之中因其特别属性也在不断满足其他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而它的设计就像最初金的发现一样耗费人类劳动,虽然起初并未被有意识地用于交换,等到这种物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生产,也像金的挖掘一样需要付出人类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已从简单工具的物化劳动和人类直接劳动的结合,发展成为计算机及电力的物化劳动和人类直接劳动的结合,因而具有价值基础。等到这种物被人接受用以交换,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得到其他人的承认,比特币也就成为商品,成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实现了由物到商品的转化。

然而成为商品还只是第一步,要想实现由普通商品到货币的转换,还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历史之中,金银也非发现之初即被视为货币,而是经过与贝壳、谷帛和其他金属的长期竞争,最终因为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被人类选择成为货币,成为“同各种商品本身相脱离并且自身作为一种商品又同这些商品并存的交换价值”。而在比特币的传播使用过程之中,虽然凭借信息网络技术和媒体炒作效应,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但仍未完全实现这一转化。从其使用范围来看,比特币的使用范围经历了“设计者中本聪-密码组邮件表的密码大拿-黑客极客群体-特殊用户群体—投机者和普通用户”的扩展,基本符合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现在正介于一般的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过程之间,尚未“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这个地位(一般等价物)”,也就尚未具备货币完全形式,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发挥一般等价物角色。未来能否彻底完成这一转变过程,还需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我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分析。单就目前而言,比特币是物、是商品、是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尚未转化为货币形式,它的发展符合马克思对于货币产生历史进程的分析,具备成为货币的潜力。

(二)比特币的货币本质分析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分析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视线并未像其他西方货币理论一样被货币的各种表现形式所迷惑,而能透过物的表象揭示货币的本质,提出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是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脱离的社会存在形式,其本质正是以物的形式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独立和漠不关心”这对矛盾在商品经济社会便表现为货币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长久以来,人们提到货币总会想起金银,很多人已经把金银默认为货币,错误地将货币同金银固定起来。殊不知金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用来表示物质财富的一种选择,就像人类曾经选择贝壳一样,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不同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往往是不同的。曾经贝壳也被人们作为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耀眼地位,然而当它被人类抛弃之后,便又重新回到那个什么也不是只是贝壳的地位,不再被人关心。然而贝壳还是原来的贝壳,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变的只是后来的贝壳褪去了货币的神秘光环。既然这种神秘光环并非贝壳或者金银天然具备,而是人类授予,那么终有一天人类也可将之收回。假设有那么一天金银如河边沙般被大量发现,它们也将面对贝壳的命运,被人类从神台之上抛弃,沦为光辉不再的普通金属,而事实上目前银已经在经历这一过程。只是由于自从金被发现并被授予货币桂冠以来,人类历史几千年来都是农耕渔牧文明,物质财富增长速度缓慢,社会交换需求有限,黄金产量增长速度恰好契合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黄金的“价值存储密度”基本不变,因而黄金长时间地占据货币这个耀眼地位,时间长了人们只见黄金却把隐含在黄金中的真正货币淡忘,以至现在大家还念念不忘,总把黄金想当然地视为货币。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物质财富开始出现爆炸式增长,黄金产量增长难以为继,无法满足人类经济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黄金的货币地位也就摇摇欲坠,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发行强制依靠国家信用,黄金的主要角色也就沦为具备财富保值功能的特殊商品。

因此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之中,货币绝非某种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独立物,而是一个范畴,它的本质必然是通过这种物的形式表现出的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在货币和人的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我们现在讨论比特币是否是货币,也并非认为货币就是比特币这种具体的物,而是认为如果比特币能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那么它就符合货币的本质要求,能够被人类作为货币来看待。就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充当货币地位的物的选择范围,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则在这个范围之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货币形态。一般而言,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更为高级的货币形态就会取代相对低级的货币形态,货币发展也就表现出普通实物货币、贱金属货币(铁钱和铜钱)、贵金属货币(金银)和纸币及电子货币的演变规律。目前正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比特币才能成为充当货币地位的物中的一员,虽然它本身不具有自然属性的价值,背后也没有强有力的国家信用支持,但只要能满足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并被人类社会接受认可其货币地位,也就能够表现出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也就符合货币的本质要求。

(三)比特币的货币职能分析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质只有通过其职能才会充分表现出来。货币五种职能中前面两种职能是基本职能,后面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不同时期,货币的五大职能地位也有弱化和增强的不同趋势。

就比特币而言,理论上比特币能够发挥五种职能。它本身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具备价值基础,也就能够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同时能够充当商品流通中介,消除低效的易货交易,完成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总量有限具有升值空间,可以充当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并使经济贸易得以长期进行而且超越地理距离,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没有实质障碍存在,可以胜任支付手段职能;基于网络的开源代码设计,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天然的”世界货币属性。而现实之中,比特币也已能够作为计价单位标示其他商品价格、能够购买商品、能够偿还债务、能被一些人视为资产存储起来,总之它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

不过目前比特币也存在着几个缺陷,影响其更好发挥货币职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币值不够稳定和持有过于集中。首先,稳定的币值是一个成熟货币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比特币尚未正式成为货币,难以直接发挥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还要通过间接传导机制实现,因为比特币与现有主要货币之间存在交易市场与连续报价机制,因此其他商品的比特币价格表示可以借助其他货币计价功能实现。然而比特币实行全天候交易而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加之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以致其价格在一天之内的浮动幅度可以达到数千元人民币。很少有人愿意接受一种每天涨跌幅度超过50%的货币,这种波动幅度已经超出绝大多数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由于逆向选择问题,大量投机用户取代本应成为货币持有主力的普通用户,使得波动性被进步放大、间接传导机制失灵,影响比特币正常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也进而影响到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的发挥。诺奖得主尤金·法玛曾经说到“人们不会使用比特币,因为你很难知道需要用多少比特币来结算。它的价值非常不稳定,人们不会将其作为一种结算手段而持有,而是试图快速脱手,就像他们现在所做的那样。这对于比特币作为一种记账单位存续下来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比特币的持有过于集中,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排名前100的账户持币量约占总量的21.8%,而排名前500的账户持币量约占总量的35.7%,另有数据显示目前1300万的流通量里50%被950个人拥有,这么高的持有集中度放在传统货币那里是不可想象的,不仅会影响到比特币市场的流动性,加剧分配失衡,也意味着其币值更易受到操纵。相较起比特币来,黄金的持有已经显得足够分散,然而1869年仍然发生了古尔德和菲斯科在华尔街试图操纵黄金市场的著名投机案,如此看来比特币的价值波动如此剧烈也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思想,分别就发展历程、本质属性和货币职能等方面对比特币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比特币具备成为货币的潜力,发展历史符合货币形成的一般过程,理论上具备承担货币职能的能力,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影响到实际职能完全发挥,目前尚未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作为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它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货币形式,距离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货币形式还有距离,或可称其为不完全货币。


三、微观视角:比特币与黄金的比较分析

既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到“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在利用马克思货币理论完成对于比特币的理论分析之后,我们不妨将视角转向微观转向具体,将有意愿成为货币的比特币和仿佛天生拥有货币光环的黄金放到一起,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预窥比特币的货币之路究竟如何。

当黄金最初被人类发现时,吸引人的也许只是它那美丽的金属光泽,没有人会想到要拿它来交换什么东西,遑论给它戴上一顶货币的皇冠。然而人类对于黄金的那种天然的眷恋感是如此强烈,甚至有人将其归结于它那似太阳般的耀眼颜色让人产生宗教崇拜欲望,比如印加人将其称为“太阳的汗水”。等到人类发现它还可以被加工为装饰物时,真正的需求也就产生,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出来同别人交换这种美丽的物,黄金开始完成物到商品的转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生产交换活动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黄金那些性质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产量合适、价值较大等特点使得它在与贝壳、布帛、贱金属等商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渐脱离普通商品,成为商品交换和流通中被使用得越来越广的特殊商品,最终占据了一般等价物的显要地位,实现了由商品到货币的重大转换,成为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比如古代中国虽然使用黄金时间较早但真正长期大量使用的还是铜钱和银锭,黄金一直未能取得本位货币的特权。实际上世界范围内黄金的货币地位真正达到顶峰还要推迟到十九世纪金本位制时期,那也正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那时它才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国际性货币。1816 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金本位制度。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70年代德国、丹麦、瑞典等先后建立金本位制,法国、美国也在这一时期实质上实行金本位制,随后日本、埃及、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国家也加入进来,黄金也就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后来金块本位制时期,黄金虽然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但在流通领域的主要地位事实上已被银行券所取代,两者兑换也会受到限制。30年代的经济萧条带来黄金国内货币地位的丧失,各国纷纷废除金本位制,黄金终于退出了国内货币流通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开始更多发挥国际货币职能,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重要部分,更多意义上是在发挥价值储藏功能。1971 年美国政府宣布暂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汇兑本位宣告解体。1976 年“牙买加协议”,决定推动黄金非货币化,等到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价值标准,货币的黄金时代正式落下帷幕,人类社会从此进入纯信用货币时代。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黄金成为货币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正如尼尔·弗格森所说,“事实上,除了历史的偶然性,货币在西方人的思维中长期等同于金属并没有任何理由”,“今天大多数货币无形化的特点,也许是货币真实本质的最好证明。那些西班牙征服者不明白的是,货币实际上就是一个信任问题,甚至是一种信仰”。黄金表面上的所有魔力全都来自人类的给予,一旦离开人类社会它便只是普通金属。凯恩斯曾经说过,“当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穿着金黄华服的神在尘世上行走时,我们便开始将黄金理性化”。很多人只是牢牢记住了“货币天然是金银”,却忘记了其实更重要的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马克思在引用意大利学者加利阿尼的“货币天然是金银”论点时是有历史条件的,他所生活的时代看到的是黄金产量增长速度很长时间配合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速度,相比其他货币商品能够更好承担人类赋予它的职责,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够长期占据货币的神圣地位。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缓慢,这段时间总共生产的黄金也才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了19世纪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开始出现井喷,技术进步和美洲及澳大利亚的黄金大发现也带动了黄金生产速度,100年间生产黄金便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这些伴随经济扩张适时出现的产量增长此时正好奠定了黄金在19世纪世界货币中的显赫地位。然而黄金储量总是有限,人类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欲望却是无尽的,一旦人类发现能够实现更快增长的手段,而支撑货币的黄金产量增长却无法再像之前那么配合,有时反而像大萧条时期那样成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那么它就会被人类迅速踢到一边。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虽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黄金的货币地位,然而就像60 年代初期国际贸易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而同期用作货币的黄金数量只以2%的速度增长那样,黄金再也无法跟上人类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加之“特里芬难题”的存在,于是这次彻底取代它地位的甚至不再是具体的自然物,而是显得虚无缥缈的国家信用。人类再也不愿自己的欲望被某种具体的物所束缚,这一取代过程完成得是如此彻底如此迅速,以致取代发生之前人类曾经有过的那些担心犹豫不久便会烟消云散,世界离开黄金照旧全速运转,黄金似乎真正成为了那截“短短的、野蛮的金属崇拜的尾巴”。人类需要的只是能够充当货币的物,而非一定需要特定的黄金,事实上即使在黄金占据货币主要地位的时代,也有大量黄金安静躺在墓地般的地窖之中,就如罗伯特·特里芬所说:人们走遍天涯海角寻找黄金,然后历经千辛万苦把它们开采出来,最终却锁在了壁垒森严的地窖中,人世间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情吗?尽管随后的历史里,一有金融危机关于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便会热烈一阵,事实却是除非社会生产力倒退到以前水平,否则人类不会再次进入货币的黄金时代。现在之所以还有那么多黄金躺在地窖和国家金库里,只是因为取代它地位的国家信用也有不少缺点难以尽如人意,人们很难确定这些信用货币具有多少储存价值,每当形势不再明朗、不确定性增加,人类自然会对这种连物都称不上的国家信用产生怀疑,长久的黄金货币记忆又会促使人类将财富保值的愿望寄托在黄金身上。黄金尽管不再是货币,但却能比现行货币更好发挥贮藏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假设人类一旦找到能够承担货币职责成为社会财富化身的完美事物,黄金便会沦为除了它那自身自然属性之外再无其他吸引人的地方的普通商品。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黄金的货币地位兴衰告诉我们,货币虽然在自然形式上表现为黄金等某种具体的“物”,但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关系才被赋予了超越“物”的力量。所以本质上讲比特币成为货币没有什么障碍,只要人类愿意,任何一个能够反映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的事物都能成为货币,“从马尔代夫的贝壳到太平洋雅普岛圆盘巨石,什么都可以当货币。现在看来,在这个电子时代,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充当货币”。更何况,比特币与曾经占据货币地位的黄金相比,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黄金世界储量和已探明未开采数量有限,资料显示世界金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4.7万t和10万t,而且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完成勘探采矿冶炼流程需要数年时间,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黄金年产量基本在2 500 t左右徘徊;比特币自设计初便有2100万个的理论发行上限,而且它的生产速度每4年减半。人们可以挖掘黄金,但是不能“发行”黄金,而比特币的设计虽然出自个人之手,但这个发明者就像最初金的发现者一样,只是负责将其带进人类社会,随后便又消失在历史里,他个人无法拥有其全部所有权。两者的生产都需机器设备等不变资本的投入和人类劳动的耗费,同时它们的生产和交易过程都体现出“超主权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没有任何人或国家能够完全垄断这一过程,它们的发行也不需要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做信用背书。何况相较黄金,比特币还具有成色完全纯净、携带更加方便、流通过程没有消耗、存储更加方便等优点。更重要的是,比特币虽然有着总量固定、增量递减的算法设计,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就必然是通缩货币,相较黄金切割还要受到物理属性制约,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切割。例如目前比特币可以细分到小数点后8 位,为纪念其发明者中本聪这种最小单位被命名为“聪”,如果以“聪”作为最小记账单位,比特币的计数总量可以达到2100 万亿,约为目前美元发行数量的一百多倍,远远可以满足货币需求。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技术进步因素,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黄金推下货币神坛的供应量不足问题在比特币这里将不再成为问题。


四、社会视角:货币竞争、技术进步与政府干预

根据前文对于比特币的分析,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和黄金相较而言,比特币成为货币的前景似乎都很乐观,除了它自身币值不够稳定和持有度过于集中之外,真正能够阻挡比特币成为货币的障碍并不多。虽然持有度过于集中这个问题处理起来有些棘手,却也并非不能克服;至于币值不够稳定问题,还是由于目前比特币尚未成为货币而只是特殊商品,反映为现有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机因素影响,而蕴含在其中的人类社会劳动则遵循着像金的生产般的规律。假设比特币真正像金那样成为货币,这个问题也将自然不是问题,因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那样,“金的价值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执行价格标准(规定金属重量)的职能,因为不同金量之间价值比例总是不变;也不会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人类劳动化身)的职能,因为这种变动同时影响一切商品”。

然而现实会是这样吗?那些曾经帮助黄金成就货币显赫地位的因素,还会自然地再次帮助比特币成为货币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哈里斯在《货币理论》中指出,货币的最基本特征事实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货币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人是社会生物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在一个社会框架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因为货币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与经济框架之中。社会不断发展,时代已经不同,曾经成就黄金的未必就能成就比特币。要知道,目前我们进行的所有分析还是建立在一个抽象世界里:我们仅仅是从比特币的角度出发考虑它是不是有资格成为货币,这些可以确保它能成为货币有资格的竞争者,然而它想要真正获得货币地位,却还需要同现实世界里的那些货币进行竞争。而且我们还未考虑技术进步对于货币竞争的影响,同时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过于简单,只是将其粗略地视为整体,并未考虑国家的存在以及伴随而生的政府干预行为。

首先,比特币想要成为货币,它要征服的并不是个童话世界,那里货币的神圣位置早已虚位以待。相反在现实世界里作为已有货币体系的外来物品,它需要同各国已经发行的法定货币展开正面竞争,同时需要防止像黄金等那些历史中的成功者卷土重来。在这场竞争里,并不是谁有能力就能获胜,而且并未规定只有一个胜者,多种货币竞争的结果并不一定带来货币收敛,更有可能会是多种货币并存并且保持长期竞争。而这个竞争过程是在不断进行的,自从人类需要货币的历史开始,始终遵循的只有一个规律:谁能抓住更多人心,谁能拥有更多用户。无论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自然价值,还是来自发行主体的信用承诺,货币能够被人接受关键在于它所代表的财富能被社会认可、接受与信赖,能在未来换回各自所需商品。比特币想要充当货币,必须取得社会普遍信任使得人们愿意持续使用,否则存在于网络世界的那串密码对持币人而言毫无价值。然而这种信任不会凭空产生,没有黄金那样的自然属性,也缺乏国家信用支持,与现有货币相比比特币必须更有吸引力。由于货币使用具有很强的制度依赖与网络外部性特征,因此比特币要想取代现有货币的地位,想要说服更多的人选择相信并且使用比特币,必须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其他方面不能显著弱于现有货币。

比特币设计超主权化和去中心化使其不受政府控制、不易引起通胀、解决伪造滥发问题,交易高度匿名化能够保障用户隐私规避纳税和减少被追踪风险,P2P机制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交易费用,这些优点的确对于政府怀疑论者、技术网络狂人和不法交易参与者们等部分特殊用户群体具有独特魅力,使其拥有部分忠实拥泵。在某些特定范围内出现法定货币地位下降,比特币取代法定货币成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现象,法定货币需要先与比特币相交换才能最终换取需要的商品,比特币成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行使货币职能,让人看到比特币货币化的希望。但对占更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比特币的这些优点吸引力并不大,相反因为还要承担远超现有货币的巨幅价格波动、法律保障不足等风险,很多人并不愿意使用比特币,即使那些选择持有比特币的人更多也是出于投机需求,把它作为一种商品低买高卖,希望在其价格波动之中牟利,而非真正的货币用户。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乔治梅森大学的一项研究,在全部比特币中有64%存在从未使用过的账户中,而在正在使用的比特币中整整60%花在博彩网站上。另外虽然媒体持续报道带来眼球效应,交易价格一度猛涨吸引新投资人加入,不少公司和商家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比特币ATM机范围也在扩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使用用户群体扩大,利于货币化的实现,但目前使用范围仍十分有限。更何况这种方式缺乏法偿性和强制性,之后便有不少公司宣布取消接受比特币支付。总之,虽然比特币的独特魅力使其在有限用户范围内成为不完全的电子货币,满足了部分用户持币需求,但就整体而言,更多人是出于投机需求将其作为一种商品而非货币看待,比特币距离真正货币还有很大距离。

其次,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作为社会经济中价值交换重要媒介的货币,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被赋予更多要求。于是,科学进步的进步,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对于新型货币的需求,同时也在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手段也即货币载体,二者的矛盾运动促进了货币形态及相应的货币制度不断演进。从冶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体积更小、价值更高的贵金属货币,到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纸币发行成为可能,再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带入人类生活,人类货币需求与其满足手段之间并不完全同步,有的时候货币需求超前,有的时候货币手段超前,每当现有货币手段难以满足人类货币需求之时,便会推动货币革命的发生,然后新的货币手段便会取代旧的货币手段,只是这个过程有时要显得漫长些,有时则会发生得很突然。不管怎样,人类选择货币手段并非是为了得到这种手段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货币需求,因此决定货币手段也即货币载体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社会关系和社会需要。当然人类也在不断寻求实现手段更好的合意性、方便性和快捷性,希望能够不断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对于货币载体的自然属性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比特币的出现代表这一趋势,然而相对于现阶段的人类货币需求而言,我怀疑比特币这种货币手段的出现是否有些过于超前。它不仅要同各国发行的信用货币进行竞争,还要应对各种潜在对手,而事实上几乎所有事物都有资格成为货币,毕竟货币的所有权力来自人类授予。比特币利用数学和密码学算法解决伪币问题,存在算法被攻破可能;它的交易确认时间过长,交易过程不可逆,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技术排他性不强,基于算法产生的与其类似的电子货币还有很多。人们可以选择相信比特币,也就可以选择信任其他数字货币,这点尤其重要。华尔街资深外汇交易员Douglas Borthwick说过,“我相信比特币现在所享受的,也许就是安迪·沃霍尔所谓的‘成名15分钟’。市场中有着许多虚拟货币,但比特币成功捕捉到了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关注”。巴菲特也认为比特币只是一种传递货币的方式,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完全可以找到其他的替代品。对于一种货币载体而言,有时超前出现也是致命问题,当你刚出现时并不被社会需要,等到这种需要真正产生之时,你却受制于技术因素已被更好更新的手段所代替。黄金失败之后,依然能够继续保有近似货币的特殊地位,是因为它有着长期作为货币的历史传统,并且自身具有独特的特性,依旧拥有一个活跃和广阔的世界市场。然而对于比特币而言,失败之后没有这个退路,随着技术进步,一旦量子计算机或者垄断性大型采矿卡特尔出现,比特币的现有体系将有崩溃危险,就更谈不上成为货币。

另外,此前分析只是将人类社会粗略地视为整体,并未考虑国家的存在以及伴随而生的政府干预行为。历史上最初货币只是被动反映商品经济数量关系,然而人类社会对于更多物质财富的追求却对货币提出更高要求,希望货币不止能够像镜子般反映经济,还要能够成为调控经济的手段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理论上讲,货币载体同某种特殊商品的自然联系越少,人们能够赋予这种载体满足社会需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载体对于人们社会关系的反映也就越加真切,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就愈高。自从货币发行权力置于国家名义之下,政府就适时地承担起运用这份工具的责任,有时还会遏止不住滥用这份权力的冲动。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彻底要求货币不再是单纯技术性的交换中介手段,而要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就业甚至政治和外交的有力工具,这就必然对于货币载体提出这样的要求:发行数量能够不受自然条件束缚,发行方式能够按照政府意愿灵活把握,使用方向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主动控制。而历史上黄金作为完全的一般等价物,生产流通缺乏弹性且调整带有自发性,显然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即使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家铸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用价值符号来代替,但只要这种符号仍与黄金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发行数量扩张就不能不受到黄金数量制约,政府也就无法随心所欲施展这种手段干预经济。因此类似黄金这种带有自然局限性的货币必然会被要求排除,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金非货币化也是历史的必然。等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现代政府终于革了黄金的命,可以摆脱黄金这个自然枷锁可以自由呼吸,势必不会给自己再戴上一个像黄金那样的比特币枷锁。何况比特币的设计本身使得搜集用户信息进行风险评价变得十分困难,加之没有银行体系存在,资金供给和融资需求之间撮合交易成本巨大,社会也将面临巨大的融资难题,没有融资也就谈不上货币乘数,政府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效。

同时,政府作为掌握货币发行权力的主体,实际上也就拥有了价值重新分配的权力。政府并非圣人不食人间烟火,它也会有借助一切手段谋取更大利益的冲动。虽然大家都知道简单增加货币供给会让垄断货币发行的政府更加富有,却不会使一个社会更加富裕,但有时政府就有这样一种冲动,它就更会紧紧抓住自己手中的货币发行权力不放,它又怎么会把这种权力拱手让给比特币呢?同时每次货币改革都是社会财富的重新调整分配过程,这里的利益调整不仅涉及政府与民众,还涉及到不同民众之间,处理不好轻则百姓疲敝民怨四起,重则动乱爆发改朝换代,多少人头落地、多少家破人亡。远有新莽币制改革,近有国民政府后期滥发法币,因此政府决定货币发行事宜之时必须慎之又慎,鉴于目前比特币持有度严重失衡,政府更加不会将比特币捧上货币地位。此外,现存民族国家制度环境下,货币发行涉及国家利益,短期内实现统一的世界货币都是不可能的,也就更不会让比特币像昔日的黄金那样成为世界货币。所以对于比特币的出现,目前各国政府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亚洲国家早在2013年就对比特币的使用做出限制,拒绝承认其货币地位,例如中国明确比特币的性质为“网络虚拟商品”而非货币,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涉足比特币业务。而欧洲和美国的态度虽然开始比较中立,但近来也都倾向于否定其货币地位,比如2015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布文件首次把比特币和其它虚拟货币合理的定义为大宗商品。

所以一旦将比特币置入现实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尽管比特币理论上可以成为货币,然而真正想要达到货币地位却很困难。影响比特币成为货币的因素很多而且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比特币也许能够成为一种货币,也许能够继续在交换媒介中保有一席之地,也有可能始终只是在线交易的细小分支,甚至有可能只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插曲,彻底淡出人类历史舞台。


五、比特币对于未来货币设计的经济意义

虽然比特币在某些地区还未被普通大众所认知,公众对它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尚待观察确认,但它毕竟已在这个世界扎下了根。无论在线交易支付还是线下实体商店消费,比特币不仅迈出了成为货币的第一步,而且已经从最开始的需要借助主权信用货币进行间接交易的W-G-B-W 、W-B-G-W形式,逐渐发展为在有限范围内直接承担交易媒介的W-B-W形式。比特币已经拥有自己的用户基础,可以预知的是,如果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基本没有方法可以让它完全消失,因为谁也不能让所有已经使用它的人心甘情愿放弃使用它的权力,也即放弃自己的投入和利益。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拥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货币形式,如果比特币的用户基础达到一定量级,很有可能像脱离贫困陷阱那样迅速实现用户数量激增和社会接受程度大幅提高,最终完成变为货币的飞跃。就这点看,之前我们关于比特币的未来预测似乎显得过于悲观。

然而这些预测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未来比特币能否成为货币并不是最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地分析比特币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对于现有货币发行体系不满情绪的机会。自从主权信用货币发行彻底摆脱黄金枷锁以来,它就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利器,由于人们普遍对于经济增长要求过高却又耐心不足,这一工具过于频繁使用,几番量化宽松下来,少数群体牟得暴利,普通民众却只能目睹着自己实际财富的不断缩水。回头来看,针对之前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对于黄金展开的那场货币革命的意义,我们似乎估计不足。那场革命不仅使得黄金彻底丢掉货币地位,而且使得主权信用货币发行超越货币的铸币形式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从此这些大家拿在手中的纸将与黄金毫无瓜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意味着这些得到大家认可的“货币”并不一定要是商品,原来那个“其他商品通过这种商品来表现自己价值,所以这种商品成为货币”的逻辑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颠倒过来的“因为这种物是货币,所以其他商品能够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比特币的出现,则是一种对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复归,它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却再现了由普通商品到特殊等价物再到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演化历史。虽然目前它还不能挑战各国央行的货币发行垄断地位,但却能够促使人们反思现有货币体系弊端,甚至借鉴比特币的设计机制做好货币发行数量控制。正如Borthwick所说,比特币就像是尾随主权货币步伐的“小狗”,似乎是在提醒主权国家监管者人们想持有一种产量有限而不是无限的货币。要知道,虽然政府能够凭借其权力地位一时强制发行货币,却不能强制取消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些超额滥发严重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必然不被社会成员信任,也就丧失了其本质最终会丢掉它的货币地位。明初政府新立钞法,强行规定宝钞是唯一合法使用货币,并且禁止民间用钱,然而百姓普遍不愿接受。“禁者自禁,用者自用”,金银铜钱仍与宝钞并行使用,最终钞价一路贬值几同废纸,到了世宗时期不得不完全废止钞法。

其次,比特币所代表的货币理念的意义或者并不止于作为现有货币体系的修补,也有可能完成对于现有货币体系的革命。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货币发行权力是由政府垄断,几乎要把这种现象视为天经地义,然而事实上货币发行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垄断。中国古代西汉文帝时期曾经采取官督民铸的方式,开放民间自由铸造四铢铜钱,实现铜钱流通总量自发适应商品交换需求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极大提高了流通中的货币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金本位制早期,也曾出现金币的自由铸造,保障货币供给自动适应货币需求,创造平稳经济环境。相反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力可能导致市场机制受到国家行为损害,影响微观主体经济决策,甚至可能变成向公民进行征税甚至抢劫的手段。近代哈耶克便曾提出关于“自由铸币”的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他认为建立微观经济主体有权自由发行货币的货币制度可以根据货币实际需求提供货币,进而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另就国际贸易而言,牙买加体系后不同政府各自发行主权信用货币,“货币乱局”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额外交易成本。虽然目前面临不少困难,欧元仍不失为一次超越国家主权的货币创新尝试,它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人类社会整体而言,只要货币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好实现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货币发行权力掌握在哪个具体主体手上其实并不重要。

回到货币设计本身,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了货币的五大职能,却并未规定这些职能就是恒定不变的且必须集于一体不能分离。传统上讲,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才是货币,货币的后面三种职能便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价值比例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就有了与流通手段分离的可能。同时,人们交换的目的是得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而非流通手段本身,因此执行这一职能的货币完全可由象征性的价值符号甚至“价值符号的符号”来代替,根据米塞斯的回归定理,一旦该物品被广泛接受为交易媒介,则其历史上的内在价值便不再重要。而历史中各种货币形式的发展,也使人们看到不仅货币五大职能地位可以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增减,而且这些职能存在分离趋势。例如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子货币兴起,作为其他三种职能的基础,最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职能便有分离趋势。作为对于“哈恩难题”的回应和电子货币理论的发展,新货币经济学派认为现有货币体系并非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条件下并不一定存在集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两大职能于一身的货币,两大职能完全可由不同的物承担。长期以来政府强制规定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并且禁止私人发行流通工具,造成政府干预市场扭曲经济活动,有损社会经济福利。它的代表人物布莱克、法玛和霍尔构建了BFH 体系,提出在理想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可以分离并且应该分离,政府可以定义抽象的货币记账单位,流通手段则应由市场自发产生,在这种体系里没有央行没有政府干预,私人银行可以自由发行支付手段,其本质是类似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那样的普通股票或是它们组成的份额。近些年来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这种思想不再只是理论空想而有了实践基础。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化的背景下,比特币这类拥有分布发行去中心化特点的数字货币的出现,实现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成为BFH 体系在现代社会的首次实践,可以视为超主权货币的萌芽,很有可能会对货币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连续两天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倡议将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以此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目前也已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设计机制,构建网络分布式规则下去中心化的超主权数字货币eSDR。


六、小结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水平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商品经济形式不断发展,结果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对于新型货币的需求,同时也在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手段也即货币载体,二者的矛盾运动促进了货币形态及相应的货币制度不断演进。在这演进过程中,自然演化因素逐渐减弱,人为设计因素不断增强。货币只要没有消亡,就会永远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只要某种事物或者形式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能够满足货币本质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能够行使货币职能,它就可以成为货币。进一步讲,货币并非要固定为某样事物而可以是一系列事物,未来社会的货币形式完全可以是多样化的。

目前而言,比特币还是有限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将之归为货币言之尚早,来自其他货币的竞争、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行为都是影响其成为货币的关键因素。不过作为一种对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复归,它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却再现了由普通商品到特殊等价物再到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演化历史。它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分离,它的出现丰富了货币内涵,其设计思想是对现有货币发行体系的颠覆性创新,也为人类超主权货币设计提供某种思路,对于构建世界货币体系具有探索性的意义。未来比特币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克服部分缺陷,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将有可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有力补充,促进经济体系稳健运行。

【注】1.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2.原标题:比特币货币化的理论分析、现实阻碍与经济意义

    进入专题: 比特币   货币体系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4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