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及其在东亚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51 次 更新时间:2016-03-16 10:21

进入专题: 出版文化   江南  

大木康  

中国的出版历史似乎是一种波浪形的发展,有高潮时期,也有单调、低潮的时期。南宋到元代是比较发达的时代,到了明前期趋于单调,到晚明又是一个发展时期,进入清代又趋于单调,到晚清又迎来发展。

波浪形的中国出版历史

在开始谈明末江南出版文化之前,我想首先简单回顾学术研究的兴趣转化过程。我在大学阶段一直念中国文学,从本科以来便一直对明末苏州文人很感兴趣,尤其是冯梦龙。冯梦龙以其编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三言》最为有名,但《三言》之外,他还编过《情史》《古今谭概》《智囊》等故事集和笑话集《笑府》,戏曲方面有《墨憨斋定本传奇》《挂枝儿》《山歌》等,另有《四书指月》《麟经指月》《春秋衡库》等科举用参考书。他的著作其实是包含了小说、戏曲、经史子集等,早在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出过一套影印本《冯梦龙全集》,皇皇四十三册之巨,足以表明他著作之丰。

冯梦龙出过那么多书,自然与当时出版业、书商密切相关。为了了解与冯梦龙相关的出版活动,我要对整个明清时期的出版情况有所掌握,所以从冯梦龙出发,我开始研究晚明的出版文化。

书籍承载知识、文化,是方便有用的载体,各种知识经由书籍传播到千里之外。日本曾派遣唐使前来学习中国文明,遣唐使返回日本时就带了很多书回去,使身在日本的日本人也可以接触中国的文化与文明。书籍在中国的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以木简、竹简的形式存在。到了唐代,已经积累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很多书,可是《隋书•经籍志》中有记载的书,基本上都是宫廷里的藏书。相比起来,唐代看书的人还并不多,能看到书的人也只是少数。唐代以前,书都是人们手工抄写的抄本,抄一部书很慢,所以数量不多,很可能只抄一本,这或许也是因为当时对书的需求没有那么大。书以抄本形式流传,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

中国书的历史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转折,一是纸的发明,在东汉发明纸之前,书都是竹简木简,之后就进入了所谓卷子本的时代;一是印刷技术的发明普及,尽管唐代已经有了印刷技术,但印刷术到了宋代才普及,所以书印刷出版真正的普及也可以说是宋代开始的。宋代印刷术普及,书籍印量大增,这也说明宋人对书的需求比之唐人更甚。这很可能跟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成熟有一定关系。儒家经典是考科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抄本时代,书中常有错字,而国家层面的科举考试必须要有统一的文本,而印刷的普及就适应了这种需求。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有不少宋代的书。当时被印刷的书主要还是所谓的古典,即价值已经稳定的书,比如儒家经典、正史、唐以前文人的作品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苏东坡在世时就出了自己的诗文集,这种情况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书在内容上摆脱古典作品的范畴而逐渐多元化,可以说是从南宋、元代开始的。当时出现了一些为实用的目的而编的大型日用类书,如南宋《事林广记》、元代《事文类聚》这类生活百科全书大量刊行,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全相平话》这样的初期小说被刊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早期的《西游记》故事,《全相平话》是元代初期刊行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三国志平话》,当然比起明末的《三国演义》是很短的。

南宋、元代在书籍内容的多元化和书的普及方面有所发展,但到了明代,明前期出版业的发展似有停顿。当时出了不少书,但就内容而言大多是所谓的古典,并无新意。到了明末,情况出现很大的变化。嘉靖以后,主要在江南地区,出版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经常引用的资料,是1987年杨绳信先生编的《中国版刻综录》,也就是把中国各地图书馆所藏古籍按照出版年代来排列整理的目录。所以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宋代出了多少种书,元代、明代又出了多少种书。虽然这是1987年的目录,但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些趋势和大致情况,则还是很有用的材料。从北宋到明代崇祯年间,《中国版刻综录》记录有3094种书,其中北宋到明正德年间,这600年的书有1075种;嘉靖到崇祯年间仅仅120年,有2019种。平均下来从宋代到明代正德年间每年出1.7种;可是到了明末,嘉靖到崇祯,每一年平均有16.7种。后者大约是前者的10倍。由此可大致了解嘉靖以后出版数量的增加。

书的种类此时也更加丰富广泛。我们现在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是100回、120回的作品。虽然三国、水浒、西游的故事很早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但是100回那么长的版本似乎是在明末突然出现的。要刊刻那么大篇幅的小说,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在晚明会有一大批篇幅很长的白话小说突然出现呢?所以晚明出版的情况是出版历史上很有趣的现象,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这里就要提到我研究的冯梦龙,他是当时通俗文学如戏曲小说等文学样式发展的参与者,留下了丰富的材料,研究他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出版业的发达,是白话小说在晚明出现的重要背景之一。到了明末,因为技术的发展,出书的工本比以前低廉,读者的需求也比以前扩大。宋代只有古典的作品被刊刻出版,可是到了晚明,就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出现,他们在阅读经书、诗歌这些古典之外,也有阅读通俗小说、戏曲作品的需求。另外,过去的文人基本上看不起民间文学作品,但是到了晚明,一部分文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像冯梦龙这样的文人,就很看重民间作品的价值,积极参与这类作品的出版。

随着这样的变化,当时的知识分子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我在《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一书里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是陈继儒(眉公),他是明末松江人,和同是松江人的董其昌一起为了科举考试而读书,但陈继儒一直考不上,29岁时候就放弃了科举,在松江佘山隐居。他在那里召集比较穷的文人来编书,最后挂陈眉公的名字,出了很多书,结果他在当时很有名。他出的这些书的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的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以前都是文人自己学习一些高雅的生活方式,而陈眉公把这类内容编成书出版,把一种雅的生活方式大众化,而需要那一类文人生活知识的读者也就越来越多。以前只有考上科举的人才能名利双收,而陈眉公在当时放弃科举后,靠出版也获得了名利,这离不开当时出版业的繁荣。另一个例子便是冯梦龙。前文谈到他出版了很多与科举有关的参考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出版方向,他自己没有考上科举,但是他编的科举参考书在当时很畅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或许因为他一辈子考不上,所以有很多经验吧,考一次两次就考上的人可不一定能编出好的参考书来。冯梦龙在出版方面还有一个特点是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学,包括戏曲、歌谣、小说、笑话集等,这也是适应了当时很多人的需求。从明末所出书籍的种类之多,能感觉到晚明比较自由的氛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644年明朝灭亡,然后进入清代。清代的学者,主要是考据学派的学者出了很多学术著作。可是其他的出版物,给人感觉是比较单调的,没有晚明那样的自由度。比如《水浒传》,在晚明时有很多版本,福建、苏州、南京等地都有刻印,好像呈一种竞争状态。到了清代,基本上只有金圣叹第五才子书的版本了。到了晚清,出版界又重现盛况,出版中心主要是在上海,这个发展也以明清江南出版业为基础。当然晚清也有一些新的因素,如报纸、期刊等出版形式。报刊在明清时期是没有那么发达的。

中国的出版历史似乎是一种波浪形的发展,有高潮时期,也有单调、低潮的时期。南宋到元代是比较发达的时代,到了明前期趋于单调,到晚明又是一个发展时期,进入清代又趋于单调,到晚清又迎来发展。我想,比较好的情况当然是,能够出各种各样的书,让大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

    进入专题: 出版文化   江南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8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古籍”,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