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中:人口流动与东北地区的增长活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3 次 更新时间:2016-02-02 15:02

进入专题: 人口流动  

刘云中  

近两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GDP增速分为5.6%、6.5%和5.8%,2015年的前三个季度是5.5%、6.3%和2.7%。这两年的增速都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次提醒人们要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尤其是如何理解东北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人口流动是观察地区发展更为综合的指标

人们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选择生活和工作的地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流动要比地区生产总值更适于观察地区的发展。因为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地区间人口流动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国家间的人口迁徙,如果观察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或者收入增加,既有可能是实际收入的增加,也有可能是生活成本的上升,还有可能是这个地区生活不宜居程度的提高,只是为了补偿这种不宜居,所以需要更高的收入增长,这种收入的增长并不代表福利的实际增长。与此相似,收入增长的减缓也可以由生活成本的降低或者宜居程度的提高来对冲。因此,需要将地区的发展放在人口流动、经济增长、宜居程度这一统一的框架下来看待,这也就是空间均衡的视角。在空间均衡的框架下,人口的流动或者人口数量的相对增长速度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其人口相对增长较快,则可以说明该地区发展得更好;反之,则该地区的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在这个视角下,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比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更多的困难。根据对东北三省常住人口的统计,2005年,黑吉辽分别为3820万、2716万和4221万人口,到2014年,分别为3833万、2752万和4391万,这10年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34‰、1.33‰和3.96‰,而全国同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52‰。近年来的情况尤为严峻,如2011年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为10966万,2014年为10976万,数量上几乎没有增长。考虑到东北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经济区,近乎停滞的人口增长说明无论是收入增长还是宜居程度,东北地区的吸引力都在减弱。

受到负面冲击之后,区域发展活力的缺乏具有持续性

区域发展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矿产资源的消耗、外部经济形势等,要促进受到负面因素冲击的地区恢复发展,首先要消除这些负面因素,但是即使在这些不利因素消除之后,区域发展仍然缺乏活力,这其中的原因仍然是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在一个地区逐步繁荣的过程中,受到实际工资上升的吸引,高素质的人口会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推动生活成本的上升,继而形成均衡。而在一个地区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之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减弱,地方资产价格(主要是住房价格)下降,从而生活成本下降,人力资本积累比较少的人就不会流动,因此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人均人力资本下降。地区人力资本的下降会长期影响地区的发展,即使在一些明显影响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消除之后,地区发展仍然缺乏活力,国外衰退地区的发展过程就表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的“锈带”地区历经数10年仍没有完成转型,仍然是美国收入较低的地区,当然也是生活成本较低、住房价格上涨较低的地区。东北三省的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情形。根据平常年份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4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分别为2.93万、2.08万和3.15万;而到2014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则分别下降到2.51万、1.78万和2.88万,劳动适龄人口的流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流出的劳动适龄人口主要是高素质的劳动力,以辽宁为例,2014年1‰人口抽样的数据显示,六岁及以上人口大专以上水平的人数为6013人,比2013年减少了911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东北三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降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会对东北地区的发展长期产生不利影响,这实际也是东北地区转型发展艰巨的重要原因。

释放人的活力是促进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造成了东北地区发展的困境,例如,东北地区距离国内中心市场比较远,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定,资源枯竭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固然对促进东北地区的发展大有助益,但释放人口的活力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第一,东北三省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4年15~64岁间的劳动年龄人口有7160万,是一个很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第二,尽管大量的较高素质人口流出,但东北地区的劳动者素质依然较高,2014年每10万人中在校高等学校学生数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2932、3168、2555人,均高于全国2488人的平均水平,六岁及以上人口大专以上水平的人数分别为6013、2578和3744人,由此估算出其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7%、9.4%和9.8%,均高于全国8.8%的平均水平。

为了释放出东北地区人口的活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减少在国有企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就业人数。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成分比较大、包袱比较重,以辽宁为例,2013年在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就业的比重为22.5%,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5.8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又较多地集中在资源性行业,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辅之以社会保障资金的注入,把沉淀在国有经济部门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劳动力释放出来。其次,彻底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可以考虑在整个东北地区实行城镇户籍自动取得的办法,即东北地区的居民都可以申请获得东北地区任何城市的户籍,而不改变其在原户籍所在地的任何财产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归属感。第三,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根据优势产能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就业,增加劳动收入。

多管齐下促进东北地区的转型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在集聚要素、发挥规模效益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比较久,但集聚程度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辽中南城市群、辽宁沿海城市、长吉图、哈大齐—牡绥等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完善户籍、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集中。与此同时,鼓励城市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到农村去开发建设,东北地区土地辽阔,农业资源丰富,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组织方式,可以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农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装备制造业在东北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数控机床、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制造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产业也是国家“十三五”时期重点支持的产业。可以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方式,提高企业在创新中的地位,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促进沿边沿海全方位开放。加大沿边沿海重点口岸城市的建设力度,尽快在东北地区落实二至三个自由贸易区,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完善面向东北亚开发开放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服务业的开放,鼓励日资、韩资在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提升东北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东北地区的转型发展。

    进入专题: 人口流动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86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